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內參
自熱食品的風吹啊吹啊,自嗨鍋又完成了一筆融資。
28日,自嗨鍋宣布完成了5000萬美元C輪融資,估值達到了5億美元(按今天的匯率,約為33.44億人民幣)。從去年年底的A輪到現在,自嗨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自熱火鍋本就是一個相對新興的、充滿爭議的產品,自嗨鍋作為行業佼佼者,雖然入局不早,但成長速度很快,甚至一度做到了品牌名被消費者當做品類詞。
這家不願意說自己是網紅,但確確實實是個網紅的品牌,到底值不值5億美元?
【1】
改變火鍋消費場景
但比火鍋還差得遠
自嗨鍋的創始人叫做蔡紅亮,做自嗨鍋前,他的上一個創業項目叫百草味——對,就是那個年初被好想你賣給百事的休閒零食巨頭。
2016年,好想你以9.6億元的價格收購了百草味,蔡紅亮時任百草味CEO,在這起收購完成後,他「婉謝媒體採訪和公開演講」,宣布要閉關三年。現在看,閉關時候的蔡紅亮就盯上了初現端倪的自熱食品賽道了。
自嗨鍋2017年投產,2018年初才有第一個系列產品自熱火鍋上市,當年,自嗨鍋銷售渠道全在線上,按照CEO石富鵬的說法,「緊趕慢趕很努力做了1個億的生意」,火速拿下了天貓自熱食品排名榜首的位置。
那麼問題來了,自熱火鍋憑什麼可以成為爆品?
首先,是蹭了火鍋的「熱度」。眾所周知,火鍋是中餐裡當之無愧的王牌品類,規模大、增長快、入局者眾、細分品類多、機會也更多,除此之外,火鍋還被國人賦予了很多情感和文化意義,吃火鍋也是一個特殊的社交場景。
在孤獨排行榜上,一個人吃火鍋的等級是很高的,雖然能享受孤獨的人都表示自己吃很爽,但還是很多人不願意邁出這一步,自熱火鍋就打著解決這一問題的旗號出現在了人們面前。
自熱火鍋本質上依然是方便食品,對場景的限制較小,做法簡單、沒有什麼難搞的硬性條件,分量適中,省時省力,聽上去簡直是方便麵和便利店快餐的升級版,是外賣和自己做飯的替代。
自熱食品並不是這幾年新出的新鮮東西,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的部隊夥食。
自熱火鍋,打破了火鍋需要多人食的場景壁壘,正好順應了孤獨經濟和懶人經濟。
而這些又孤獨又懶惰的有趣靈魂擁有者們,和方便食品,尤其自熱火鍋的消費者群體正好高度重合,他們年輕,對價格的敏感度較低,包容性強,願意嘗試新花樣,願意花錢買方便。據天貓2019年的數據,在自熱火鍋的消費群體中18至24歲的人群佔到47.75%,25至29歲人群佔到19.61%,大學生和剛入職場的白領階層佔比近五成。
這是自熱火鍋爆火的「天時」。
然而,吃過的人都知道,自熱火鍋的口感和味道和火鍋根本沒有可比性,不能說是毫不相干吧,但和宣傳上說的那種「一個人的小火鍋」相去甚遠。
當然啦,自熱火鍋也有自知之明,競爭也還是只存在於業內,就連去年賣了13億的海底撈自熱火鍋也沒有越級碰瓷真火鍋的意思。
從性價比和口味上來說,自熱火鍋可能還打不過街邊麻辣燙。
【2】
雖然不想承認
但確實是個網紅品牌
然而自熱火鍋那麼多,在電商平臺一搜就能出來幾千款,海底撈、小龍坎、大龍燚這樣的火鍋品牌在做,衛龍、良品鋪子、甚至網易嚴選也要做,還有那麼多創業者瞄上了這個項目,自嗨鍋憑什麼能在短時間內讓人記住?
看看營銷手段就知道了。
自嗨鍋早期一炮而紅,少不了「半個娛樂圈都在吃」的宣傳,找代言人、綜藝打廣告、植入電視劇、在短視頻平臺大展拳腳,甚至贊助電競賽事... ...只要你對娛樂圈稍微有點關注,都少不了看到自嗨鍋的身影。
點開自嗨鍋官方微博的相冊,你會恍惚覺得點進了一個什麼綜藝推薦帳號... ...
