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這段不到兩分鐘的視頻火了,48小時內觀看量超過3000萬,還有66萬多點讚、2萬多條評論。有人認定,她喝醉了,劉敏濤回應,「我真的沒醉」,言下之意,那是「真我」。
網友紛紛評論:「沉浸式唱歌第一人。」
「姐拿的不是馬克風,是搖晃的紅酒杯。」
這一次,她完全顛覆了過往螢屏裡的端莊形象。
有人說:「人民藝術家劉敏濤,沒想到自己竟然一首歌火出圈。」
44歲,一個很多人認為應該穩重成熟的年紀,她卻毫無顧忌地放飛自我。
有多少同齡人能做到一樣的瀟灑和自信?
不過,如果你了解真正的她,就不會對這次「離經叛道」感到意外了。
劉敏濤不是第一次讓大眾驚訝。
一年前的《國劇盛典》,她剪短了頭髮,染成棕色,穿了一襲露背裝。
對於42歲的她來說,這種嘗試大膽新奇,又飽含風情。
穿得好,自是掌聲不斷;但穿砸了,「裝嫩」的嘲諷也會不絕於耳。
好在她用無可挑剔的身材、體態,穩穩地hold住了這身造型。
像這波《紅色高跟鞋》,如果不是她的表情太吸睛,相信以她的身材管理,同樣可以引發一波討論。
大眾對於她造型、神態的熱議,一方面確實因為她的表現足夠出色。
而另一方面,是這些神態側面體現出了她的「反差感」。
一直以來,劉敏濤給人的印象基本就是:端莊、低調、沉穩。
或者說,她的戲給人這樣的感覺。
雖然出道二十幾年,但劉敏濤真正被觀眾熟知,是在2015年之後。
《偽裝者》裡氣場2米8的大姐、《琅琊榜》裡賢淑隱忍的靜妃、《歡樂頌》裡威嚴嘮叨的關媽媽。
這些角色橫跨古裝、民國、現代,性格千差萬別,但不論是外形還是氣質,都是夠壓場的。
久而久之,也在觀眾心裡形成了投射:演得好,必定身體中有一部分,和角色是重合的。
這話其實也不算錯,過往的劉敏濤是什麼樣?
出色演員。
在越來越看重演技的市場環境、越來越讚揚女星獨立的社會思維下,她的出現,非常契合觀眾對優秀中年女演員的期待——
不扮嫩,不狗血,也不是非主角不演。
在姐姐、媽媽類配角有限的發揮空間裡,能夠賦予角色厚度,並將它演出層次,已然足夠出彩。
而與業務能力匹配的,是她對演戲的敬畏。
之前參加《演員的誕生》,她和老同學李乃文共同表演《蒼穹之昴》中的片段。
他們對節目組提供的劇本不滿意,始終過不了自己那關,於是決定重寫劇本。
時間緊任務重,新劇本完工後,兩人匆匆排練了一次,就要準備正式錄製了。
演出前一晚,劉敏濤心裡沒底,一宿沒睡著。
她腦子裡全想著這場戲,各種走位、臺詞、節奏,她在心裡一遍遍地過。
後來的演出效果非常不錯,導師和觀眾不吝褒獎。
她想到前幾天的堅持,一下沒繃住,哭了出來。
那是她少有的「失控」時刻,只因為她對演戲足夠敬畏。
「要不(演員)這碗飯,人家給了,你不好好端著,你對得起誰呀?」
這種敬畏,還體現在她敢於當眾袒露心跡——
有次金星採訪她,問她有什麼野心。
她眼神望向高處,回答:成為梅麗爾·斯特裡普。
有這個想法的女演員很多,但敢說出來的真沒幾個。
你看,只要是和演戲有關的場合,劉敏濤總會做到極致、毫不退讓。
因此把她想像成一個沉穩持重、信念遠大的老戲骨形象,絕對不為過。
但,要把她想得這麼扁平,還真就錯了。
脫離演員身份的她,其實自成一番色彩。
劉敏濤版的《紅色高跟鞋》,讓人考古出一條與之呼應的採訪——
楊迪曾說過,她有成為諧星的潛質。
「那次我在酒店見到她,她打扮成hip-hop那種運動,就是說唱的感覺,我說:『敏濤姐,hi。』她說:『呦呦,楊迪。』」
順道也被挖出了,她之前接受採訪時談到的愛情觀。
她說,女孩子面對愛情,無非就是八個字:放膽來吧,讓它去吧。
這看著有點活潑、俏皮甚至中二的表現,或許就是她遲來青春期的產物。
37歲前的劉敏濤,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循規蹈矩。
她小時候成績優秀、性格乖順,成長中的大事小事,她都依照父母的安排。
就連報考中戲,也並非出於理想或熱愛,只是單純聽從姑姑建議的結果。
當年姑姑在單位門口看到中戲的招生簡章,建議她試一試。
劉敏濤原本學習幼師,計劃考師範大學。她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甚至對表演一無所知。
但她相信長輩自有她的道理,做兩手準備也不耽誤,就懵懵懂懂地答應了下來。
沒想到,她深得考官喜愛,直接拿了第一。
老師還專門給她父親回信,說她適合走鞏俐的路子。
大學期間,她是標準的學霸,專業課、公共課都上得認認真真,畢業後順理成章走上演員的道路。
雖然一直沒能大火,但也不缺戲拍。
沒錯,和她對戲的是年輕時的劉奕君和靳東。
這種小富即滿的生活,和劉敏濤的性格非常對路。
後來她遇到真愛,在事業上升期退出娛樂圈,在家相夫教子,成為別人眼中「標準」的女性。
「我的生活軌跡幾乎全部符合社會對一個『標準』女性的預期。」
