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終於快要過去了。
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購物中心經營直接跌入谷底。不過,在現實與政策利好的雙重刺激之下,各個購物中心打出不同的「求生」玩法,為消費市場加速復甦帶來了新的轉機。
今天,我們就一起回顧一下購物中心 「求生欲」極強的這一年~
客流低、空置高、業績下滑 購物中心「拔涼拔涼」的
今年上半年的購物中心可以說是內心「拔涼拔涼的」,整體業績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其中最為直觀的就是客流量和出租率的跳水。
根據贏商雲智庫的數據顯示,購物中心第一季度的客流經歷了從2月斷崖式下跌,到3月大幅度反彈的波動過程。進入二季度,客流波動幅度漸趨平穩,6月的客流波動幅度為7.5%。而7、8月也維持在10%左右的水平。
疫情對於除了生鮮超市和藥店以外的所有線下店鋪,都是顛覆性的衝擊。從抗風險能力弱的個體戶,到資金鍊緊繃的連鎖品牌,要麼虧本收場,要麼選擇主動撤場。這也使得空置率成為了今年上半年購物中心的最大難題之一。
總得來說,疫情對線下實體的衝擊力度前所未有。受疫情帶來的品牌業績下滑或撤店,以及租金減免政策的影響,絕大部分商企今年上半年的租金收入出現了下滑。根據各大商企的半年度財報來看,利潤均有超一半幅度的降幅。
免租、線上下聯動、商戶洗牌 購物中心的「求生」大作戰
面對疫情這道「送命題」,購物中心們都展示出了極強的求生欲,紛紛出招應對,期望化險為夷。
1、為商戶免租
大家都明白,在這樣殘酷的經濟環境下,只有攜手才能「活下去」。所以,為了與商戶們共克時艱,全國各大商企紛紛勇擔重責,從營業時間、內部環境、租戶管理等方面著手應對疫情。
萬達、華潤、太古、恒隆、 永旺、萬科、印力、京基百納、佳兆業、首創、天虹、正大、中南、金茂、蘇寧...都加入了免租大軍,全國有超千家購物中心出臺租金減免、租金減半、下調管理費和物業費等政策,支持商戶。
減租對購物中心的短期的業績雖有一定影響,但購物中心的業主基本都是有實力的大企業,比如商業物業的大戶萬達集團,2019年萬達商管租金收入為384.8億元,其中萬達廣場出租率99.9%,租金收繳率100%。萬達一個月減免的租金金額雖然高達30多億元,但比起租金收入來說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所以,購物中心的經營和長期持續發展,是不會受到減租的影響。
但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減租這一行為,既向社會各界展示了商企的社會擔當,更在無形中給商戶們吃了一顆定心丸,避免了商戶們不堪重負退租的情況,增強了購物中心和商戶的合作黏性。
2、線上賣貨
這次疫情成為購物中心轉型線上賣貨的「催化劑」。因為隨著電商的不斷崛起,傳統的購物中心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線上賣貨或成為購物中心轉型的長期探索。
另一方面,特殊期間使得不少購物中心閉店或縮短營業時間,為了方便消費者以及應對疫情帶來的營業困難,購物中心們紛紛開起直播間「回血」,推出直播薦貨、線上直購、建群賣貨等方式,提供線上下單、外送到家的服務。結合線上平臺推出各種優惠,進一步激發消費者的購物熱情。比如補貼消費券、線上消費送積分、點外賣送美食券等等…
比如:印力集團的「花花節」就採取線上會員平臺領消費券、線下消費的形式,在「花花節」直播當天線上總銷售就近200萬。銀泰和淘寶聯合推出的「雲櫃姐」直播賣貨,一次直播產生的銷售額,相當於導購在門店上了一周班的業績。
3、線下吸粉
