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日本國寶級女演員樹木希林去世,享年75歲。
作為日本影壇的常青樹,因為與導演是枝裕和長期合作的良好化學反應。
影迷們時常稱呼她為是枝裕和電影裡的靈魂「繆斯」,兩人的合作也是是從樹木希林身患癌症後才真正開始。
從電影《比海更深》開始,一直到《小偷家族》,兩人合作長達十年之久。
電影《比海更深》劇照
是枝裕和曾坦言,樹木希林就像自己的母親。
是枝裕和與樹木希林採訪照
他為樹木希林寫下這樣的悼詞:
希林女士,您去世的9月15日也是我母親的忌日。
與母親分別那天,竟是與另一個母親一樣的人分別的日子。
此次與您分別,更加讓我悲傷。也許我在失去母親後與您相遇這種牽強附會的想法並不正確,但正是因為想將失去的母親反映到電影中,我才會遇到希林女士,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樹木希林還連拍了五部電影。
衝田修一的《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大森立嗣的《日日是好日》、德國電影《櫻花盛開》續集的拍攝,還有一部由她本人監督的電影《38歲的伊麗卡》。
電影《日日是好日》劇照
樹木希林,1943年出生於日本東京。
她出生於藝術世家,父親中谷襄水是錦心流薩摩琵琶第六代中堅人物。
生來叛逆的她,把傳承家族技藝的擔子丟給妹妹荒井姿水。
她跑去當了一名演員,一開始以「悠木千帆」為名開始演藝生涯,後改名為「樹木希林」
在加入文學座附屬演劇研究所後,因電視劇《七人孫》而被森繁久彌發現了其在表演方面的才華,之後,她在《到時間了》《寺內貫太郎一家》《MU》等電視劇中的演技也引起了熱議,受到廣泛好評。
從影57年,她出演了大量影視作品。
代表性作品有《東京塔》、《步履不停》、《惡人》、《澄沙之味》《小偷家族》等。
曾三度獲得日本電影學院賞最佳女主角,2008年她獲得日本政府頒發的「紫綬褒章」。
2016年她獲得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
樹木希林曾自我評價,自己很像一隻「鵺」。
這是日本傳說裡的一種怪獸,現在也長被用來形容怪人。
她一生特立獨行,灑脫生活。
樹木希林丈夫為搖滾音樂人內田裕也,女兒為散文家內田也哉子,女婿為演員本木雅弘。
無論是面對工作、愛情,還是疾病,她都足夠帥氣和個性。
2003年,60歲的樹木希林,因為視網膜脫落導致左眼失明。
62歲,因為乳腺癌,樹木希林而接受了右乳全切手術之後,隨後癌細胞擴散全身。
2013年,70歲時,她在日本電影學院獎頒獎禮上,公開宣布癌細胞已擴散至全身。
2016年,癌症擴散,之後一年多的時間,她未去醫院,直到2018年,醫生告訴她,已經時日不多,病情嚴重。
她坦然告訴所有人,她身患疾病,讓大家對她的離去有準備,也是她獨特的告別方式。
因為長期患病,樹木希林對於生命、死亡有著更加清楚的思考。
生前也曾多次公開談及死亡這個話題,她說:「如果人死後會成為宇宙的灰塵,至少要變成一顆美麗且發亮著飛舞的塵埃。那個,是我最後的欲望。
在樹木希林的遺作《一切隨緣》中,記錄了她多年來對於生命、死亡的思考。
《一切隨緣》,作者:樹木希林
人生不如意才是天經地義的。
我不會感慨人生,也不會不切實際地奢望幸福。
我總覺得「我的人生真不錯啊」,遇到不順的時候,也只會想「自己還不夠成熟啊」,這樣也就過去了。不應該是這樣的……當自己設定的目標沒有實現,或是自己期望的幸福沒有成真時,我們往往會這麼想。但是,這個目標是你真正期望的嗎?
