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國臺辦主任張志軍:這一年,往來之間

2021-02-08 中國小康網

導讀:「飛行時長不足3小時,但邁出這一步卻足足用了65年。」國臺辦主任張志軍首訪臺灣時感慨萬分地說。在執掌國臺辦15個月後,張志軍邁出了兩岸「新一步」,也使他的形象在臺灣媒體眼中逐漸清晰起來。

  

  四天三夜,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的「臺灣行」,被臺灣媒體認為「身段柔軟,意義重大」。

  此時,距張志軍接任國臺辦主任一職,僅一年半左右。201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以下簡稱中央臺辦、國臺辦)原主任王毅被任命為外交部長,填補這一空缺職位的同樣是一位來自於外交部的官員——張志軍。

  任職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30年,以及任外交部副部長的4年中,張志軍公開露面的機會不少。立場堅定也成為他留給人們的普遍印象。他不懼美國參議員麥凱恩「阿拉伯之春正在走向中國」的公開挑釁,直斥「那只是幻想」。在釣魚島問題上,張志軍強調日本沒有權利拿中國領土進行任何形式的「買賣」,釣魚島寸土滴水、一草一木都不容交易,「中國不會主動惹事,但也不怕事」。

  與涉及國家核心利益態度強硬的張志軍相比,身在國臺辦的張志軍又向公眾展現了另一個更柔軟的自己,而這一特質在不少臺灣媒體一年的觀察看來,才是他的風格。

  

去臺灣「喝喝茶,聊聊天」

  嗅覺敏銳的兩岸專家學者及相關黨派人士,像5年前王毅履新時一樣,並沒有把任命當日主角的表現當成真正的亮相。

  當國臺辦下屬的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向他們發出「第十一屆兩岸關係研討會」(因舉辦地在福建平潭,以下慣稱平潭兩岸論壇)參會邀請時,敏感的人們才真正興奮起來,因為上一任主任就是在「第八屆兩岸關係研討會」時真正開啟「王毅模式」,而此次,難免不讓人猜想,張志軍亦會藉此發表「就職宣言」,而這將不失為一個揣度新一屆政府對臺政策的正途。

  張志軍果然沒有令他們失望,他引用鄧小平的話給臺灣吃下一顆定心丸,「路子走對了,政策不會變。要變,也只會變得更好。兩岸關係持續發展的事實已經給人們明確的答案。正確的方針政策沒有理由不堅持,行之有效的做法不僅不會改變。而且還會做得更好。」

  「穩步推進,全面發展」的對臺基調沒有變,這無疑是張志軍執掌國臺辦後必須向外界交待的頭等大事,因為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風向標。

  上任僅5天,張志軍就表示希望有機會能去臺灣,與有關方面負責人見個面,「喝喝茶,聊聊天」。

  溫文爾雅,面帶微笑,張志軍留給眾多臺灣媒體的印象很快出現在島內的報章之中。與記者互動撬開交流的閥門,是當天張志軍的首選動作。張志軍說:「在見兩岸記者之前,我臺辦的同事們還是說,張主任您這次是不是就別見記者了,可能記者會問很多問題,有些情況你也不全面了解,是不是以後見。我想以我以前的經歷看,我外國記者朋友也經常見,那麼我們的記者同胞們為什麼不見呢?」

  在外交部擔任副部長期間,張志軍曾主管新聞工作。他經常與部分外國主流媒體駐京分社負責人及記者舉行座談,可謂深諳媒體對於溝通交流、提升執政互信方面的重要職能。「執掌國臺辦後,張志軍顯然把曾經的經驗移植了過來,也許是有意而為之,也許是一種慣性,不管怎樣,這顯示出了一個官員的開放情懷。」一位臺灣評論員說道,事實上,「這一招」的正面呼應令不少臺灣媒體對張志軍抱有好感。

  2013年末,兩岸媒體再次見識到張志軍的幽默。由70餘家媒體參加的探討兩岸議題前瞻的活動中,張志軍完成規定發言後,就將話題引向了現任國臺辦新聞發言人範麗青,稱讚兩岸隔絕42年後首位赴臺採訪的記者範麗青「二十多年過去,依然那麼年輕靚麗」,說明從事兩岸交流的朋友能夠永葆青春,引得臺下媒體人會心一笑。