隨著疫情受控,下半年國內整體消費市場逐漸回暖。購物中心們敏銳的抓住行業快速復甦的關鍵時期,謀劃線下活動,激發疫情後的消費熱情。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假日出遊人數大幅度增多,各大購物中心、景點迎來密集的客流。據贏商大數據-MALL眼監測,與元旦假期相比,「雙節」期間50個典型購物中心的日均客流已恢復七成。據商務部統計,10月1日至8日,全國零售和餐飲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約1.6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去年「十一黃金周」增長4.9%。
為了迎接「雙節」消費高峰,各大購物中心推出各種線下活動,包括:中秋創意市集、主題IP展、音樂會、藝術展出、情景互動體驗、中秋美食節等形式多樣特色活動吸引消費者。
購物中心的「線下吸粉」新玩法也頗有成效。在雙節期間,華潤集團旗下「萬象」系列購物中心零售額高達29.47億元;大悅城控股的商業項目銷售額8.04億元,同比去年增長10%,環比平日提升23%。
2020已接近尾聲,冬日氣氛愈發濃烈,全國各地的購物中心也陸續披上限定裝扮。腦洞大開的另類聖誕樹、有趣的互動玩法、新潮的IP展、夢幻的燈飾...今年冬季,購物中心用唯美又治癒的美陳,向同患難、共重生的這一年告別。
4、商戶洗牌
由疫情引起的商戶洗牌也在每個購物中心進行著。雖然餐飲和服裝業在今年承壓較大,但一些國際大牌、國潮品牌、新潮餐飲品牌…正在利用當前時機進駐購物中心,持續擴張。購物中心利用這些人氣品牌為自己引流,達成雙贏。
國際大牌們秉持著持續看好中國市場的決心,開始使出渾身解數爭奪消費者,都把中國市場作為「戰略重地」。比如:DIOR迪奧深圳萬象天地香水化妝品全球旗艦店開業;NBA全球最大旗艦店在廣州北京路正式營業;美國潮牌Stüssy中國內地首家 Chapter 店將登陸上海;ZARA亞洲最大門店落戶北京王府井。
國內市場需求的旺盛,也給國潮品牌帶來了更多機遇。從各大購物中心的店鋪結構中可以發現,完美日記、泡泡瑪特、華為、小米、蔚來…本土品牌在商戶中的比例越來越大。
不少知名或新潮餐飲品牌也開始紛紛進駐購物中心。比如喜茶在深圳第100家門店開業;全國首家米菲廚房(Miffy kitchen)在深圳歡樂海岸正式開業。這些動輒排隊幾個小時的人氣餐飲店,無疑是為購物中心引流的好方式之一。
購物中心通過商戶洗牌,引入更多的人氣商戶進駐。同時聯動商戶品牌開展各種IP營銷活動,為商戶及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展望
經過疫情的洗禮後,滿血復活的購物中心在未來的創新發展中,也將迎來更多的挑戰與機會。我們在這裡簡單說兩點吧。
第一,線上線下融合消費已是購物中心必經之路。直播這種新消費模式,對於釋放消費潛力、激發消費動能有重要的作用。但購物中心直播需要注意的是:直播需要企業有網際網路基因,有穩健的技術支持;其次,團隊主力要年輕,要創新,要了解直播玩法,還要吸引眼球;最後,還要有強大的客群基礎才能夠帶來穩定的銷售。
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直播,線上是購物中心一個新的增長點。但作為線下為主的購物中心,還是要看重私域流量的累積。
第二點就是不論是線上賣貨、品牌更迭,還是加碼新型消費,購物中心們在攬客手段上各出奇招,這意味著,比拼品牌、內容的同時,運營能力成為了考驗項目長久生存的重中之重。需要購物中心提升消費的體驗感,帶來與線上不一樣的消費體驗。傳統的購物中心要借勢煥新,一些新興購物中心在這股浪潮下,也需要為自己打造個性化、差異化的標籤。
所以,購物中心的終極生存指南就是:商企們應專注於購物中心的運營上,讓更多消費者願意來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