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臺灣人民,其實平日是非常波瀾不驚的。
2016年,作為一個快奔三的菁英白領人士,周圍跟我相似年齡的同事們開始討論起人生大事──買房、換輛車、努力造娃。而彼時咱們這位於北京五環外、被北京市民唾棄的經濟開發區,房價妥妥地直逼六萬。跟身邊的臺灣朋友說,他們呆呆地問,六萬臺幣哇?
等他們無知的小腦袋換算完,往往眉毛一挑,那北京城裡多少錢?天啊,比臺北市可怕啊!
噢,大陸同胞果然水深火熱。然後他們下一個問題更天真了──那誰買啊?
如果你跟臺灣青年講,自己是如何咬牙艱苦在北京買了房,如何辛苦地養育娃兒為國貢獻,因為父母逼婚又如何忍受身旁那個狐臭口臭的相親對象,大多會換來一句客套地「哇,你好厲害喔」或是「喔,好辛苦喔」。但是,這些聽你絮叨的臺灣青年,通常內心都會翻個白眼──真無聊,這麼辛苦買房幹嘛?這麼痛苦生娃幹嘛?人生苦短結婚幹嘛?
什麼,你媽要你結?你都幾歲了,這麼聽你媽的話幹嘛?
臺灣民眾經歷過十多年經濟停滯的洗禮,面對大陸朋友時的名言通常是「那又怎樣」,學區房,買了又怎樣;結婚,結了又怎樣;離婚,恭喜,離了又怎樣?通常只有四個話題能掀起臺灣青年的聊天欲望:吃美食、談戀愛、電視劇、養只貓。
但是,此刻,不少臺灣民眾發現,自己內心產生一股難得一見的火苗,熊熊燃燒,燒的抓耳撓腮,燒的焦慮異常。但在表面上,大家還裝作淡定,因為畢竟,這是不太能拿上檯面、在公司一起討論的話題。
那就是,總統大選要到了。
2
別懷疑,臺灣民眾是否「選舉狂熱」,端看那屆選舉夠不夠精採好看。2008年、2016年的選戰都堪稱無聊的典範,輸者贏者一目了然,幸運的是,本屆選戰非常好看──這是繼十多年前的兩顆子彈後,難得能翻拍成電視劇的。
它創下了一個歷史紀錄──過去真沒有一位候選人,能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支持度從倒數第一上升為天下第一。
2016年11月,一群年輕人跑到位於臺北市的民進黨中央黨部抗議,因為「一例一休」,政府沒有完成在競選時許諾人民的「兩個完整休假日」,事實上在5月蔡英文上臺後,就為了這一天休假日之差,勞工與政府撕了一年。
吵啊吵啊的,勞工煩、小英也煩了。2017年1月,某一位記者不長眼地嗆她「還我休假日」,小英終於說了那一句名言──你別跟我說,跟你老闆說啊。此話一出沒多久,她的民調譁啦啦跌到不能再低。
2017年8月,全臺無預警發生大跳電,沒冷氣吹、民怨沸騰那都是小事,甚至有人因為點蠟燭引發火災受傷。那之後各地都開始曬出空氣汙染的照片,2018年臺灣社會「支持核能發電」的比例佔到快六成──而在2014年反核聲浪風起雲湧時,反對核能的比例,也是佔到快六成。
2018年,空汙、勞工、缺電、臺大校長管中閔事件.一篇一篇負面新聞盤旋在媒體版面上,時不時還來一個斷交,小英步上了老馬的後塵,眼袋越來越重、表情越來越嚴肅,昔日的意氣風發磨滅殆盡。那年要地方選舉,民進黨內候選人的廣告廣告牌上少出現她的身影,記者、候選人,私下稱她為票房毒藥,相比之賴清德笑得像一隻老狐狸,頗有精神地上竄下跳。
2018年年底地方選舉結果出來,國民黨大獲全勝,韓國瑜收割了南部基層民眾的支持度,那一瞬間,國民黨人終於揚眉吐氣,一起高喊「我不賣臺,我賣水果」。連他們都沒有想到,民進黨也才上任三年,權力的權杖竟然又可能回到他們手上。
於是,在此刻,國民黨人飄了、另一黨的賴清德也跟著狂了,眾人喜孜孜地想著:英倒了,下一個是我了。
2019年4月,小英喊話賴清德:現在確實國民黨、柯文哲的民調都高於我,「但如果我們合作,我們就贏了」。這個喊話別具意義。因為不管是陳水扁還是馬英九,做得再爛,現任執政者基本都不會承認「現在局勢危險」──開玩笑,承認局勢危險、不就代表我做得太爛?因此這次喊話後,賴清德更顯容光煥發、笑容日益燦爛。
6月初旬,蔡英文與賴清德的民調中,賴清德仍然小贏一些,當她對上國民黨與柯文哲時,她仍勝算略低。沒想到,局勢在短短十天內翻轉。
賴清德的這場政治春夢,結束得很快。民進黨初選民調前幾天,香港抗議爆發,抗議爆發那天,所有賭「賴清德會贏」的政治記者們都在辦公室捶桌子。她不只贏了賴清德,在後來的二十多天、不論藍綠媒體做的支持度民調中,她都是第一。
賴清德哭了,國民黨緊張了。國民黨,就如同一堆寫分析的政治記者一樣蒙逼── 一兩個月前民調都還輸人的人,怎麼一下子就成為第一了?陳水扁的狡猾已屬天下無雙,但在當年也沒這麼猛啊?
