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聽抖音神曲。
經常玩抖音的朋友怕是早已被這首歌洗腦了,這首歌曲是Yolanda Be Cool 組合於2010年在澳洲發行的電子舞曲《We No Speak Americano》,發行後迅速風靡火爆全球,比如 2011 年的《電影中間人》、《啤酒花》,12 年的《馬達加斯加 3》,13 年的《絕美之城》,電子遊戲《尊巴狂歡 2》和《舞力全開 4》中也收錄了這首歌曲。但你知道嗎?這首歌曲並非原創,今天我就來為樂迷們介紹一下這首抖音神曲的原版,由那不勒斯歌神雷納多.卡羅梭內Renato Carosone創作的《Tu vuò fà l'americano(你想裝成一個美國人)》,首先請感受一下原版。雷納多.卡羅梭內(Renato Carosone)(1920-2001)出生於義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Napoli)是義大利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創作歌手和爵士樂演奏家。他是二戰後至九十年代末期那不勒斯歌曲和義大利流行音樂最偉大的作曲家和表演者之一。他的歌曲幾乎都是用那不勒斯方言演唱,風趣幽默的格調將傳統的那不勒斯音樂推上了國際舞臺,這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經典傳世之作,每一首作品背後都充滿了有趣的創意靈感。
這首歌一出世,因其詼諧幽默的曲風便受到了好萊塢的青睞
1958年的電影Totò, Peppino e le fanatiche 中,由爵士樂團演奏。
之後在電影 La baia di Napoli (1960)中,索菲亞·羅蘭用英語翻唱了這首歌You Wanna Be Americano。
1999年著名的美國犯罪電影The Talented Mr. Ripley(天才瑞普利)其中一幕主角麥克戴蒙就和菲歐雷洛一起合唱了這首歌。請大家欣賞影片片段。
《The Talented Mr. Riply(天才瑞普利)》中主角演唱這首歌的片段二戰後,義大利經濟衰頹,尤其南方依然是傳統封閉的農業社會,美國對義大利的經濟援助同時也讓義大利更加的」美國化「,於是卡羅索內創作了這首歌來諷刺那些拋棄本土文明,一味模仿美國人生活習慣的拙劣形象。同一時期《Un Americano a Roma(在羅馬的美國人)》劇照,體現了當時在義大利的美國人的形象卡羅梭內的音樂風格可以定義成介於Boogie-woogie搖擺樂、夜總會曲調以及那不勒斯的咖啡廳秀場表演之間,長期駐紮在那不勒斯的美軍,用他們的美式基調深深地影響了當地音樂傳統幽默的歌曲風格,這樣的風格強力的發酵。卡羅梭內本人也說過,他的歌跟」美國夢「息息相關,他將爵士樂及其衍生品作為美國的象徵,但仍保持那不勒斯歌曲的風格。
該曲目因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喜愛,被改編為多種器樂演奏版本,因為篇幅限制,在下篇文章當中將會為大家帶來更多演奏版本,敬請關注。樂譜獲取方式:關注公眾號,並轉發本文到朋友圈。在公眾號後臺留言「我要樂譜Tu vuò fà l'americano」,並附上朋友圈轉發截圖。我們的編輯會在第一時間推送樂譜給你。
古語道:Vedi Napoli e poi muori. 朝至那不勒斯,夕死足矣。
義大利南部的大部分城市有著濃鬱的地中海風情,那不勒斯 (Napoli) 就是其中的縮影之一。美麗的海灣不僅給了它美景,還帶來了豐富的海產。那不勒斯人依海而生,因而形成了今天海灣邊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房屋連成一片的景象。那不勒斯的美食蜚聲海外,這裡是披薩的故鄉,千變萬化的義大利麵,冰淇淋是人們的最愛,濃鬱的咖啡香迎來精神振奮的早晨,還有各式各樣的地方甜品。
來到那不勒斯,參觀完歷史市中心,如果你熱愛歷史文化,龐貝古城 (Pompei) 和埃爾科拉諾 (Ercolano) 遺址是你不能錯過的;如果你鍾情南部的碧海藍天,可以去探尋一下海灣附近的卡布裡 (Capri) 和索倫託 (Sorrento) ,當然還有美到不想離開的阿瑪爾菲海岸 (Costiera amalfitana) 。
關注我,了解百度不到的音樂藝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