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歌曲《Funiculi Funicula》:中文翻譯為《纜車》或《登山纜車》,作於1880年。19世紀末,義大利名城那不勒斯裝上了登山纜車,為兜攬生意,纜車公司老闆請當時頗有名氣的巴比諾·圖爾科(Peppino Turco)作詞,路易茲·鄧察(Luigi Danza,1846-1922)作曲。「Funiculi Funicula」源自義大利語的「Funicular」 是纜車在鋼絲繩索上發出的聲音,如同中文"吱溜溜"之類的象聲詞,指的是當年剛剛發明的登山纜車。這首作品兩位作者只花了幾小時就大功告成。在義大利小城斯塔比亞中的大旅館首唱,一下子就火了起來。在1880年代,登山纜車當然是個新鮮東西,代表著科技進步。難怪兩位作者那樣興高採烈,激情如泉湧。這首歌曲,本來是單一的男性合唱,屬玩笑逗樂的性質。可是作者萬萬沒有想到,它被後來人改編成樂隊演奏的作品、器樂獨奏、混聲合唱等多種形式,在世界各國廣為傳唱。
《Funiculi Funicula》是鄧察最成功的一曲,鄧察一生嘔心瀝血所作的作品不少,但除了少數專業人士外,大部分幾乎不為大眾所知。而這首玩笑作品倒不脛而走,膾炙人口,出版後樂譜銷量達50萬冊以上,並在世界各地流傳。這也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歌曲創作的六年後,著名作曲家,老史特勞斯在義大利旅行採風時聽到這首歌曲,還以為是義大利民歌,喜愛之餘,就把它放入其作品《義大利之歌》中。不料,鄧察憤怒地告到法院。最後,法院判決每次《義大利之歌》在公眾場合演奏,老史特勞斯一定要付給鄧察版權費。歌曲採用義大利民間舞蹈——塔蘭泰拉的特性節奏(6/8拍子的快速節奏)寫成,顯示了拿波裡人樂觀開朗的性格,曲調熱情、活潑、豪放,並採用一唱百和的形式,因此一些男高音歌唱家和合唱團常選它作為演出曲目。
路易茲·鄧察(Luigi Denza):義大利著名作曲家,音樂教師。1846年2月24日出生於義大利斯塔比亞海堡,靠近那不勒斯。他畢業於那不勒斯音樂學院,在Saverio Mercadante和Paolo Serrao的指導下學習歌唱與作曲,也寫過歌劇。1884年他移居倫敦,在當地學校教音樂並追尋自己的作曲夢想,1898年他成為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歌唱教授。鄧察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生寫過多達600餘首歌曲,及多部歌劇,圓舞曲等,其中以民歌《Funiculi Funicula》最為著名。1922年1月27日,鄧察在倫敦走完了他的音樂之路,享年76歲。
歌詞大意:「朋友,你猜我昨晚登上哪一座山?哪一座山?在那裡我沒有煩惱,心情舒暢,心情舒暢!維蘇威火山噴射出熊熊火焰,瞬息萬變,瞬息萬變。它不再跟隨我,不再跟隨我,離我遙遠,離我遙遠。飛吧,飛吧,飛向高山,飛吧,飛吧,飛向高山之巔,富尼古麗-弗尼古拉,富尼古麗-弗尼古拉,飛向高山之巔!富尼古麗-弗尼古拉。我們纜車登上山頂,那裡有個山口,有個山口。看到法蘭西,普魯契達和西班牙,和我的朋友,和我的朋友。拉緊繩索一下就飛上雲天,飛上雲天,飛上雲天。就像一陣清風掠過山谷,直達山巔,直達山巔。飛吧,飛吧,飛向高山,飛吧,飛吧,飛向高山之巔,富尼古麗-弗尼古拉,富尼古麗-弗尼古拉,飛向高山之巔!」
安德烈·波切利:出生在託斯卡納的義大利盲人歌唱家,這個時代最著名的美聲跨界男高音。他以自己優美的嗓音橫跨古典、流行兩大領域,造就了驚人的唱片銷量。波切利從小熱愛音樂,但卻學習了法律專業,直到他30歲時才進入了專業聲樂學習班。1992年,一次偶然的機遇讓波切利在歌壇嶄露頭角,成為了一名職業演唱家。波切利的嗓音和條件在演唱高難度正歌劇選段時,與老一輩男高音大師相比還有一定的不足,但其淳厚的嗓音和濃厚的演唱激情,卻讓他在跨界音樂領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在1996年德國拳王亨利馬斯克的告別拳賽上,他與跨界女高音莎拉布萊曼合唱的一曲《Time to say goodbye》迅速火爆全球,也讓波切利的名字被無數次在世界提起,使他成為最成功的古典跨界抒情男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