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格蕾塔所唱的歌曲)
德國電影《我們的父輩》:對父輩歷史的沉痛反思
作者:韋平
本文轉自韋平的新浪博客,我不認識博主,但看過他的博文,應該是一個專業的文史愛好者。推薦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6571070102v1jf.html(可點擊文末的「原文連結」)
如有侵權,請舉報我之前先聯繫我。
無論從什麼角度,我都不喜歡戰爭,但我卻很喜歡看有關戰爭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關於二戰的,我更是情有獨鍾。世界各國關於二戰的影碟,我收集無數。最近看了一部德國2013年攝製的三集長篇連續電影《我們的父輩》,據說,是當年歐洲拍攝的最好的戰爭題材的電影。該片作為201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參展片,廣受好評。
影片根據威爾漢姆的回憶錄拍攝,據說,為了確保影片的真實性,編導曾走訪了近百位戰爭的倖存者及其家屬。並用幾年的時間,耗費了大量的資財,甚至動用了相當的軍事力量,才拍成了這樣的一部影片。德國藝術家如此盡心竭力,就是要真誠地向世人袒示今天的德國人是如何看待二戰,是如何的看待德意志民族在當年那個黑暗年代所經歷的一切。德國《圖片報》稱該片形象地昭示於人:二次大戰給德國帶來的苦難,比二十世紀裡發生的任何事件都要深重。影片中對德國苦難的自我再現,引起觀眾普遍的情感共鳴和發自心底的同情。
影片以平行發展的結構,展示了五個青年在德國納粹統治時期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 威爾漢姆、溫特•弗裡德漢姆兩兄弟和暗戀著威爾漢姆的夏莉即將奔赴德軍東線戰場。1941年的一個晚上,他們和與格雷塔及其戀人猶太青年維克多•高德斯坦這五個好朋友聚集在一間酒吧。威爾漢姆為納粹部隊中尉,堅信「未來屬於我們」,夏莉要上前線,「為德國男人服務」。格雷塔夢想做明星,維克多的父親是著名裁縫,希望子承父業,而他卻對未來茫然而憂鬱。溫特熱衷蘭波和榮格,認為「戰爭只能把最壞的一面帶來」。
威爾漢姆預言戰爭會在半年後的聖誕節結束,五人相約屆時大家無論在何處,一定要趕回來,共慶戰爭的勝利。影片最後是1945年德國戰敗後,僅威爾漢姆、維克多和夏莉三人如約回到破敗的酒吧,溫特在前線被蘇軍槍擊而亡,格雷塔於納粹潰敗前在獄中被槍斃。維克多喟嘆大家「都是戰爭的殉葬品」,而威爾漢姆則感慨:「活下來真好」。
影片以恢弘的氣勢和慘烈的場景再現了二次大戰時期德國人民心理的發展歷程以及戰爭給一代青年造成的人生悲劇。戰前,五位好友對戰爭持三種不同態度。威爾漢姆和夏莉受納粹思想蠱惑,擁護戰爭,滿懷激情地奔赴戰場;格雷塔和維克多游離於戰爭之外,格雷塔的理想就是做歌星,維克多對現實迷茫無措;溫格熱衷於文學,厭惡戰爭。但殘酷的戰爭現實卻讓曾迷醉於戰爭狂熱的威爾漢姆和夏莉迷途知返,更讓曾希圖遠離戰爭,滿足於實現個人生活和理想的格雷塔、維克多警醒,最後都堅定地走上了反對法西斯戰爭的道路,格雷塔甚至為了宣傳反戰思想而付出了年輕的生命。唯有最初厭戰、反戰的溫格,戰爭磨礪了他的意志和心靈,他聽到哥哥威爾漢姆已死的消息後產生強烈的復仇感,後方的學生視他為英雄,又使他產生一種虛幻感,這種對戰爭的深刻矛盾讓他再次回到戰場。在和蘇軍的對陣中,他義無反顧地隻身走向蘇軍的營壘,倒在蘇軍的槍彈之下。
《我們的父輩》的視角迥然於美國、俄羅斯等戰勝國的相同題材的影片,影片蕩盡了傳統戰爭題材中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更消失了令人感佩的無畏和豪邁。影片中五個青年以不同的戰爭觀親歷戰爭,殘酷的現實徹底改變了他們對戰爭的認識。他們從最初堅信納粹德國的戰爭數月必勝,到最後渴望戰爭的失敗,因為戰爭的實際已經深刻地教育了他們,只有德國的戰敗才有德意志民族的解放!
