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迅的唱商很高,他的聲音總能表現出一首歌最恰當的感情。這首歌與它的國語版《白色球鞋》一曲兩詞,講的也是一回事,白色球鞋也好,舊襯衣也好都是年少時代特有的符號,每個人都有的回憶。只是我覺得白色球鞋感情的宣洩,相對輕鬆一些,而《粵語殘片》則顯得相對沉重。兩首歌都很有代入感,光看歌詞每個人都能有一段歌中的體驗。
《粵語殘片》整首歌,我覺得與其是對過往的戀情的懷戀,倒不如說是對青春年少、懵懂又真摯的自己的懷念。時至今日,我早已蛻變成成熟懂分寸、心態世故的社會人,無論是外表還是心態都儼然是一副世人認同的「大人」模樣,只是當看見那件舊襯衣,種種少年往事頓時湧上心頭,初次約會的興奮、心跳悸動和小小的尷尬還有那可愛如紅蘋果般姑娘的臉蛋,連空氣中都充滿羞澀和喜悅。當時的你美麗又善解人意,看著你的臉仿佛就擁有了全世界。只是歷經過人來人往,再也找不到一個人能令我那麼全情投入,一點點小事就能開心好久,越長大越冷靜,越來越功利,連談個戀愛都要考慮經濟和時間成本,再也不能為了一個人花掉自己所有的青春時光也覺得甜蜜無雙。只是當時的你,現在又在哪裡,有沒有有沒捱壞了身子,又會為哪位披嫁衣,現在看著那件襯衣,卻發覺那個時候才是自己離幸福最近的時候,現在的我仿佛走錯了方向,離單純的美好越來越遠。
粵語殘片諧音粵語長片,是一種調侃的說法。彼時香港經濟還沒起飛,英語國語文化是高大上,粵語文化是市井和之徒的。有一段時間香港上流是看不起粵語片的;在阿sam之前粵語歌也不待見。為甚麼叫殘片呢,因為老土陳舊。黑白片,看開頭就知道結尾的劇情,不開口就猜的出的臺詞。自然後生輩會覺得這是殘片。這個指責是不無道理的,那時候行業還不規範,遺留了很多不好的風氣,本身確實有粗製濫造的嫌疑。香港電影始終缺乏一種黑澤明那個把一切做到極致的精神。但是這個我寧願歸結於社會壓力大,搵食困難,導致匠人精神無法存在,亦如某朝,而不是簡單推給粵語長片和那些老一輩藝術家讓他們背過。
「粵語殘片」其實是一種比喻。人生就仿佛如不完整的電影,那麼長,總是伴隨著不斷的失去與離開。就如同我現在要搬家,翻出了這件舊襯衣,回憶起當年的旎旖風光,可是回憶完我還得回到現在,還得搬家,這件舊襯衣我也不可能帶走,它將隨著這些雜物與我的回憶一起當成歷史,永遠留在當時當地,而我將繼續往前走。粵語殘片這個名字很討巧,因為很機智把逝去的戀情比作粵語長片,給主題添加了幾分懷舊和傷感,形成一個完美,只是不懂這個情懷梗的人會莫名其妙。
其實我感覺陳奕迅的歌聲都很好聽。因為他的聲音能夠讓人著迷,有磁性,讓人一聽就能產生共鳴,而且他唱的歌還很都很適合他的聲音,自然而然的就會感覺很好聽。我覺得陳奕迅的歌都很適合他的聲音,很動人,所以我很喜歡陳奕迅的歌。陳奕迅的聲音帶一種迷人的磁性,特別適合唱那些比較傷感的歌,那些一聽就很有故事的歌,正好黃偉文給他寫的歌也都很適合他,很有內涵、讓人產生共鳴,能讓人陷入其中,讓人在聽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就跟著他的歌聲走,所以就會感覺很好聽,再加上天性愛玩又很有才的陳奕迅,隨性而不失感性,簡直是完美的合作,這樣的合作所做出的歌怎麼能不好聽。
大家比較喜歡的都是《十年》、《你的背包》這些歌,這些歌最大的特點就是百聽不厭,不會感到膩,因為其中的曲調和歌詞凡是戀愛過的人都能有共鳴,所以每次聽到的時候都會感到好聽,這也是陳奕迅歌的特點,也就會讓人覺得好聽。但是對於我來說,最喜歡還是《葡萄成熟時》這首,特別是在高考之前,特別喜歡聽這首歌,他唱出來了我的心裡話,也唱出了我的堅持,讓我明白,想要等到葡萄成熟一定要堅持,要靜等,安安靜靜等待,才能收穫最完美的葡萄,所以他的歌不是唱給耳朵聽,而是唱給內心聽,所以不是耳朵覺得好聽,是內心覺得好聽。陳奕迅的歌好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內心覺得好聽才會真正覺得好聽,所以真正好的歌都是唱給內心的,陳奕迅的歌,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