  與媒體交好是張志軍的一貫風格,同樣作為國臺辦也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暨臺灣研究所副教授鄭振清告訴《小康》記者,國臺辦在絕大多數臺胞眼中的形象是正面而積極的。

  據了解,作為大陸主管臺灣事務的政府部門,國臺辦的角色除了政策決策者之外,還充當了「有困難找國臺辦」的臺胞解憂者一職。作為新一任主任的張志軍勢必要將這一傳統傳承下去。

  儘管依然有雜音,但2008年以來,兩岸開放直航、陸客來臺自由行、臺灣招收大陸學生等等,都將兩岸關係帶入了一個柳暗花明的境界。張志軍接掌國臺辦,算得上恰逢其時。

  履新整整兩個月時,張志軍更專程到江蘇崑山實地體驗當地臺胞生活。當地社區營造的「中華大家庭,相聚一家親」的氛圍被張志軍久久稱道。而一年後,他就帶著「一家親」的理念走入了臺灣島內的普通家庭。

  兩岸關係再突破——這正是張志軍在2014年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兩度「張王會」  兩岸「脫手套」

  水到渠成,用作形容2014年兩岸關係最受人矚目的兩度「張王會」(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與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鬱琦會面慣稱「張王會」)最貼切不過,張志軍履新的第一年已然為此做好了鋪墊。

  2013年兩岸關係發展實現了三大突破,即「習吳會」(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與國民黨名譽主席吳伯雄)標誌著國共兩黨在「一中」框架上取得突破,提升了兩岸政治互信,這是十八大後國共兩黨首次舉行的最高層級會晤;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在上海召開,為新形勢下開展兩岸民間交流對話又搭建了一個重要的平臺;另一個則是在峇里島舉行的APEC會議上,張志軍與王鬱琦的互動與寒暄。

  張志軍如此描述與王鬱琦會面當天的場景:「2012年的兩岸交流,總數大概達到800萬人次,但惟獨我們這兩位主管兩岸關係部門的負責人不交往,我說這不太好吧。鬱琦主委,我們兩個人也應該多走動一下。畢竟要了解多方的社情民意,要多接地氣。」

  由此,張王二人達成一個共識,他們兩個人之間應該進行互訪,兩個機構之間應該設立一個常態化的交流溝通機制。後來重磅上演的「張王會」讓他們彼此見證了對方史無前例的「第一次」。

  今年2月11日,王鬱琦率團訪問大陸,第一次「張王會」成行。

  會面地點也頗有意味,選擇了原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以及當時就盛極一時的經濟金融中心上海。面對諸多猜測,王鬱琦揭開了謎底。1990年新加坡舉辦的亞洲大專辯論賽決賽場上,臺灣大學與南京大學就「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實現的理想」展開辯論,王鬱琦當時就是反方臺灣大學的辯手。

  孰料,24年前妙語連珠,字字鏗鏘認為「和平共處」理想不可實現的王鬱琦,如今卻以「張王會」的形式踐行著正方南京大學的觀點。王鬱琦在南京大學演講時稱:「當時你來我往的場景至今仍停留在我鮮活的記憶中。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將促進和平作為我的職業,但在24年後就是這麼因緣際會,我的任務就是在尋找海峽兩岸和平相處的可能,能夠拜訪南京大學,就是希望以更實際的行動來證明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能實現的理想。」

  「張王會」之所以成為張志軍在今年首推的大手筆,就在於這是1949年內戰結束後,臺灣與大陸主管兩岸事務的負責人首次正式會晤,島內有媒體將其與1993年的「汪辜會談」相比肩。

  臺灣《經濟日報》對於兩者的類比給出了更具體的解讀:從1987年兩岸開啟純民間接觸的1.0時代,到通過「民間」的海協、海基兩會進行2.0時代交流,再到如今摘掉「白手套」,由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正式會談,標誌著兩岸接觸進入2.5新時代。