直到這時,我才意識到一件事情── 一件我過去想都未曾想的事情。。
我告訴一位臺灣資深政治記者,「我算錯了,曾幾何時,臺灣人對中國崛起的恐懼、對『以後被統怎麼辦』的煩悶無奈,已經大過於對候選人能『改善經濟』的期許。因為他們不相信經濟問題能被解決,相較之下對岸的可能侵略,更可能發生。」
「你覺得,臺灣選舉靠什麼?」那位資深記者問我。
「靠政策、靠網紅、靠討好民眾、靠譁眾取寵!」
「錯」,他笑笑「臺灣選舉,都是靠『恨』。」
恨,不只是恨自己的對手,畢竟許多事不過是藍綠圈子裡的小遊戲:早上相瞪扔去一菜刀,晚上牽手共飲合巹酒。
恨,是你得找一個目標,讓民眾去恨,或是去恐懼。
1950年代,小小的金門島在數十天內被四十多萬砲彈轟炸,留下斑斑歷史傷痕。為什麼金門菜刀有名?因為是用砲彈碎片所制,又稱砲彈鋼刀。
數十年過後,金門人用此笑談過往雲煙──金門廈門門對門,大炮小炮炮打炮。諷刺地,時至今日,金門成為臺灣親中的代表。
臺灣老一代看淡兩岸愛恨,對岸熊熊崛起的當下他們此生已無太多願望,只希望兒女安好。臺灣年輕一代則對自己的父母「恨鐵不成鋼」──你們知不知道「棕國」現在多危險?!
沒有當過兵的、沒有打過仗的、看延禧宮略的、身邊都有親朋好友去上海的,開始陷入深沉的恐慌、虛無與糾結──經濟前景不好就算了、沒有升職加薪的空間也隨便,我可以享受30K與小確幸,但是,千萬不能被統啊!
臺灣人在此刻確實非常不淡定,儘管臺灣社會都嘲諷這不過是「選舉綜合症」。但沒有人說得清,臺灣啊臺灣,究竟是政黨塑造出來了恐慌、還是人民的恐慌塑造了政黨?
3
在臺灣的臺灣人不淡定,那麼,在大陸的臺灣人呢?
不少在大陸常駐的臺灣人,常常自詡「世界公民」,說這詞是化解尷尬──我不是眼裡只有「中國」,我可是胸懷世界,「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嘛。
他們夾在臺灣與大陸之間。在大陸,老是賭氣「反正我也不是這裡的」;回臺灣,又想著「過段時間得回上海了」、「到底什麼是幹垃圾啊」。
對於在大陸的臺灣人而言,臺灣議題,又愛又怕。愛的是,多數人當然希望家鄉能更好、能看到一點轉變。怕的,是對家鄉的恨鐵不成鋼(特別是在上海陸家嘴/北京中關村上班的那票小菁英臺灣人,總替家鄉擔憂得緊),或是在「抗中」氛圍中自覺尷尬。
正因又愛又怕,其實許多在這兒的臺灣人不太看家鄉的新聞,比起家鄉,更會關心中美貿易戰在打什麼。
有鑑於此,臺灣北漂是一群就算在選舉季節、也挺淡定的物種。他們遠離藍綠政治、更遠離了「選舉綜合症」。縱使每次總統大選就會傳出有便宜機票的消息,但蹭著便宜機票回臺灣的人也未必會去投票。2016年時,不少人直到投票日前一天晚上十一點,才跳起來驚覺──噢,明天要選舉啊!
但是在今年出現了一絲微妙的變化。在聚會的場合,講著講著,就會有人冒出一句感嘆──唉,2020,真的不知道會是誰啊!
