300多年前的德國作曲家帕得貝爾為召喚亡妻飄零的魂,用復調音樂的卡農,去輕盈永世隔絕雕刻的痛。這位德國作曲家用義大利賦予的靈感,將無窮動音樂的元素織入,同一旋律卻以不同高度在各聲部出現,此起彼落如湧動春潮連續模仿。於是,這悠揚的旋律,在300年的芳華流轉間縱情歡歌,肆意渲染,迷醉忘返於時間倉皇流失的感應,把每一位聽眾帶離處境,未曾設防地依戀一場彼岸邊緣的舞蹈。 卡農般的愛情故事 Pachelbel(卡農的作者),德國人。在他10幾歲的時候,戰亂使他淪為孤兒。流浪到英國的他被英國一個小村莊的天天在教堂彈琴的琴師收養,之後他天天聽那個他彈琴,耳濡目染也學會了鋼琴。 在他們旁邊的鎮上上有一個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裡有錢有勢,Barbara Gabler也是鎮上最漂亮的女孩,自從到教堂聽了Pachelbel彈的曲子,就愛上了他。很多有錢人上門向Barbara Gabler提親都被拒絕了,因為Barbara Gabler心裡只喜歡Pachelbel。但女孩子嘛,都比較害羞,從小被寵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後來Barbara Gabler就找了個理由,說要去Pachelbel那裡學鋼琴,她對Pachelbel說自己熱,希望可以拜師學藝。 Pachelbel很高興的收下了這個徒弟。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並不是彈琴,所以幾乎不把經歷花費在鋼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責罵。Barbara Gabler心裡委屈,但還是一直跟著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終於有一天Pachelbel對Barbara Gabler說:「你走吧,你真的不適合彈鋼琴。而且你也不喜歡鋼琴。」Barbara Gabler聽後,對自己說:「不要說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彈琴,半年後我要拿到本地的鋼琴第一名的!」(在鎮上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女孩鋼琴大賽。) 半年裡,Barbara Gabler天天練習,餓了就叫家裡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著睡一會。 半年一轉眼就過去了,Barbara Gabler參加了比賽,果真的拿了獎。Barbara Gabler想拿這個獎盃去找Pachelbel並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意,但當她去找Pachelbel的時候,Pachelbel已經不在了。當時正值戰亂,Pachelbel被徵去打仗,Barbara Gabler知道後說:「好,我等他回來。」 就這樣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整整3年多,在這期間的兒子看上了Barbara Gabler ,的兒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經心有所屬,就叫人從前線運回來一具碎屍體,說那就是Pachelbel。Pachelbel沒有父母和親戚,沒有人可以對證,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經死了,趴在"Pachelbel"的屍體上哭了3天3夜,那時,的兒子買了很多的禮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親,Barbara Gabler沒有理睬。 在3天後的晚上,在當時Pachelbel教Barbara Gabler鋼琴的教堂裡,Barbara Gabler割腕自殺了。 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的半年裡,他發現沒有Barbara Gabler在身邊,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樂,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失去了才知道珍惜。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的愛Barbara Gabler,只是因為她學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沒了對她的喜歡。當時他準備,做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禮物,當他完成了卡農的1/3的時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戰亂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當心中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想到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彈琴的日子.那段時光真是值得懷念啊。之後他完成了卡農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殺後了第2個月,Pachelbel回到了村裡。他從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為自己做的所有事後,他咆哮著,放聲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問她現在葬在哪。她家裡人都不肯告訴Pachelbel,隨後的一次禮拜,Pachelbel招集他們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鋼琴前強忍著淚水,彈出了卡農「Canon(D Major)」彈後,在場的所有人沒有一個沒有落淚的。 一個始終能讓愛與纏綿生死相隨的名詞。 是的,卡農,無論意義是「規律」還是「規則」,始終堅持用28度的輪迴述說暴雨後的晴空,用輪唱音符描畫古羅馬遺址之上的佳人,用鋼琴的曲妙流暢或管風琴的混錯凝亂勾勒的迷情,讓愛與纏綿生死相隨。 生活延軌跡,不停反覆,我們便會抱怨……卡農,灰色的樂軌和瑰色的雙聲部,彼此獨立而又交融,如同飛揚的蝶沿途收集色彩,編織成啼血的婉轉空靈,反覆卻不單調。愛的主聲部始終追隨憶的曲調。纏綿悱惻至極的音樂,就像生活。