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年初到現在,因為疫情的緣故,幾乎所有的線下演出場所,一直還都是封閉的狀態,這其中自然也包括相聲劇場。作為一個相聲愛好者,沒有演出看自然也是比較難過的,閒暇的時候,也只能把以前的視頻翻出來再回味回味。
這網上的東西看得多了,才發現這麼一個問題:現在德雲社確實是如日中天,郭老闆的弟子越來越受觀眾喜愛,粉絲量也是蒸蒸日上,但是觀眾對於郭老闆的批評,也是越來越多,而這其中,觀眾評論最多的就是兩點:
我知道有人說,這是商演,都是演的成熟的節目,想看新段子去小劇場。不過我就問一句,小劇場裡,看得見郭老闆嗎?
所以郭老闆近些年的演出,大部分是老活+偶爾的新包袱,這個是事實,得承認。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個現象?
其實不但觀眾朋友們更喜歡以前的郭老闆,就連大逗相聲的負責人,曾經德雲社鶴字科的李寅飛,都在《相聲有新人》的節目裡坦言,更加懷念以前那個玩命說相聲的郭德綱。
我們知道有很多明星藝術家,出道即高峰,那真的是郭老闆江郎才盡,水平下降了嗎?
郭老闆在最新一季的評書節目《坑王駕到》裡說的一句話,其實就指明了原因:
十多年前,郭德綱只是北京一個不太知名的北漂。彼時相聲市場及其衰敗,郭老闆唯一的目標就是讓自己和弟子們活下去,然後能活得好一點。所以他只能玩了命的去創作,去表演,去了解和適應觀眾的喜好。因為只有自己火了,才能讓德雲社發展起來。
這種心態,如果您不能理解,那麼可以想像一下現在眾多的自媒體。在粉絲量稀少,號還沒火的時候,運營者唯一的心思就是怎麼能漲粉,怎麼能創作更優質的內容。這和當時郭老闆的心態如出一轍。
所以那個時候,是郭老闆優秀作品「井噴」的年代。《西徵夢》、《託妻獻子》、《紅事會》、《白事會》,還有「你字系列」,「我字系列」等等,不勝枚舉。
熟悉郭德綱的觀眾們,一定會經常聽到他在演出現場抱拳拱手說:「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郭德綱、于謙代表德雲社400多相聲演員向衣食父母致敬,破費了。」
這話郭老闆說了很多年,唯一的變化就是名字從北京相聲大會變成德雲社,人數也一路漲到現在400來人。尊重觀眾,是德雲社的「核心價值觀」。不過觀眾們也許還是德雲社的衣食父母,卻已經不再是郭德綱的了。
有人肯定會說我抬槓,郭老闆他自己說相聲、說書、唱戲、主持、演戲不都得靠觀眾嗎?
沒錯,但是做這些事,已經更多的成了他的愛好,他的樂趣。這就好像我們現在上班,幾乎絕大部分都是為了吃飯和生活,因為不上班就沒錢。但是有朝一日如果有錢了,除了創業者之外,還有幾個人能堅持自己原來的工作呢?
以郭老闆如今的江湖地位和影響力,他的衣食父母其實只有可能是大的資本或者有深厚背景的某些人,甚至如果任性一點,他的衣食父母只能是他自己。所以你能看到,郭老闆現在不管發微博還是頭條,和自己的相聲相關的越來越少,更多的是自己唱戲,說書,還有徒弟們的事情。
要說郭老闆現在還需要經營什麼,那唯一的一個事情,就是他的德雲社。近日郭老闆對外宣布,龍字科的學徒正式開始準備招生。
這麼多的弟子學員,人吃馬嚼,郭老闆作為大BOSS,只能想辦法讓學員們越來越好,讓本來就不多的機會能夠給到更多的人。如果說過去的郭德綱,是想辦法把觀眾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那麼現在的郭德綱,就是想辦法要讓觀眾注意到別的德雲社演員。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每年封箱的保留節目「扒馬褂」,就是捧人的象徵。《探清水河》火了,成就了張雲雷,自己再也不唱。《送情郎》火了,給了嶽雲鵬,自己再也不碰。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郭老闆,更多的時候,其實是在「藏拙」。
回到我們開始的問題,郭老闆的業務水平下降了嗎?答案是:一點都沒有。如果您光看德雲社的商演視頻,那可能確實覺得他沒有新作品,表演也不是很投入,有時狀態也不行。但是別忘了,郭老闆不止說相聲。
他曾經說過:唱戲,說書,是他的心頭好,說相聲只能排在第三位。
您可以去看看《坑王駕到》這個節目,您看看除了開始的定場詩之外,您能不能接下茬呢?別說接下茬,就算是耳熟能詳的《西遊記》《封神》等作品,你明明聽了上一集,卻完全無法把下一集的包袱猜出來。至於像郭老闆自己根據民間志怪小說和同行作品整理的《張小乙下南京》、《馮天奇鬧通州》,很多時候更是聞所未聞。
不但作品創新,表演也是精彩非凡,明明就是一人,一桌,一椅,卻能讓人聽得如痴如醉,這才是郭老闆自己藝術的魅力。
所以,現如今的郭德綱,其實活的更加通透和明白。他只不過是想做個快樂的郭德綱而已,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