這票人(特別是年輕人)眼中的2020其實大致是這樣:知道臺灣抗中情緒高漲,也大概能理解同胞的心情,但也多少知道網上對於「中國」的一些說法不太正確。
他們能理解臺灣民意,但也深刻明白兩岸關係搞太差對臺灣沒好處。他們或許不太喜歡這裡的政府,卻也知道大陸對臺灣各方面的影響已是註定。
於是這屆臺灣北漂,不斷告訴自己「其實選誰都一樣」、「反正我也不在臺灣,就看著吧」,然後一面偷偷地(翻牆)關注一下現在誰比較熱門。因為縱使再遲鈍的人,也都察覺了臺灣已經走到一個奇妙的交叉點── 一個已經將「抗中」放大到極致的蔡英文,一個臺灣首富,一個喊著「發大財」的怪怪韓國瑜,一個不藍不綠、不親中又親中的柯文哲。
哪有比這次更好看的選舉呢?
於是,在大陸奮鬥的臺灣勞工們,紛紛拿起望遠鏡,一邊不斷說服自己「沒關係啦,誰上都一樣,反正對我也沒影響」,一邊又隱隱焦灼最後成果不如自己預期。想到最後,往往在家喝著啤酒、一跺腳──哼,如果是XXX上,還真不能回臺灣了,真可怕。
4
最後,臺北笨蛋想告訴大家,自己寫了這麼多臺灣政治文章的心裡話。
我的某位同事曾跟我說,你老罵蔡英文,是不是因為你家是公務員,他們砍了妳爸媽的退休金?退休金該砍,不然下一代沒錢了。
我說,打從蔡英文上任那一刻,我就看她會不會做一件事情,她做了我就投給她。同事問,是什麼?
「上任後自砍半薪,並且跟公務員說一聲,辛苦了,國家無法做到過去的承諾,但是我們現在都面臨困難,所以我帶頭,砍一半薪水。因為,唯有這樣做,才能化解那群被罵『肥貓』的公務員心中的不平。社會才不會分裂。」
若真有財政困難,最高領導人該做的,不是該從自己做起嗎?
臺灣領導者,集所有資源於一身,每個月的工資,相比之下九牛一毛。如果我真的如此愛臺灣,我希望它能真的凝聚。我不清算國民黨、不塑造對立、更不會慫恿人民去對抗大陸,因為我會想;如果把大陸惹火了,臺灣遭殃了,美國會出手嗎?我要把臺灣帶到這樣被動的局面嗎?
我不塑造恨,更不會塑造出只知道仇恨的年輕人──去仇視公務員,去仇視父母輩,去仇富,去痛恨那些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人。
因為我知道,臺灣多數人民,就算是我爸那樣的韓國瑜腦殘粉,也都希望能被政府善待,也都希望社會能夠一團和氣。
因為我知道,這才是臺灣多數人民,臺灣多數人民根本不想去恨誰。人民都是最卑微的,只祈求政府在分利益之餘,對自己、對這個地方,有一絲念想。
但是她沒有。這三年多看到的,是能撈的人繼續撈,是赤裸裸的選舉勾心鬥角,是「你不投我,難道你投國民黨嗎」的驕傲自大,是蠻橫無比地利用政治正確,將臺灣內部惡狠狠地一刀刀切分。我身旁有太多在大陸的臺灣人,屢屢用「唉,那些人就是跟黨學的,學的還是數十年的老招」來自嘲、來化解內心的痛。
此刻的臺北笨蛋,一邊喝啤酒一邊告訴自己「沒關係啦,誰上都一樣,反正對我也沒影響」,一邊又隱隱焦灼。臺灣北漂,遠離了政治,融入了一線城市,但是我們永遠會是臺灣人──表面小確幸,實則對未來「不敢太期待」的臺灣人。
我不買房,是因為我希望父母把這輩子積蓄存在身邊,他們奉獻半輩子的的「國家」無力照顧他們的老後。我在北京必須努力,是因為我也只能自己照顧自己,我不指望「任何國家」照顧我。
我曾經以為自己擁有足夠的權力,一回頭,猛地發覺自己已經被政治「調教」得這樣好,不能指望、不敢指望,一切靠自己。
若說,臺灣選舉政治就是靠恨,否則別無辦法。那麼,我,一個焦慮的臺灣選民,一個在某些人眼裡有「賣臺嫌疑」的北漂臺勞,也只能盡我所能地,攻擊這個恣意操縱「恨」的人。就算力量微薄。
因為我相信,政治不是靠恨,政治一定還有另一種玩法,只是我們「想也不敢去想」罷了。
對,這次選舉,我真的不淡定了!
(看完點「在看」或打賞,都是搭建兩岸友誼的美好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