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揚州好少年張家輝,在網上刷屏了。12月5日深夜11時許,揚州朱自清中學15歲少年張家輝在小區附近看見一名醉酒男子對一對母女實施侵擾。他勇敢上前制止,用身體為陌生母女築起了一道「防護牆」。小小少年的英勇舉動,感動了無數人,張家輝的事跡上了熱搜,閱讀量超過1.4億次。目前,公安部門已確認張家輝的見義勇為行為,有關部門聯合舉行了表彰儀式,獎勵張家輝同學人民幣2000元。
少年強則國強。在這個冷冷冬季,少年張家輝挺身而出的身軀,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堅強,也感受到了一種溫暖。有著這樣的熱血少年,才是「人間值得」。
事情其實很簡單。當時,張家輝出門購買夜宵,看到一醉漢不依不饒地侵擾一對過路母女,大喊一聲「你們都站到我後面來」。他衝到醉漢前面,用身體遮擋住母女倆,面對醉漢的拳打腳踢,始終沒有退縮,直至有群眾趕來制止了男子。而在警方到達現場後,張家輝卻悄悄離開了。由此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正如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和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所用的標題,不由得人們不讚嘆一聲「張家輝,好樣的」。
事情也有複雜之處,那就是張家輝的未成年人身份。在對張家輝行為給予肯定的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應不應把其認定為「見義勇為」,要不要對其表彰?這也是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為之困擾的「應該如何面對和看待未成年人見義勇為」。
未成年人身體和心智還沒有成熟,他們本身就是社會保護和關愛的對象,在見義勇為中需要冒很大的風險,有時甚至是生命威脅。正是因為如此,現在法律法規不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而像草原英雄小姐妹、少年英雄賴寧,是很多人成長的偶像,現在已經淡出了中小學課本;目前中小學生守則、行為規範,也不再有「見義勇為」的提法。受此影響,有人說,「我們不需要小英雄,現在要講見義智為」;也有地方採取迴避態度,對未成年人見義勇為不予認定、不肯表彰。
提倡見義智為,不是否定見義勇為,更不是鼓勵見義不為。出於保護目的,避免盲目模仿,不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不提倡不代表不認可。明明義舉已經發生了,卻視若未見、置若未聞,對未成年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對弘揚社會正義來說也是不妥當的。一個社會,如果對未成年人義舉都不敢承認,顯然走向了一種簡單極端,是片面孤立地理解「不提倡」的本意,無疑會讓善者傷心,令勇者寒心。
一種義舉,只要發生了,就應該得到承認,這才是美好社會應有風貌,也是道德建設應有模樣。而其與年齡、身份等無關。事實上,對於未成年人見義勇為行為的認可,不僅不會造成過度渲染,相反,通過靈活、有效的宣傳和教育,還能更好推進見義智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正如「好樣少年」張家輝,對其見義勇為行為大大方方認定,坦坦蕩蕩討論,使其進入家庭進入課堂,把未成年人吸收進來、吸引過來,會讓他們知道什麼叫見義勇為、如何見義智為,以及如何面對危險、如何避免危險。
在關鍵時刻義無反顧站出來,少年張家輝是好樣的;在青少年心中植入正義、勇敢和擔當的種子,對「好樣少年」的肯定也是好樣的。警方在表彰張家輝時提出,見義勇為一定要量力而行,尤其是未成年人,在保護別人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以張家輝的鮮活案例,啟示廣大青少年如何認識見義勇為,如何更好地見義智為,正當其時,大有可為。
來源:揚州網
編輯:韓震霞
審核:武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