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女人應當活出怎樣的姿態,沒有標準答案。我們終其一生不是為成為「幸福女人」,而是在身為女人的一生中體會幸福,成就自我。《三十而已》,並非有關職場亂鬥或兩性和諧的教育片,而是一場引導我們回歸「自己」的心靈旅程。
有人說,是《三十而已》徹底帶火了女性題材劇。關注熟齡女性的生存現狀——從「乘風破浪的姐姐」到電視劇《三十而已》,2020的夏天是全民拜倒在「姐姐」石榴裙下的夏天。
早在前幾年,風行一時的「大女主」題材熱播劇在熒幕上屢見不鮮,大批有個性、有能力、不一味追求「傻白甜」、打破傳統範式的特立獨行的女性形象出現在公共視野,大獲成功,贏得大批觀眾的青睞。而女性在電視劇市場中所佔據的更多主權,又推動著這一類作品的創作與推廣。
姐姐們的乘風破浪,「三十而已」的吶喊,都極大地體現了社會對於女性價值的重視與回歸,同時也是對於傳統觀念的再一次撼動與挑戰——不定義女性,不強加標準。這一切,都令《三十而已》始於話題,卻不止於話題。
三十歲,是女人一生的門檻,三十以前浮躁,三十以後邁向成熟。如同劇中王曼妮所說「三十歲了,該注重品質了。」 三十歲,面臨著姿容的消逝,事業的瓶頸,生活的壓力,家庭的枯燥,三十歲是在女人身體精神的薄弱處安放的一道關卡,如同劇中鍾曉芹上司的一席話「跨得過,一路上升,跨不過,一路到底。」
少女的期待和幻想猶存,現實的重擔又狠狠地掌摑下來,對生活的掌控力逐漸的流失,在兩性關係中逐漸處於弱勢,該做選擇了,又耽誤不起,開始的已然開始了,後頭真的是岸嗎?有追求的三十歲女人每天所要維持的,是為人妻母的體面、都市麗人的光鮮,即便是像劇中顧佳這樣能力優秀的女性,也會在現實裡碰壁。
婚姻維繫、生育選擇、職場晉升,哪件不是人生大事?
年齡危機,性別歧視,社會偏見,哪樣不是人生難題?
在這三位性格迥異的女性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伴侶的痕跡都或曾在她們身上很重。二十歲的愛可有可無,但三十歲的歸屬不可或缺。王曼妮的尋找等待、鍾曉芹的抉擇取捨、顧佳的破繭重生,都是她們在愛的隱蔽下走過的很長的路程,最終她們都脫離了伴侶的「價值半徑」,完整了自我,尊重內心的選擇,也創造了各自的精彩。成長主題的體現在於此。
傍身的技能與內心的力量,遠遠勝出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顧佳對於家庭的幻想,王曼妮對於伴侶的幻想,鍾曉芹對於生活的幻想,夢醒後,才能擁抱人生。
全民沉浸在對海王梁正賢,綠茶林有有,渣男許幻山的口誅筆伐的狂歡中…生活並非偶像劇,沒有完美偶像,沒有一秒逆襲,有的是複雜的人性,和如琢如磨的砥礪。因為真實,所以扎心。生活有很多不如意,需要去面對它。
幸福的人生並無範式,成功的女性沒有標準。在屬於自己的「私訂」人生裡創造價值,迎接挑戰。廚房不是女性的生活半徑,家庭也不是女人的最後戰場。
看過《三十而已》驀然懂得關於三十歲,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