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有這樣一個諸侯國,這個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佐周滅商的第一功臣——姜太公。從這個諸侯國被建立的第一天起,他就是列國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華夏東部諸侯之長,周王最為倚重的封國,春秋第一任霸主國,齊桓公、齊威王等明君屢見不鮮。在戰國,他曾和強大的秦國雙雄並立,國君並稱東、西帝,到了戰國末期,其據地達數千裡、帶甲百餘萬。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卻在秦滅六國時碌碌無為,不費秦軍一槍一彈,繳械投降,其最後一任國君被秦王分在共地,餓死在松、柏間。不錯,這個諸侯國就是齊國。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實力強勁的諸侯國,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本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秦國統一天下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其最終的表演卻讓人大跌眼鏡:沒有合縱連橫的陰謀詭計,沒有血流成河的慘烈廝殺,不是在沉默中爆發,而是在沉默中靜靜滅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切的呢?今天我們就談一談齊王建,這個造成這一切結局的最後一任齊王,看他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
上圖_齊國國都臨淄假想圖
齊王建的父親是齊襄王,祖父是齊湣王,這裡為什麼提到他的祖父呢?原因是他祖父齊湣王曾經仗著齊國強大的實力,四處掠奪其它諸侯的領土,結果惹惱了這些諸侯國,他們聯合起來把齊國給打得只剩下兩個城,齊湣王本人也被殺。當時的太子,也就是王建的父親法章嚇得躲了起來,躲到哪了?就躲到太史敫的家裡做傭人。雖然只是個普通的家奴,但襄王憂鬱的眼神,唏噓的鬍渣子,還有那神乎其神的——沒有了,都深深的讓太史敫的女兒著迷,這個懷春的少女,一眼就看出法章非池中物,這個人可以託付終身,就這樣,兩個人相愛了。後來,在田單等人的幫助下,法章復國,成了齊襄王,太史敫的女兒順理成章成了君王后-齊王建的母親。太史敫因為女兒不通過明媒正娶,就私自做自己的主嫁給別人,有失大禮,終身不見君王后,君王后呢?則是不見就不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王建的母親是個聰明、剛烈的女人,性格比較強勢,而這也導致齊王建性格軟弱、做事優柔寡斷,離開君王后就會不知所措,成為我們所說的媽寶男。
上圖_臨淄遺址圖
齊襄王去世,齊王建即位。齊襄王給王建留下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強大國家,只要不出亂子,他完全可以平平安安的在國君的位子上走完自己的一生,享盡榮華富貴。這個時候,秦趙長平之戰還沒有發生,戰國依然是群雄並立的局面,沒有哪個國家對其他國家有絕對的碾壓實力,齊王建要做的,無非也就是平衡各諸侯間的力量。齊王建六年,秦趙因為爭上黨而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戰爭最激烈的時候,趙軍前方出現了嚴重的糧食供應危機,這個時候趙國就向齊國請求買糧,有的大臣就給齊王建議:齊趙之間,唇亡齒寒,如果趙國今天滅亡,明天就輪到齊國,不如我們答應借糧,使秦國退兵,趙國得以保存,齊國也因此遠離危險。齊王建沒有同意,結果,趙國因為缺糧,不得不和秦軍在長平決戰,最終趙軍戰敗,趙國元氣大傷,秦國則實力大增,隱隱有吞併六國之勢。齊王建的這次決策,弱趙而強秦,給齊國的滅亡,留下了大的隱患。當然了,這次決策,不能說責任全在齊王建身上,畢竟,這個時候君王后仍在,某種程度上,這個決定反映了君王后的意志。
上圖_稷下學宮
在齊王建統治前十六年,在君王后的幫助下,齊國採取「事秦謹,與諸侯信」的對外政策,國泰民安,國無戰事。王建十六年,君王后卒,臨終告誡建,要重用某些大臣,齊王建沒聽清楚,就去拿牘要記下來,結果君王后忘要說誰了。於是,君王后走後,齊王建不知重用賢臣,而是重用自己的舅舅後勝,後勝是個自私自利的小人,受了秦國的重金賄賂,就一直勸齊王和秦國搞好關係,不要管其他五國,也不用修習備戰,秦國又賄賂來秦的齊國賓客,這些人回齊後也替秦國大說好話。
上圖_秦滅六國示意圖
秦國在滅亡五國後,即墨大夫給王建提了最後一個有用的建議,他勸齊王趁秦國剛滅五國不久、立足不穩、五國反抗力量依在的情況下,聯絡各國反抗力量,派出軍隊支持,共同攻打秦國,這樣不僅可以保存國家,還能滅掉秦國。但這時的齊王,安逸得太久了,也沒有膽量去挑戰秦國,更何況他對秦國還抱有希望,相信秦王不會攻打自己,拒絕了即墨大夫的建議。公元前二二一年,王賁從燕國南部攻入齊國,迅速進入臨淄,齊王建在秦王承諾封五百裡之地的情況下,放棄了反抗,這君主當的,真是沒一點脾氣!最終,秦王信守了承諾,將齊王封在共地,但是不給飯吃,齊王建於是餓死於松、柏間。
上圖_齊王建影視形象
為什麼齊王建把手裡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除了性格軟弱、做事優柔寡斷、親賢臣、遠小人外,缺乏戰略眼光是最關鍵因素。以齊國的強大,如果齊王建能夠給予其它五國充分的支持,積極遏制秦國的擴張戰略,往小了說可以保存國家,往大了說滅亡秦國也未嘗不可。做山觀虎鬥,傷人傷己。這也告誡我們,在國與國的交往中,要眼界看得遠,不能老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於那些實施擴張戰略的國家,不只要警惕,更要積極遏制。
上圖_自強不息篆文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
【2】《史記》
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