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周五下午,在上海師範大學小音樂廳成功舉辦了張競文古箏學位音樂會、王涵碩士古箏中期音樂會、楊貝諾碩士古箏中期音樂會。
作品取唐代詩人杜牧絕句《長安秋望》之意,將長安古樂的曲牌音樂與陝西地方戲曲音樂巧妙的結合,在古箏的演奏技法及表現能力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調式的擴展和遊移及復調手法的運用,使得這首樂曲的風格古樸而典雅,意境深邃而悠遠。
這是一首具有典型新疆風格韻味的古箏作品。在創作中,作者希望在傳統音樂基礎上,給予樂曲節奏、速度和力度變化上更大的張力。樂曲風格濃鬱、粗獷,舞蹈性強,在演奏技術上借鑑了鋼琴技術的一些因素。
此首曲譜初見於1814年《弦索備考》的手抄本。題解曰:「相傳曰,唐明皇遊月宮聞記之音」。全曲有十二段小標題,該曲譜是根據孫裕德先生的琵琶譜移植而成的古箏獨奏曲。形象地描繪了在寧靜廣柔的夜空中,一輪熠熠生輝的明月徐徐升起,呈現了萬般美麗多姿的景象。宛如在月宮的仙境中仙女曼妙舞姿的景象,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和遐想。
樂曲描寫了楚漢相爭到了最後決戰時刻,項羽被圍困垓下,滿目焦土,四面楚歌。樂曲用箏的語言對項羽這一悲劇性人物進行了深刻而細膩的刻畫:沉痛的自責內疚,悲憤的仰天長嘯,殊死的突圍廝殺。有悽婉哀切的思鄉之情,與愛姬訣別的切膚之痛,更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凜然豪氣。展示出一幅跌宕起伏、大氣磅礴的歷史畫卷。此曲創作於1996年。
這首作品是2014年由古箏青年演奏家崔曉彤委約的新作品,經過一年的積累和構思,於2015年3月份創作完成。
取材東晉文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因為我對於這篇文章所表達的桃源意境的好奇——雖然明知沒有桃花源這個地方,但是我嘗試用音樂來搭建一個幻想意境下的美景。它在我的世界裡誠然不是一個地理位置,而是人們心中一段美好的時光:是童年,是初戀,是擺脫困境的喜悅,或是第一次完美的表演等等。它由於人們的個性,經歷不同而千差萬別。但無論它是什麼,在哪裡,它一定是最美的。
在樂曲中,有河流自然的呼吸,緊張艱難的緣溪之行,初見桃源的豁然開朗,美如幻境的落英繽紛,不復得路的彷徨與難過。。。。。。在樂曲的最後,我把初見桃源豁然開朗的第一個和弦作為結束,意在表達對於美好未來的期待——每個人的桃花源也許就在下一刻出現。
當《桃花源》這個作品完成時,我想這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地方已經住在我心裡,美好如初了。
——李博
作品取唐代詩人杜牧絕句《長安秋望》之意,將長安古樂的曲牌音樂與陝西地方戲曲音樂巧妙的結合,在古箏的演奏技法及表現能力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調式的擴展和遊移及復調手法的運用,使得這首樂曲的風格古樸而典雅,意境深邃而悠遠。
《靜水流深》為箏獨奏而作。作者在拜讀了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靜水流深,智者無言」時受到影響,創作了此曲。道家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與「清靜無為」,作者受到這些思想與想法的影響,將水的清澈的透明之感引入其中,作為此曲創作的主線,在整體音樂創作上採用儘可能簡潔的音樂材料進行創作發展,而在對樂器的技術使用上則採用大量豐富的演奏技巧與技法,最大程度的展現箏這個樂器的特點與技術。全曲風格清高淡雅,意味悠遠,與道家思想不謀而合,給人一種「出世」之感……