  2月19日,回到臺灣的王鬱琦赴國民黨中常會報告訪問大陸成果。

  據臺灣媒體報導,參訪的重要成果包括雙方同意建置陸委會與國臺辦聯繫溝通機制,雙方同意就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人道探視議題積極研擬可行方案,並對區域經濟整合、推動兩岸文化教育科技交流等交換了意見。其中最為顯眼的一項便是邀請張志軍訪臺。

  張志軍在今年兩會期間,就表示上半年可能訪臺的意願。

  直到4月16日,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時,才由新聞發言人範麗青宣布,張志軍已接受邀請,將於適當時機訪問臺灣。針對發言人口中的「適當時機」,在張志軍6月23日開始第一次臺灣之旅時,鄭振清的解讀為此做出了註解,他認為「時機很好」,臺灣反服貿運動暫時告一段落,目前社會比較穩定,而年底又有六都市選舉,藍綠兩營之前都會有選舉活動展開,如果再晚些去「不合適」。

  與此同時,張志軍的總體形象也終於在執掌國臺辦15個月後變得清晰起來,起碼對於臺灣是如此。臺灣《中國時報》評論道,張志軍帶著招牌微笑,黑白相間的頭髮和銀絲框眼鏡,在公共場合給人嚴謹、一絲不苟的形象。但不少臺商和熟識者說,他私下相當親和,總能推心置腹。

  被贊「樸實誠懇,性格實在」的張志軍一下飛機就說了一句大實話,「飛行時長不足3小時,但邁出這一步卻足足用了65年」。

  由於諸多原因掣肘,主管兩岸事務的政府部門國臺辦與陸委會此前一直未公開直接接觸,兩岸關係發展多依賴於海協會與海基會高層會談,這一模式在臺灣被稱為「白手套協商」。而今,隨著國臺辦主任回訪臺灣,中國社科院臺灣所副所長朱衛東認為,這進一步鞏固完善了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常態化溝通運行機制。

  初來乍到,張志軍就用閩南語問候臺灣民眾,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則「爆料」,身為江蘇南通人的張志軍本不會閩南語,但自從進入國臺辦工作以後,不僅向臺商和臺生學習閩南話,平時還經常向閩南籍同事請教。

  張志軍更希望的是深入到說方言的普通臺灣社會之中,在到訪首日,他就表達了希望了解「隱形社會」,與臺灣基層民眾多接觸。從張志軍4天行程中看,安排得非常用心、務實且低調。在厚德裡與裡民座談;穿上民族服裝,宴請烏來泰雅鄉親;探訪「八八水災」受難最嚴重的小林村,祭奠罹難者;走訪佛光山,拜會星雲法師;在託老中心為老人打菜,參訪臺中惠明盲校主動給學生夾菜等等。

  新加坡《聯合早報》對此稱,大陸對臺灣政策有新調整,由過去比較重視與臺灣的大企業、政治精英的交流,擴展到跟臺灣中低層社會的交流。對此,鄭振清亦持相同觀點,他表示,大陸對臺接觸的重心下移,體現出對臺灣基層民意的重視,因為大陸意識到了爭取兩岸和平發展,必須得到民意支持。這也是大陸對臺政策的自然發展,大陸主管臺灣事務的部門要跟臺灣各基層人士打交道,擴大與臺灣社會的接觸面。過去由於條件限制只能跟一部分大企業、政治精英建立聯繫,現在有條件了就該和基層建立溝通與交流。

  在朱衛東看來,張志軍本來就對臺灣非常熟悉,此次「基層走透透」實地傾聽民意,有助於大陸制定對臺政策更接地氣,更符合臺灣民意。

  傾聽,在張志軍接掌國臺辦一年中佔據重要地位,不僅訪臺如此,在農曆馬年新春賀詞中,他就提及自己結識了很多朋友,聆聽到各方建言,「兩岸一家親」的感覺格外親切美好。

  

北中南三座城,留下何種印象?

  2014年對兩岸關係發展究竟是怎樣的一年?張志軍又將如何施展抱負?