用最後的和弦呼應長相守的誓,永不分離…… 人生的悲歡離合,如同移換間反射的光影,音樂的詩意控制著生命的悲喜,浸染心靈。無論是內斂的滄桑,還是未知寒意的蒼茫,深愛的信念能超越自我潛能,穿透古樸夜色回歸忘卻的姻緣,前世的約定亦會不遠萬裡,漫過隱約的秋水,觸礁曾經的愛人。 在卡農中最富盛名的《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創作的卡農和吉格)便有著這樣的力量。作曲家帕得貝爾因亡妻之痛作此曲,斯人遠逝,愛情的魂糾纏著音樂的魄,定格成永恆。也給了後世之人的最好形容。它曾出現在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中,用出世的清泠、,微笑入世的躁動不安。它也曾幻化為純淨天空映照的《雛菊》,用景致至美敲打女孩畫筆下的。它是被生活誤讀的親情,也可以是錯位的愛情。甚至可以是鉛色天空中飛過的,留下孤寂悲涼的影,也可以是驕陽下放肆的雛菊,在最美的時刻怒放,盛開後凋零,轉身而逝,留給一個溫柔的側影。。。。。。。。全世界最好聽的卡農10個版本大集合!作曲家介紹:
約翰·巴哈貝爾約翰·巴哈貝爾(Johann Pachelbel),德國音樂家,是德國巴洛克時期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當時他是相當激進的作曲家,在世所寫的管風琴和鍵盤音樂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創作領域,在新教宗教音樂創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當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獲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沒在德國各地圖書館內。
簡介
約翰·巴哈貝爾(1653/09/01--1706/03)(又譯約翰·帕海貝爾、帕赫貝爾、帕卡貝爾等),德國管風琴家、作曲家。出生於德國的紐倫堡(Nuremberg)。早年隨施韋默爾(Schwemmer)學習音樂,1669年進入阿爾特多夫(Altdorf)的一所學校接受音樂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學費,次年轉入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一所學校。1673年至維也納,成為聖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管風琴師克爾(Kerll)的學生和助手。1677年至愛森納赫(Eisenach),擔任了一年的宮廷管風琴師。愛森納赫也是德國音樂的故鄉,8年之後,J.S.巴赫在這裡誕生。1678年至愛爾福特(Erfurt)擔任管風琴師,在這裡教授了 J.C.巴赫(這位J.C.巴赫並非J.S.巴赫最小的兒子,而是Johann Christoph Bach,J.S.巴赫的兄長,並在雙親去世後成為 J.S.巴赫的監護人)。1683年,他的第一位妻子和兒子不幸死於瘟疫,次年再婚。1690年之後在斯圖加特(Stuttgart)和哥達(Gotha)擔任管風琴師。1695年回到家鄉紐倫堡,擔任聖澤巴爾德教堂(St Sebald's church)的管風琴師,自此一直到1706年3月3日逝世。
主要作品
D大調卡農主條目:D大調卡農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Canon in D(D大調卡農),三百年後魅力依舊,不僅是現代人最喜愛的器樂小品之一,也是電影電視廣告配樂的常客。這個曲子的創作時間大約是在1678至1690年之間,樂曲編制由三把小提琴以及數字低音,一開始低音樂器奏出兩小節頑固八個低音,接下來三部的小提琴依次出現,低音樂器從頭到尾重覆了二十八次同樣八個音。一般在這一個曲子之後還附加上一首輕快的Gigue(吉格舞曲)形成一對來演出。
要特別註解的是「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許多人誤以為這個曲子便為「卡農」,「卡農」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十四世紀便有出現這種形式的樂曲。Gigue是吉格舞曲。
巴哈貝爾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創作的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巴哈貝爾的卡農約作於1680年,三百年後,魅力依然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小品。
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在古典音樂TV動畫《金色琴弦》中,也出現了這首曲子。這是個德國作曲家,但德國實在很難讓他產生如此美麗的靈感。這是作者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音樂,用了迴旋曲曲式,有無窮動音樂的元素在裡面。而這個音樂之所以在所有卡農裡面特別有名,因為它帶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
婉轉的曲調卻並不悲痛,用28度的輪迴訴說暴雨後的晴空。真像這樣的感覺。雨後一塵不染的天空,湛藍、悠遠、純淨。卡農(Canon)復調音樂之一種,原意為「規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地模仿,即嚴格的模仿對位。第一次出現的聲部稱「起句」,相隔一小節或兩小節後出現的重複聲部稱「應句」,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稱「卡農曲」,聲樂曲中的「輪唱」亦即「卡農曲」的一種。卡農出現於十三、四世紀,後人常採用古代曲調作為卡農主題。
我們的官方網:
http://schumann-music.com/
我們的聯繫方式:
德國舒曼鋼琴學校(廣州二沙島校區)地址:廣州市越秀區二沙島大通路263號。電話87353110 87353292
郵編:510105
德國舒曼鋼琴學校廣州(機場路校區)地址:廣州市白雲區機場路118-122號怡發國際3樓。電話86381530
郵編:510410
德國舒曼鋼琴學校(深圳校區)地址:僑城東路碧海雲天小區 郵編:518000 電話:0755-26768305、26768306
電子郵箱:SchumannMusik@163.com
歡迎關注:德國舒曼鋼琴學校(廣州/深圳校
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