只是,隨著時間推移,她發覺這段婚姻沒有當初想得那麼美好。
丈夫長期在外工作,一家人聚少離多。
不管是情感還是精神上,兩人都少有交流,仿佛是「守寡式婚姻」。
那時的劉敏濤,雖然意識到這種模式的不妥,但她一直以「恪守本分」的標準去要求自己,讓自己乖乖在家當一名合格的賢內助。
當日復一日的現實,逐漸把理想衝撞得殘破不堪時,她才漸漸發覺:自己在努力扮演著一位好妻子、好媽媽、好女兒。
卻唯獨忘了,怎麼去遵照內心地做自己。
37歲的某個夏日,她思考了一整晚,第二天終於決定結束這段七年的婚姻。
「既然循規蹈矩、隨波逐流的生活沒有給我預期的幸福,反而讓我在本該神採飛揚的大好年華,活得卑微蒼白,那不如做我自己、靠我自己、放飛自己、成就自己,隨心所欲地冒險生活。」
這是她中年青春期的叛逆起點,它讓她失去了家庭,卻找回了自己。
她開始把更多的精力還給工作,先是客串出演《父母愛情》,之後又憑藉《偽裝者》《琅琊榜》大火。
最近幾年,片約不斷,綜藝也越來越多。
活得越來越輕快的劉敏濤,感知生活的觸角也變得敏感生動。
她會在微博PO萌圖表情包,帶著女兒旅行打卡,和粉絲的互動,也全然沒有「人民藝術家」的刻板和嚴肅。
這份遲來的叛逆,說到底是對人生的掌控。
它不是大張旗鼓地掠奪,而是靜水深流地堅持。
越來越能得心應手地掌控、支配自己生活的劉敏濤,當然有底氣在舞臺上大膽地做自己。
《紅色高跟鞋》的表情,不就是她現在對愛情的態度:放膽來吧,隨它去吧。
所以觀眾不會反感,反倒因為她身處時刻講究謹言慎行的娛樂圈中,尚能維持真實的自我,而多了份難得的可愛。
劉敏濤的放飛與叛逆,之所以讓觀眾那麼驚喜。
固然是性格中活潑、鮮活的一面,和她自身形象存在反差感。
但更大的原因,是她的恣肆灑脫,讓自己身上更多「自我」的部分被釋放了出來。
正如她說,當一點理想主義,再加上恰如其分的自我為中心,就會形成一種優雅而豐富的氣場。
發現沒?
我們現在越來越喜歡一些不太常規,也不太「標準」的中年女性了。
就因為從她們身上,我們能看到更多的自由和掌控權。
「標準」的中年女性是什麼樣子的?
大多數人的印象可能是:溫良恭儉讓。
但,符合「溫良恭儉讓」的標準中年女性,多少有些面目模糊。
她們被社會要求扮演各種角色,女兒,妻子,母親……這幾個標準,又處處寫著讓渡,隱忍,服從。
無形中,變成了一種禁錮和限制。
劉敏濤在演講中講到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和丈夫一起去日本清水寺旅遊,想吃一根抹茶冰淇淋。卻因為身無分文,只能作罷。
那時候掌控生活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連吃一根冰淇淋這麼小的欲望,都無法實現。
而「中年叛逆」的女星們,之所以鮮活,就因為她們掌控了自己的生活,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中年女星,真的可以很多樣性,也有很豐富的面向。
就像張曼玉(點擊可查看),即使功成名就,獎項加身,仍然不受年齡和虛名限制。
想玩音樂就去玩。
雖然在草莓音樂節上,因為唱歌跑調被群嘲。
可過歸難過,她還是照樣告訴大家:
「我演的二十多部戲,也給人說花瓶。所以給我二十個機會吧,我應該可以。」
這種看起來「不安分」的行為,雖然打破了影后的濾鏡,也透著幾分「傻」氣。
卻因為夠真實,夠自我,而十分圈粉。
在她身上,看不到年齡帶來的限制。
這個年輕,是來自於我行我素的灑脫與自由。
即便五十多歲,王菲也能蹦迪蹦得很歡。
搖頭晃腦的樣子,哪裡有一絲所謂中年人的疲憊。
看起來文靜、優雅的詠梅,也有一顆愛搖滾的心。
這些女性,固然也有我們印象中的端莊、溫婉,但細看內裡,她們和普遍活得沉重的中年女性,不太一樣。
很多人可能想說因為她們有錢。
固然有這一層原因,但她們想要去找自己的稜角和生命力,這種念想本身就是難得的。
中年叛逆,並非尖銳地對抗,更不是為了不同而不同。
而是「無需再為別人的眼色,而束縛自己的願望」。
所渴求的,無非是嘗到「自由的味道」,和「做自己」的底氣。
這樣的自由,與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無關。
而是,有沒有選擇的自由。
我們不必拿唯一的標準去束縛、捆綁中年女性們。
既能認可平衡家庭事業,在不同身份間切換自如的女性們。也同樣欣賞選擇獨自生活,不符合所謂的標準和「常規」的女星們。
女性意識的可貴之處,並不是以另一個「新標準」去取代「舊標準」。
而是,能營造一個寬鬆的氛圍和環境,讓中年女性更開放地做自己,展露出不同的面向,不同的轉變。
不必去符合什麼標準,也無需為了滿足期待,壓抑自己。
這也許才是「中年叛逆」,最珍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