  張志軍特意提到幾家媒體聯合評選2013年海峽兩岸年度漢字推選結果,「進」字高票當選,表明了兩岸關係在當年取得了進展。「明年(2014年)會怎麼樣?我覺得明年會更好。無論從政治交往、互信的增長、經貿關係的推進、人文的交流等各個方面,我都認為會有一個新的提升。」 現在看來,張志軍在年初面對媒體說出的一番話,似乎與首訪臺灣的步履很合拍。

  張志軍訪臺選取了北、中、南三座城市,分別是新北市、臺中市和高雄市。

  他與新北市長朱立倫的會談聚焦在兩岸經濟合作如何除繼續重視大企業外,也要為中小企業提供機會;與臺中市長胡志強的會面更側重農產品和旅遊業;而造訪高雄市則最令外界關注,因為該市是民進黨執政。

  不過,外界亦注意到,身為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在與張志軍會面時強調了「市長」這一官銜,似乎有意淡化了民進黨員的身份。張陳二人閉門會談了約一小時,此前預計會晤半小時左右。雖然會談並未對媒體開放,但透過此後陳菊和張志軍回應媒體提問可對談話內容管中窺豹。陳菊主動提及「臺灣的自由民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臺灣人民努力爭取而來」,因此張志軍一下飛機就聽到許多不同聲音,這正是臺灣民主多元的一部分。對此,陳菊轉述張志軍表示「理解」。

  在面對媒體講話時,張志軍表示,尊重臺灣民眾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兩岸之間不僅存在地理的距離,也存在心理上的差距,要予以消除,就應鼓勵兩岸之間多交流。陳菊也向媒體強調,兩岸之間的交流應讓對方能有更多理解、傾聽,才能使每一步交流更穩健。

  不分黨派、不分基層的張氏交流,依然遭到了島內一些深綠媒體的攻擊,指摘張志軍訪臺依然是在搞「統戰」。在朱衛東看來,當前兩岸發展根本不存在「統戰陰謀」,而是在為老百姓謀利。同樣,鄭振清認為島內一些人已經把「統戰」妖魔化了。

  張志軍與陳菊其實也算得上「老朋友」,張陳兩度會面也並不突兀。

  去年8月,陳菊前往天津、深圳、廈門等地,邀請大陸城市市長參加2013亞太城市高峰會。張志軍專程趕到天津與陳菊見面並共進晚餐。臺灣媒體在報導首次「張陳會」時,就寫道陳菊希望大陸不要只跟單一政黨討論兩岸事務,多元化交流方能了解臺灣全貌。也可以說,張志軍訪問高雄,換陳菊盡地主之誼亦在情理之中。

  而在張志軍上任之初,對於與臺灣綠營的溝通就顯示出其開放的精神。

  去年6月,臺灣前「立法院副院長」饒穎奇率團訪問北京,張志軍在釣魚臺國賓館設宴款待。意興盎然之時,現場響起民歌《高山青》,時任民進黨「立委」的邱垂貞拉起張志軍一起跳舞。

  與各類政黨交往是張志軍的「看家本領」,這要得益於中聯部的歷練。

  自1975年進入中聯部工作,張志軍基本以美大歐為重點,與其政黨打交道,其中既有共產黨及其他左翼政黨,也囊括了民族民主黨、工黨、社會黨、保守黨等各種意識形態和性質的政黨。在中聯部舉行「公眾開放日」時,時任副部長的張志軍就已經向外界表達了開放的胸懷,「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十分開放的政黨,中聯部作為負責黨的對外交往的職能部門,也是本著這種開放的精神,來和世界上各類政黨,包括和我們的媒體朋友打交道」。

  但是,此前有媒體期盼的張志軍與民進黨黨魁蔡英文會面並沒有成行。

  雖然這次「暴力小英」未如陳雲林會長訪臺時表現激進,顯得冷靜了一些,不過按照受訪專家的一致意見來看,張蔡不會面在意料之中。畢竟民進黨的「臺獨黨綱」依舊存在,從6月27日該黨發表的聲明看,這還是一個不太贊同兩岸關係發展的政黨。大陸反對臺獨,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不可能有正式的黨際交流。