此首曲譜初見於1814年《弦索備考》的手抄本。題解曰:「相傳曰,唐明皇遊月宮聞記之音」。全曲有十二段小標題,該曲譜是根據孫裕德先生的琵琶譜移植而成的古箏獨奏曲。形象地描繪了在寧靜廣柔的夜空中,一輪熠熠生輝的明月徐徐升起,呈現了萬般美麗多姿的景象。宛如在月宮的仙境中仙女曼妙舞姿的景象,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和遐想。
樂曲創作於2008年,由引子、慢板、小快板及廣板幾個部分組成。樂曲屬於商調式,運用了陝西音樂的風格特點,抒發了作者對家鄉故土的熱愛及思念之情。該樂曲榮獲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優秀作品獎,是秦箏陝西流派作品中的又一力作。
何佔豪曲
演唱:塗暢
鋼琴伴奏:李淵清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這是宋朝著名詩人陸遊當年題於沈園園壁上的《釵頭鳳》。樂曲圍繞這首文學作品的意境,描述了陸遊與唐婉被迫離異,數年後在沈園重逢時的情景。旋律哀愁悽惻,訴不盡當年相愛的歡樂,道不盡別離的痛苦與哀怨。感傷往事,激憤難平。一曲《釵頭鳳》悲愴激越的旋律把樂曲引向最高潮。創作於1998年。
作品取唐代詩人杜牧絕句《長安秋望》之意,將長安古樂的曲牌音樂與陝西地方戲曲音樂巧妙的結合,在古箏的演奏技法及表現能力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調式的擴展和遊移及復調手法的運用,使得這首樂曲的風格古樸而典雅,意境深邃而悠遠。
踏著千年古絲綢之路,追尋沙漠中消失了千年的綠洲古國——龜茲。「嚮往你神奇般美麗的存在,曾傳播著神聖的道義與文明。一路走來,心中再現你曾有過的光輝與輝煌。」
《崖山哀》是客家箏曲的代表曲目之一,樂曲講述客家先祖的經歷,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最終南宋被元軍覆滅,丞相陸秀夫不願做元兵俘虜,抱著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緊隨其後,其情景十分壯烈。
此曲創作於1996年,描述的是楚漢相爭到了最後決戰時刻。項羽被圍困垓下,滿目焦土,四面楚歌。樂曲用箏的語言對項羽這一悲劇性人物進行了深刻而細膩的刻畫:沉痛的自責內疚,悲憤的仰天長嘯,殊死的突圍廝殺。有悽婉哀切的思鄉之情,與愛姬訣別的切膚之痛,更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凜然豪氣。展示出一幅跌宕起伏、大氣磅礴的歷史畫卷。
《定風波》是鄧翊群老師創作於2015年8月,取名於北宋詞人蘇軾的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本詞為蘇軾被貶黃州落魄失意時期所作。作曲家被這首詞打動,切己感同深受,借詞意來抒寫現代人類社會中面對苦難境遇、命數迭起的豁達人生觀。在音樂上作者吸取了湘鄂山歌音樂,保留傳統民族根基的同時又適用了當代的一些音樂語彙表達,有借古之情寫今之意。
首先要感謝我們的導師宋小璐老師,非常感謝她對我們的諄諄教誨、無微不至的關愛與照顧。
感謝我們最堅強的後盾,藝術指導李淵清老師,老師更是我們的大哥哥!謝謝!
感謝輔導員苗華清老師的照顧!
感謝從小到大陪伴我們成長的老師們,師恩難忘,謝謝老師們!
然後要感謝我們的父母,感激他們對我們二十年如一日的支持和鼓勵,一直堅持著陪我們走到今天。
感謝我們的師姐妹們,是你們臺前幕後的努力給了我們力量,讓我們可以順利完成這次場演出,謝謝大家!
真誠感謝一直以來關註上師大玉蘭箏團的朋友們,玉蘭箏團會一如既往的堅持公益活動,在以後的講座和音樂會中不斷歷練,為大家呈現更豐富多彩,具有時代意義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