影片站在今天的立場,用對人性的關懷給戰爭以新的解讀,延續了德意志民族對二戰的徹底反思和毫不妥協的懺悔,影片中的德國軍人不再是理想中的英勇無畏的戰神,而是直面炮火硝煙的痛苦的思想者;德國民眾不再是狂熱的追隨統帥的信徒,而是在痛苦的磨礪中日漸覺悟的清醒者。戰爭已經成為這個民族深重的災難,他們曾用戰爭加害於他人,但同時,他們也被戰爭帶上了痛苦的深淵。編導者藝術地對戰爭的本質做了深層次的探究,並從人道主義的角度給以徹底的否定。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1970年12月7日當時的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向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跪的一幕,現任德國總統武爾夫評價當年勃蘭特的行動時說:「他承擔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意義上的責任,由此產生了一個不同的德國人形象,一個不同的德國,一個自由、民主、和平的德國形象。它尋求與鄰國的和解。」勃蘭特的一跪,勇敢地承擔了歷史的責任,為納粹時代的德國認罪,贖罪。他因此受到世界人民的諒解和尊重,也因此而獲得1971年度的諾貝爾和評獎。
五個青年的介紹
1. 格 雷 塔
(左一)
戰爭期間格雷塔留在柏林,因明星夢而被納粹軍官馬汀蒙蔽而成其情婦,她也因此而成歌星。並得到通行證,希望幫助維克多逃離魔窟;且到前線巡演,見到在東線參戰的三個好友,但被倉皇離去的飛機拋棄,隻身留在前線。殘酷的現實讓她看到戰爭的不義和必敗,回到柏林後,因宣傳反戰被囚禁,馬汀要她證明自己曾為其出具通行證,幫助猶太人,以逃避戰後嚴懲。格雷塔拒絕,蘇軍接管前,被納粹槍殺。
2.夏 莉
夏莉抱著戰爭的激情到東線戰地醫院做護士。傷員的救護過程讓她直面戰爭的殘酷和血腥,她挑選的蘇聯看護莉莉婭居然會治療脫臼,醫院丟失幾箱嗎啡懷疑莉莉婭偷給遊擊隊,夏莉暗示其逃走,但為時已晚。格雷塔戰地巡演,夏莉拿酒等一起聚餐,格雷塔被指揮官請走,威爾漢姆三人再聚,夏莉悲憤離去。以後從負傷住院的溫格處得知威爾漢姆已死,當晚絕望地與軍醫楊同床。不久見到緩刑隊的威爾漢姆,悲痛而絕望。工作中,夏莉善待俘虜蘇軍女護士桑亞,說蘇軍勝利桑亞就可得救。桑亞悲哀的說:難免被殺,夏莉震驚。蘇大軍壓境,戰地醫院留下重傷員火速撤退,夏莉因找正照顧傷員的桑亞被遺忘。蘇軍進駐,擊斃所有傷員,在姦污夏莉時被已是蘇軍中尉的莉莉亞救出,留在蘇軍中繼續做護士,夏莉問其原因,稱「冤冤相報何時了啊」。而桑亞卻因背叛被處決。
3. 維 克 多
(後排左一為維克多)