  即便如此,張志軍的行程依然遭受了抗議者的不斷騷擾。

  「張陳會」後,車隊駛離會場時,數名年輕人從安全島衝出擋車。此舉不由讓人聯想到,就在3個月之前,也是一群年輕人給張志軍履新後帶來第一次大困擾,這就是臺灣部分團體和學生聚集「立法院」抗議《兩岸服貿協議》的「反服貿」事件。因抗議學生手中拿有太陽花,島內稱之為「太陽花學運」。

  「反服貿」恰巧出現在張志軍訪臺之前的敏感時期,對此,大陸給予了更大的關注。期間,兩岸政策高階菁英班大陸訪問團抵京,張志軍在與訪問團會面時表示對臺灣學生的「反服貿」運動「無法理解」。不過這也給了張志軍兩個啟示,兩岸關係發展背景下,受益面不均衡,更多是大企業受益,中小企業和基層民眾受益不明顯。另一個啟示則如張志軍所說,「我沒有去過臺灣,對臺灣不夠了解,因此我需要去臺灣了解臺灣的真實情況,尤其是臺灣基層民眾和中小企業的真實想法和需求」。或許受此啟發,張志軍訪臺的重點正是集中於「三中一青」,即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下階層和青年學生。

  在招收大陸交流生的高雄義守大學,張志軍在與校方和學生交流時,特別舉了女網「海峽組合」彭帥/謝淑薇法網奪冠的例子,提出了兩岸經濟、科技、體育等方面合作的重要性,並坦言「我們並沒有任何的想法,要把臺灣的經濟給吃掉」。他提到,要創造便利條件,讓更多青年參與到兩岸關係發展中來。

  「張志軍重視與青年人交流,是因為青年學生在民意表達上非常活躍,重視臺灣民意,就一定要跟他們交流。另外,這一代青年是在李登輝等人搞分裂時期接受的中學教育,歷史觀國家觀偏向於李登輝陳水扁等人的主張,特別需要讓他們客觀了解大陸與兩岸關係,兩岸是一個國家。最近太陽花學運反映了民眾的一些情緒,諸如對大陸投資衝擊臺企的恐懼等等,在青年人中表現明顯,需要儘量化解。」鄭振清解釋道。

  張志軍離臺時說,這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他邁出的這一步,也彌補了前任主任王毅的遺憾。作為新掌門人,難免會讓外界將其與王毅作比較。而鄭振清認為兩人並不具有可比性,各自具有不同風格與個性,只不過一點是共同的,無論誰接掌國臺辦,都會拓寬和平發展這一道路。

  兩岸關係又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國臺辦主任的一次回訪也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要破解(兩岸)一些難題的話,我們必須要有一點想像力;不僅是這樣的會見(王張會),對兩岸未來的發展,也應有更大的想像力。」張志軍如是說。