去年,自嗨鍋嘗試直播帶貨,起點很高,第一次就找了快手辛巴,CEO親自擔任直播部門的總監。
... ...把直播的整個問題做了分析和研究,後來我們跟快手辛巴做了第一場直播。如果從品牌角度來講我們不是食品領域大品牌,但是從價格優勢上來講我們也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去年12月10號,我們聯手辛巴把中國的食品直播創造了歷史,單場單連結銷售了7600萬,直到今天也是這個記錄的保持者。
方便食品的市場教育工作早就被方便麵做好了,鋪天蓋地的宣傳下,自嗨鍋是新興品牌中較快佔領消費者心智的,品牌名起得也好,有場景有情緒有特點,不怪有些消費者把品牌名和品類名搞混。
這種營銷方式粗暴但有效,自嗨鍋也成了大家口中的網紅品牌,這也符合它的網際網路基因:電商平臺起家,雖然現在發力線下,但電商渠道依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自熱火鍋系列穩住地位後,自嗨鍋選擇在「自熱」方向深耕,推出各種系列的自熱食品,比如煲仔飯、螺螄粉、便當套餐等,由爆品帶動其他品類。
便利店的自嗨鍋自熱便當,鮮姐剛跑下去拍的
目前來看,這一步是正確的,自熱食品已經成為除了螺螄粉外銷量最高的方便食品,去年市場規模有35億,預計今年將達到50億至60億,這還遠遠不到這個市場的天花板。
不過,自嗨鍋自己也知道「網紅」現在是個不太好的詞,意味著現實不紅網上紅或者曇花一現,他們想做的不是網紅品牌,而是超級品牌,具有核心產品力的那種。
當然,是不是網紅不能看說,要看做了什麼。自嗨鍋在網際網路上投放得幾乎「無孔不入」,消費者認為它是網紅也再正常不過了。
自嗨鍋代言人是虞書欣
不過,鮮姐還是很好奇,通過明星提升知名度、帶動消費固然可行,粉絲經濟多可怕我們都見識過,但自嗨鍋有沒有統計過,在購買產品的人中,哪些是給愛豆艹銷量的追星族、哪些是跟風買來嘗一嘗的路人、哪些是真正認可產品並一再復購的真·消費者呢?
【3】
自熱食品只是看起來很美?
這幾年,自熱食品的年增長能達到20%,是資本的香餑餑。
自嗨鍋、莫小仙這樣已經做出一定成績的新品牌頻頻融資,良品鋪子、三隻松鼠這樣的大佬紛紛入局,海底撈、衛龍、今麥郎等老牌企業也想讓自熱食品成為新的增長點。
無論是賺一波塊錢還是掙一波大錢,自熱食品都是一個人人想要分一杯羹的看上去很美的生意。
然而,自熱食品存在的產品問題,至今也沒有真正得到解決。
首先是核心競爭力的問題,食品的核心競爭力永遠是味道,市面上的自熱火鍋,到底哪一家具備核心競爭力,是最受消費者喜歡的口味?
沒有定論。
自嗨鍋說自己一直牢牢掌控著研發中心,有很多競品沒有的小細節,表示自己做產品前都經過深入調研,未來要把中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美食都方便化;海底撈就不說了,背靠大樹,供應鏈優勢和品牌力沒有幾個友商趕得上,三隻松鼠、良品鋪子這樣零食的搬運工也是搞營銷的老玩家了... ...
大家都說自己的產品好,但產品的同質化又非常嚴重,沒有品牌能拍著胸脯說自己已經掌握了核心科技或者獨門秘方,能在競爭中佔據絕對主動。
反而是這些品牌,既沒有完全解決自熱產品口味不佳的難題,又面臨價格降不下去的尷尬問題。
動輒三四十元一盒的自熱火鍋,甚至比外賣還要貴,其中大部分組成要素都是找上遊代工的,比如自熱包、餐盒、餐具、食材包等,導致產品定價雖高但品牌利潤薄,還容易讓消費者感到「不值」。
除此之外,自熱食品的原罪安全問題也一直沒有解決。
在短視頻平臺上搜「自嗨鍋炸了」,不僅可以看到相關部門的很多科普,還能看到網友的親身經歷。
自熱食品、尤其是自熱火鍋,還沒有嚴格完善的監管條例,需要商家自覺,而貼牌代工、為減少成本使用廉價容器或加熱包等問題又很常見。
自熱火鍋的蒸汽溫度可以達到200°C,使用不當很容易發生危險,高鐵、飛機上都被禁止攜帶;很多消費者認為,產品說明書寫得不夠醒目,出事了品牌方都會以「操作不當」為擋箭牌推卸責任;直到現在,自熱食品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行業標準出現,市場還比較粗獷。
解決安全問題,不能靠安全事故推動。
【4】
自熱火鍋的火爆已經持續了四年有餘,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雖然我們常說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但風水輪流轉,一個生意想要長久地做下去,肯定不可能只靠運氣。
味道、價格都沒有明顯競爭力,安全隱患仍在,純靠營銷加持和資本強捧,自熱火鍋想走下去,要解決的問題還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