維克多因得到馬汀的證明,與家人分手潛逃美國,路上被捕。送往集中營的罐子車中,和女扮男裝的波蘭人阿麗娜逃,維克多隱瞞猶太人身份,被波蘭遊擊隊收容。遊擊隊利用維克多德國身份做納粹的誘餌。先殺死兩個要救他的年輕的軍人,見到開車帶著摩爾將軍圍剿遊擊隊的溫特,兩人都很震驚。在維克多的示意下,溫特迅速逃離。遊擊區淪陷,維克多目睹溫特執行絞刑的殘酷場景。不久遊擊隊襲擊德國火車時發現罐子車裡囚禁的都是猶太人。維克多趁遊擊隊撤離之際,打開車門,放走所有猶太人。隊長獨自執行槍殺維克多任務時,將其釋放,並留下一手槍,說:「戰爭不會太久了」。但與追來的溫特相遇。溫特持槍迫使維克多逃離,並擊斃從後要槍殺維克多的德軍士兵。戰後,維克多回到柏林,在故居發現納粹相框後父母的結婚照,知道雙親已亡,在安置辦公室看到又在此辦公的馬汀,得知格雷塔已死的消息。
4. 溫 特 & 威爾漢姆
(弟弟溫特)
(哥哥中尉威爾漢姆)
溫特天真純潔,熱衷於蘭波和榮格,他朦朧中厭惡戰爭。他又是在懵懵懂懂中跟著哥哥納粹中尉威爾漢姆上了戰場。在部隊他一直置身於戰爭之外。所有人都表示要參加突擊隊,他卻不以為然。蘇軍飛機盤旋,陣地禁絕煙火,他卻公然點火,招致蘇軍的狂轟濫炸。但納粹軍隊的倒行逆施,讓他真切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已經繳械的蘇軍政委被哥哥威爾漢姆殘殺;無辜的猶太女孩兒在吃著納粹給的食物時從頭頂被擊斃,這一幕幕慘劇讓溫特震驚。沼澤地陷入地雷陣的恐懼;冰雪中困陷蘇聯時的寒冷和飢餓,更讓溫特對戰爭有了切膚的認識。特別是當他看到一群十幾歲的小孩子又被驅趕到前線,當天一個小兵就被遊擊隊的暗雷炸死,他悲憤地譴責這是把年輕人「帶上一場不能生還的戰爭」的罪惡。
此後一次蘇軍防備嚴密的坦克戰和一次沒有後援的對抗戰,上級命令要死守,最後只攻下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通訊站,大量無謂的傷亡讓他絕望,更讓他麻木。嚴冬,幾乎斷糧斷禦寒衣物更讓他難於忍受。此次戰鬥溫特重傷送醫院,在艾莉極力懇求下,溫特才死裡逃生。後負傷回家。此刻他認為威爾漢姆已死,他仍堅持「這仗打不贏」,但又被後方青年學生視為英雄。傷愈後再次上東線戰場。為哥哥復仇的意念使他殺了幾次蘇聯人,他在隨摩爾圍剿波蘭遊擊隊時,兩次被維克多挽救。最後維克多因猶太身份暴露,被遊擊隊長放生,但意外落入的軍陣內,溫特擊斃德軍官,使維克多絕處逢生。蘇軍發現德軍,溫特迎向蘇軍陣地,被亂槍擊倒。
裝主按:
有網友評價說,這五個人其實就代表了德國那時的五類人,哥哥代表著他的父親代表著為了榮譽而戰的人,弟弟代表了無意戰爭的人,女歌手代表了為了自己而活而不管戰爭的人,護士代表了那些為愛而戰的人,歌手的男友代表了被納粹迫害的猶太人。當然,這個理解見仁見智。
電影中,恐怕只有這句話會讓大家都沉默——Ich hatte recht, der krieg wird nur das schlechteste in uns zum Vorschein bringen. (我是對的, 這場戰爭只會把我們最壞的一面帶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