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6日報導(文/李東旭)烏克蘭中國問題專家、鮑裡斯·庫爾茨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奧莉加·德羅博丘克近日在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說,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具有強大的歷史邏輯和現實意義,它是百年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復興夢想的裡程碑,將為世界解決貧困問題提供借鑑。
5月2日,孩子們在廣西興業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老鄉家園」裡的「農家書屋」閱讀。興業縣在安置小區周邊配套建設幼兒園、小學、中學,確保搬遷群眾子女就近入學。(曹禕銘 攝)
改革開放加快脫貧進程
德羅博丘克認為,任何事件都離不開所處的時代背景。中國的脫貧攻堅工作貫穿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每一階段。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伊始,中國在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建立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動了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並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從那時起,中國出現了數以億計的農民工,他們向東南沿海發達地區流動,龐大的農民工群體構成了中國經濟奇蹟的基礎,也加快了農村和農民脫貧的進程。
她說,中國的脫貧奇蹟背後另一大邏輯就是「抓教育」。自上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科學技術被稱為第一生產力,教育和人才培養受到高度重視,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中等和普通高等教育得到普及。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推出「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及後來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雙一流」計劃。通過不懈努力,中國成年人的識字率有了顯著提升,良好教育為人們提供了更多就業和創業的機會,增加了擺脫貧困的可能性。
農民分享信息技術紅利
德羅博丘克表示,城鎮化和精準扶貧計劃對扭轉中國貧困地區的狀況至關重要。
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城市化,2018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農民加快成為城鎮人口,城市中產階級快速增長。與此同時,中國城市和農村人口的收入差距也在擴大,農村貧困問題更加凸顯。德羅博丘克表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開展了「萬企幫萬村」等一系列精準扶貧計劃,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
她說,中國採取的精準扶貧計劃,改變了農村的營商環境,探索出許多特色扶貧模式,如中國不少農村都在發展特色旅遊項目,很多農戶融入到旅遊產業中來,既解決了農民就業問題,也吸引了更多資金流入農村。城鎮化改變了貧困人口的身份問題,精準扶貧計劃則解決了重返貧困的問題。
德羅博丘克認為,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營商模式和就業形式,讓貧困地區和人口有了更多追趕的機會。近年來中國在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方面引領世界潮流,中國從城市到偏遠的山村,信息技術的快速運用極大地縮短了溝通距離和時間,加快了農村資源的流動,提高了農村資源配置的效率。信息技術讓農村和農民快速、深度融入到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分享更多技術進步帶來的經濟紅利。
「脫貧是一個系統工程」
德羅博丘克認為,中國脫貧成功的另一大動力來源就是創業和創新的時代精神。她說,進入21世紀後,中國開始重視創業和創新問題,以進一步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中國脫貧工作開始進入新階段。其中一個重要標誌事件就是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並推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在這一政策推動下,中國的年輕人、大學、科技園、企業紛紛行動起來,創業和創新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大量新興產業和企業開始湧現,很多中國初創企業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企業。這也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提供了機遇。不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創新和創業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正在深刻改變著中國。
中國的脫貧成就令世界矚目,不過德羅博丘克認為,中國的脫貧經驗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國家,但其中的邏輯仍具有世界意義。
「中國的脫貧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脫貧不可能獨立完成,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整套的扶持措施。」
德羅博丘克認為,最重要的當然是人力資本的培養、吸引投資和鼓勵創業的環境以及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這需要宏觀經濟政策、金融、稅收和司法、住房、運輸等各個方面的政策扶持。因此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應當借鑑中國的經驗,制定中長期的全面脫貧戰略。
德羅博丘克提到,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但是受到疫情影響,中國和世界的經濟形勢出現不利局面。
「雖然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可能無法保障,但中國經濟安全是有保障的」,德羅博丘克認為,中國有雄厚的黃金和外匯儲備,有足夠的能力抗禦風險,相比大多數國家可能面臨的經濟負增長,中國的經濟狀況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