來源:《小康》2014年8月上

轉載請註明出處

康小君編輯整理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進入「小康社區」哦

相關焦點

  •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抵臺灣開始訪問行程 特地學習閩南語
    6月25日上午,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乘坐CA185航班,於11時30分許抵達臺北桃園機場,展開了1949年以來大陸對臺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對臺的首次訪問。  張志軍在抵臺後說,從北京到臺灣的飛行用時不到3小時,但邁出這一步足足用了65年。
  • 歡迎收看「主任去哪兒」第三季!張志軍主任要去金門啦,看看他都會去哪些地方吧~~
    事情其實是這樣子滴,就在明天和後天,國臺辦張志軍主任就要到金門去參訪了~這次去金門,主要是要跟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夏立言會面,這已經是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第三次正式見面啦!▲2014年2月份和6月份,張志軍主任分別在南京和桃園與時任陸委會主委的王鬱琦正式會面當然,除了和夏立言見面之外,張主任還要跟金門縣縣長陳福海會面,與金門各界代表座談,走訪基層民眾,了解金門鄉親的生活
  • 張志軍與臺生座談「周子瑜、帝吧出徵」盡顯親民作風
    原標題: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與臺灣青年座談 親民作風盡顯親切  見面主動「拉拉手」,結束時應邀「自拍」,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的「親民」舉動讓前來拜訪的臺灣青年倍感親切。  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微信公眾號專門發布文章,生動還原了當天的情況,原文如下:  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拜會國臺辦張志軍主任:交流化解分歧青年成就未來  7月28日下午,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名譽理事長蔡秉憲和理事長羅海芸率領來自兩岸的臺灣青年領袖,拜會國臺辦與張志軍主任座談,由國臺辦交流局黃文濤局長陪同
  • 張志軍將在平潭與臺灣農漁業基層代表面對面溝通
    原標題:張志軍將在平潭與臺灣農漁業基層代表面對面溝通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1月20日下午將在平潭出席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主辦的「海峽兩岸農漁業交流座談會」,與來自臺灣的80餘位農漁業基層代「面對面」,傾聽更多臺灣基層心聲。
  • 張志軍參觀金門一來順貢糖 了解金門必備伴手禮(組圖)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一行參觀金門一來順貢糖並同金門縣長陳福海及經營糖廠四姐妹等合影。(中國臺灣網 陳佳慧 攝)中國臺灣網5月24日金門訊(記者 陳佳慧 何建峰) 24日下午,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一行參觀金門一來順貢糖,了解其生產加工狀況。
  • 元旦,國臺辦主任鏗鏘發聲,「臺獨」是絕路
    然而祖國統一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在民進黨當局不斷挑釁的同時,國臺辦向「臺獨」發出了明確信號。據中國臺灣網1月1日消息,2021年新年來臨之際,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在2021年第1期《兩岸關係》雜誌發表題為《堅定信心 共創新局》的新年賀詞,就兩岸關係問題做了明確表態。劉結一指出,2020年,是兩岸關係極不平凡的一年。
  • 張志軍在臺灣1日訪4地 今日將會見高雄市長陳菊
    昨日,張志軍(前左二)和陪同的新北市長朱立倫與老人們交談。 新華社記者 何俊昌 攝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26日中午與新北市市長朱立倫會面,並展開寶島走基層行程。  閩南話是臺灣地區主要方言,作為首位到臺灣參訪的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的接地氣之舉,深獲臺灣媒體和民眾好評。臺媒評論說,儘管他講的閩南話不太標準、略顯生澀,卻不失真心與誠意。對於張志軍的親切問候,相信臺灣的老百姓也會開心回應「理厚(『你好』的閩南話發音)」、「理厚」,兩岸愈走愈親。  張志軍是江蘇南通人,曾留學英國,熟諳英語,那麼他的閩南話是在哪裡學的呢?
  • 金門貢糖店老闆:張志軍是個親切到令人驚訝的人
    原標題:金門貢糖店老闆:張志軍是個親切到令人驚訝的人(照片:一來順貢糖提供)   據中評社報導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本月23、24日赴金門展開第三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陸委會特別安排張志軍參訪「一來順貢糖」、「金合利鋼刀」等金門特色店。但在貢糖這個採訪點上陸委會當時並不對媒體開放,讓媒體留下一絲懸念。   中評社訪問到「一來順貢糖」當日接待張志軍的四老闆陳麗琳。
  • 張志軍:不要當和平失去的時候才感受到它的可貴
    原標題:張志軍:不要當和平失去的時候才感受到它的可貴  新華社金門5月24日電 (記者李慧穎、何自力)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結束為期兩天的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工作會面和金門參訪之旅,於24日下午離開金門。張志軍強調,兩岸要繼續沿著正確的道路走下去,堅定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反對所有破壞臺海和平穩定、搞分裂的勢力,不要等到路燈熄滅的時候,才感受到它的存在,不要當和平失去的時候,才感受到它的可貴。   張志軍說,此行我有三點最深切的感受:第一,堅定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在金門這塊土地上,我們更知道和平穩定的重要和可貴。
