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前段時間看《新生日記》中有一個片段,是應採兒教兒子認識漢字。在Jasper識字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孩子的心不在焉。因為不認真,被媽媽教育,結果嚴肅的氣氛讓孩子愁到流眼淚。
從視頻內容中可以看出,Jasper因為生長環境以及語言環境,他英文流利。雖然與家人的對話是說中文,但他並不識字。
應採兒很重視孩子學習中文,所以採用卡片識字法,來幫助孩子認識更多的漢字。但能感覺到,孩子學起來比較吃力,並且學習過程乏味。這樣的原因,更多的是與識字方法以及孩子錯過了識字關鍵期有關係。
01、大量識字對孩子的好處
大量的研究表明,7歲之前是幼兒學習漢字的黃金時期。蒙特梭利也認為,3-6歲是兒童文字符號敏感期。
在這個階段內,孩子對文字的認知、記憶力都很強,能夠比較輕鬆就認識到大量的漢字。所以抓住這個識字的黃金期,能夠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好處。
一方面,入學後能夠快速跟上學習進度。
我從小學一線老師那裡了解到:一年級上學期,孩子們要認識生字400個,還要學習書寫漢字,學習拼音,識字量很大。對於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孩子,他們不僅要適應新的環境,還要學習比之前更難的內容。所以,對於識字量比較少的孩子來說,這樣的進度簡直就是「災難」。因此家長常常會發現很多孩子在入學後,一直跟不上學習進度。
另一方面,感受閱讀帶來的價值。
我注意到有一個小女孩每天晚上6點左右,都會由媽媽帶著來到繪本館,讀一個多小時後離開。
有一次我與女孩的媽媽聊天得知,小女孩在讀幼兒園大班,特別喜歡閱讀。因為從3歲多開始,爸媽就教孩子識字,5歲開始學習一些簡單的拼音。所以孩子現在能進行大量閱讀。
孩子媽媽說:「別的家庭是父母給孩子講睡前故事,但在我們家是孩子講給我們聽。她現在識字量已經超過1千,適齡的圖書已經滿足不了她的需求,所以經常會到繪本館選擇一些帶拼音的書來閱讀。我能感受到閱讀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不僅從書中感受到知識的魅力,獲得快樂。而且還增強了自信心,養成了喜歡閱讀的好習慣」。
從媽媽的話語中能夠感受到,大量識字不僅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同時也給家長帶愉悅與驕傲。正是因為他們抓住了識字的關鍵期,所以年僅6歲的孩子,閱讀量已經趕超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水平。當然,除了要抓住關鍵期以外,學習識字的方法也很重要。
02、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識字
1、 遊戲的形式,讓識字過程變得更有樂趣
對於3-6歲的幼兒來說,一切以遊戲為主導活動。不論是在幼兒園生活,還是家庭生活中,遊戲能讓孩子感到身心愉悅。遊戲對於他們來說不是單純的玩,而是步入社會生活前很重要的活動與前提。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指出:兒童在遊戲中可以認識新事物,鞏固擴大已有的概念,發展新的認知結構。所以在識字的關鍵期,家長將文字融入遊戲中,不僅讓孩子感受到識字的樂趣,也會大大提升識字量。
2、 採用引導教學法
很多家長會在孩子2歲多開始,教孩子一些古詩與簡單的漢字,但採用的方法通常是直接告訴孩子。
心理學教授Jennifer Zosh用5年的時間與團隊一起研究發現:對於3-3.5歲的幼兒,教他們認知一些物體與文字時,採用直接告訴的方法遠不如引導孩子通過推理的方法更有效。
Jennifer Zosh教授的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在3歲多開始識字時,不能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而應該用引導的教學方法,更有耐心的引導孩子。
3、 與生活相結合
哥哥2歲多開始,我與先生有意無意的去教孩子認識一些漢字。當時家裡很多地方都貼上漢字卡片,比如孩子看書的時候,上面會寫著「圖書區」;推門的時候,寫著「門」;喝水的時候,會寫著「水」。總之生活中會接觸的一些地方,都會貼著漢字。我們並沒有刻意的去教孩子認識,而是與生活中的一切結合,讓他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去無意記憶。這種無意識記憶,在心理學概念中,是指大腦對外界信息的存儲功能。所以在無意中,孩子已經在大腦中儲存了這些漢字。
4、 給孩子及時的鼓勵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對於孩子來說,鼓勵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養分。根據兒童年齡特點與成長規律來看,當孩子處於愉快的心情中學習時,無論是感覺、知覺,還是記憶和思維,都是處於最佳的狀態。所以在孩子識字時,家長要及時給予孩子鼓勵,這樣能讓孩子更加愉快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寄語:
在大語文時代,閱讀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學業,而識字量決定了閱讀量。所以想要教孩子識字的寶媽們,記得抓住識字關鍵期與學習方法!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