會不會只是別人的價值觀,或是跟別人攀比後產生的羨慕呢?也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自己。既沒有金錢,也沒有地位和名聲,也許在旁人看起來這太平庸了,但只要本人有真正喜歡的事情,覺得「好幸福啊」,那他的人生就可以說是閃耀奪目了。(《不應該如此?這才是人生》,2016 年 6 月)
在他人的人生與生命中,自己可以陪伴多久
我認為,與他人相伴相處,這是我們人類所必不可少的。
不管是與孩子、丈夫,還是與保姆、父母,與任何人都是這樣。在他人的生命歷程中,自己可以陪伴多久呢?
我認為,關於這種陪伴的體驗的豐富程度,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成為一個好演員。
對他人的悲傷可以感同身受,即使你們不在一起,這種悲痛也可以傳達過來,這種經歷的次數非常重要。(《暢談人生》,1987 年 1 月)
「對人好」也是大有不同
我是個沒什麼欲望的人,既不想住豪宅,也不想要有多麼理想的家庭。如果再沒有什麼別的欲望,那就活不下去了,因此,我才強迫自己擁有了這種欲望。
空海說過,「生生不息,不知生自何始」,他還說「死死方休,難悟何時為終」。在我的人生當中,經常會被讀到的文章所感動,但很快又會變得一無所知。(《暢談人生》,1987 年 1 月)
如今的人們已經不擅長死亡了
如今的人們已經不擅長死亡了。總是不死,不知道到底要活到什麼時候,同時活得也不好看。
(生和死)不就是彼岸和此岸嗎?人生的對岸就是彼岸,這邊就是此岸。
總之,活著是日常,死去也是日常。(《來自樹木希林的電話》,2017年1月)
「人終會死」,如果能夠體會到這一點,那就可以認真生活了
將來我會跟孩子們一起居住。我不照顧他們,卻要他們來照料我。如果是為了自己,我寧願一個人住,那樣更輕鬆些。但是,住在一起的話,不管是我的女兒、女婿,還是他們的孩子們,都可以親身感受到我處於彌留之際。
如果我們一直不住在一起,那就很難感受到了。「人終會死」,如果能夠親身體會到這一點那麼他們也將可以認真生活。我有一個理想,想要在一切結束之前變得美麗。我要把自己的執念全部拋掉,然後轟然倒地,力量盡去。
我要讓自己改變,讓別人看到我就讚嘆不已。我說的不是外表,而是內心的世界。(《我所夢想的大往生》,1996 年 9 月)
每個人都以各種形式背負著某些痛苦,但人生不止如此
每個人都以各種形式背負著某些痛苦,但人生的全部不止如此。
不管此時有多難受,下一秒就會有新的事情出現,人生不全是殘酷,人生無所不有。(《只有一周的時間,我隨時死而無憾》2015年6月)
我們都會終歸孤寂
最後我們將終歸孤寂,我覺得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終歸哀寂。日本人有種「物哀」的意識,不管過著怎樣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將終歸物哀。(《老媽,裕也,女兒也哉子》,2007年5月。)
活著不是為了死亡,要活夠了才死
到了這個歲數,會碰到許許多多的死亡。之前還是在一起吃飯的人,動不動就去世了。
越是親近的人和熟悉的人,就會越悲傷吧。老媽這樣的人,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人懷念她在世的時候,也主要是由於她平日的積累。
活著不是為了死亡,是活夠了才死,就在去世的那一瞬間,生的感情就會奔湧而出。(《樹木希林如是說》,2007年4月)
如果認為生病就不好,健康就好,這樣的人生也太無趣了。
生病是惡,沒生病是善,但是正如,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事情既有其善的一面,也有其惡的一面。
這種東方式的思維方式進入我的身體,從而產生了向宇宙宏大存在進行祈禱的行為。
我覺得這樣使人完整,讓他生機勃勃。只有承認任何情況都有其善與惡,人類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強大起來。如果認為生病就不好,健康就好,那這樣的人生太無趣了。(《全身是癌,我想在死前用儘自己》,2014年5月)
(版權歸本人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