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子是虎父的潛意識,牛人擁有平庸的孩子是世界上最正常的事之一。
虎父如何教養出犬子,這其實是一個嚴肅甚至森然的主題。在心理學看來,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差不多的,都有一些基本的愛與恨,亮與暗,溫柔與暴戾,就像陰陽魚一樣的比例,不可能有人是天生一派大光明。
所謂優秀的人,那些「虎父」,無非是找到並駕馭了一些自己既擅長,又能夠為主流社會所接受和推崇的方式,以此來轉化自己的攻擊性和別的暗黑欲望。但是,如果這個可喜可賀的洗白過程不是在春風化雨的滋潤下自然發生的,那麼就會有很多的痛苦被壓抑下來,壓到虎父自己也覺察不到的潛意識深處。
這些被壓抑的痛苦好像一個被囚禁的小人兒,在心底深處的漆黑地牢裡終日哀嚎,希望有一天能夠得見天日。他如果思考的話,多半能知道,只有逼迫自己轉化那些不被允許的欲望,他才可以不再痛苦。不過,要想逃離這個牢籠,還有一個現成的辦法,那就是成為和現在世人眼中的自己完全相反的人。
↑ 消失了12年的父親突然重新回到兩個兒子安德烈和伊凡身邊。嚴厲而強勢的父親不僅打罵、蔑視兩個兒子,還要求兒子對自己的絕對服從。一次度假途中,父親借遊玩之名來「訓練」兒子們,大兒子安德烈對父親既崇拜又順從,桀驁不馴的小兒子安德烈卻表現得十分抗拒。圖為兩人對峙的畫面。(電影《回歸》劇照)
比如一個像成龍一樣成功的功夫明星,單單在他的戲裡,已經有那麼多假裝的「攻擊別人」以及轉化了的「自我攻擊」(戲中挨打固然少不了,更厲害的是成龍拍戲以拼命著稱,可謂隱形自殺),更不必說由於事業成功所取得的聲名、財富、特權,這些東西本身就是對一切平庸世人的猛烈攻擊。
很多人都知道成龍小時候過得苦,家境既貧寒,自己學習也差,還常被師傅打罵。我們後來看到的成龍,他成功、仗義、善良、似乎有大愛,好像小時候所遭受的種種強迫和打擊並沒有留下什麼。我們猜,也許他地牢裡的小人兒還記得,而且隨時準備越獄。
↑ 年輕時期的成龍與父親
成龍曾坦白自己對兒子關注太少。比如有一次,他親自去小學接兒子放學,準備來個驚喜,結果到了後才發現兒子已經上中學了。他心裡的小人兒或許期待的是一個不成器的孩子,所以成龍才會以工作忙為藉口,狠狠地忽視兒子。父母對孩子的懲罰,再大也抵不過忽視。
與忽視相對應的是過於嚴格的控制。龍應臺寫過不少關於她與兒子的故事,很多催人淚下、感人至深。但是,在她的大兒子華安寫的一篇東西裡,一些讀者驚愕地發現這樣的句子,「總共有兩次,她甚至打了我的臉」,這能是龍應臺幹的事嗎?一個對全世界都抱有悲憫之情的人?
親愛的讀者,這不特殊。「要想人前顯貴,必要人後受罪」,每一個所謂的優秀者都是甘苦自知。他們自然想要讓孩子像自己一樣做一個好人、優秀的人,最好比自己更好、更優秀,但他們地牢裡的小人兒卻不想讓孩子成為那樣的人。人生無法重來,他們不知道如果不那麼優秀,自己會不會活得更快樂,所以潛意識裡才想抵死一試。
就吸毒這事來說,一項針對吸毒者的快感自評調查顯示:他們給享受美食打1分,給性高潮打3分,給吸毒打10分。這麼來看,一個以世人能夠接受的方式追求3分快感的優秀男人,他的兒子更願意去追求10分快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 怕人恥笑而不敢跳水的小兒子伊萬在母親懷裡哭泣
(電影《回歸》劇照)
接著說華安,他與母親之間的「成長拔河」一直存在,一個事實就是,母親最想讓他學習的鋼琴和遊泳,他偏偏沒有學成。成功者中,許多要麼具有強迫人格,要麼具有自戀人格,他們一旦身為人父人母,很大概率上會為孩子制定他們眼中足夠完美的成長計劃,並且強力推進下去。
一旦孩子居然不按照他們的想法來發展,比如,父母自認為耐心地給孩子講解三遍題目後,孩子肯定可以掌握,但結果發現,自己講了十遍孩子居然都沒懂,這時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像個癱瘓之人,無法支配自己的一部分肢體。他們變得暴怒,以至於在某一瞬間想要砍下這條無用的廢肢,所以,扇耳光算得了什麼呢,沒有杖斃就算不錯了。
這種暴怒可看作是強者對無能的深深恐懼,每一個在優秀父母身邊活下來的、過得還挺開心的孩子都是倖存者,須得珍惜這不易的幸福。
↑ 因說錯話,獨自被丟在路邊的伊萬對爸爸心生怨恨
(電影《回歸》劇照)
犬子是虎父的潛意識,牛人擁有平庸的孩子是世界上最正常的事之一。但是,假如你一不小心變優秀了,也不必絕望。心理足夠健康的虎父,仍然有可能培養出虎子。秘訣在於,千萬別把孩子看成是你自己。虎父必須悲涼地承認,孩子是獨立於自己之外的另一個人。當他真的把孩子看作他人,理性也就復甦了,比如龍應臺就不再打華安的弟弟。
其實,與其說這是培養虎子的秘訣,不如說是養育幸福孩子的秘訣,因為虎子未必比犬子幸福。對於這一秘訣,任何心理學、教育學論著的表述都比不過紀伯倫的詩——《論孩子》,本人越優秀的父母越該讀它,打從想要生個孩子的那一時刻起。
▼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
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
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
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地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 卡裡爾·紀伯倫:《論孩子》(冰心譯)
曹紅蓓,心理學博士,精神動力學取向心理諮詢師,《中國新聞周刊》心理專欄作者,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