  • 國臺辦就兩岸關係、洪素珠罵老兵等問題答記者問(實錄)
    相信有關部門會重視相關反映,積極考慮促進小額貿易健康和平穩發展,進一步密切兩岸民間經貿往來。  臺灣聯合報記者:目前陸委會跟國臺辦、海基會和海協會之間的溝通基本上中斷了,但是民進黨政府願意啟動二軌溝通,請問大陸方面願意進行二軌溝通嗎?過去在扁政府時期,海基會、海協會協商中斷的時候,雙方採取了準官方的協商模式,也就是所謂的「澳門模式」,這會不會是未來可能的選項呢?
  • 國臺辦回應連戰將參訪大陸、大陸遊客在臺脫團等熱點
    中新網4月26日電 國臺辦今日舉行例行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就兩岸媒體關注的連戰將參訪大陸、大陸遊客在臺擅自脫團、李明哲案等熱點話題,回答了記者提問。4月26日,國臺辦在北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回答記者提問。
  • 國臺辦密集回應臺灣反服貿爭議:和則兩利 分則兩害
    至於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訪臺事宜是否受影響,馬曉光回應稱,張志軍訪臺的時間和具體安排,雙方尚在溝通協商,目前沒有更多的消息。  臺灣社會對服貿協議一些疑慮並不存在  馬曉光指出,服貿協議是一個經濟協議。經濟的自由化、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的一體化的進程,兩岸都不能置身於事外。
  • 國臺辦就卡式臺胞證、大陸閱兵邀國民黨老兵等答問(實錄)
    我分四個方面簡要介紹一些政策「乾貨」:  馬曉光:一是出臺兩岸民眾交流往來新舉措。俞正聲主席在論壇大會上宣布,將對臺灣居民來往大陸免予籤注,適時實行卡式臺胞證。這為兩岸同胞交流往來提供更多便利,也受到兩岸同胞的熱烈歡迎。  馬曉光:二是搭建兩岸青年就業創業新平臺。兩岸青年社團、企業家、學生代表超過1000人參加了本次論壇舉辦的各項青年活動。
  • 侯佳齡語中評:張志軍關心三中一青
  • 民進黨不到一年逼退「淘寶臺灣」 國臺辦回應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就兩岸政黨交流、兩岸軍事互信和兩岸文化往來等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有記者問,「淘寶臺灣」於10月15日起停止用戶下單、商戶入住、商品上架等功能,繼下架愛奇藝、騰訊視頻後,民進黨當局又逼退「淘寶臺灣」,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朱鳳蓮表示,我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淘寶臺灣」在島內上線,就地服務臺灣民眾和企業,給臺灣消費者和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和利益。
  • 國臺辦回應陳昇反服貿言論:不代表大多數臺灣民眾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邀請記者提問。 中國網 董寧  國臺辦14日舉行例行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就兩岸媒體關注的「習宋會」、歌手陳昇言論爭議、張志軍訪臺等話題回答提問。任何人都不能剝奪兩岸同胞相互往來和交流的權利。謝謝。   早前報導:臺歌手陳昇:等大陸人上廁所會關門時 再談統一  中國臺灣網5月13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導,曾為多位歌手(劉若英、金城武、任賢齊等)創作歌曲及擔任製作人的臺灣藝人陳昇,最近在接受臺媒專訪時談及《兩岸服貿協議》的話題。
  • ...合作洽談會暨臺灣商品博覽會開幕 張志軍李鴻忠陳鎮湘賴正鎰啟幕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市委書記李鴻忠,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陳鎮湘,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出席開幕式並共同啟幕,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東峰致辭,市政協主席臧獻甫出席,副市長趙海山主持。 王東峰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對各位嘉賓以及關心支持天津發展的臺灣企業和朋友表示熱烈歡迎和感謝。
  • 國臺辦回應臺灣部分學生反服貿爭議(發布會實錄)
    另外,請問發言人,臺灣現在局勢如此動蕩甚至還有蔓延的趨勢,這是否會影響到張志軍主任的訪臺。謝謝發言人。[10:05]  [馬曉光]:我們一直在密切關注發生的情況。我想,我們推動兩岸經濟合作都是著眼於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特別是為臺灣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兩岸經濟合作20多年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都不同程度的為兩岸經濟發展,為兩岸民眾福祉做出了貢獻。
  • 張志軍:過兩年,臺灣GDP可能落到大陸省份10名外
    (資料圖)據臺灣中時電子報3月14日報導,張志軍13日在兩會新聞中心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17年,臺灣地區經濟總量在大陸各省份排名中位列第六,2018年,四川、湖北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臺灣。張志軍說道,「我預計,可能再有兩年,臺灣經濟總量在大陸各省份中的排名,會落到10名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