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幾乎每年都會出一大批喜劇類型片,真正被引進的少之又少,而能夠突破既定套路的又要減少一批,按照這種遞減的節奏,觀眾能看到並認為確實有笑點的影片確實是一隻手也能數的過來的了。
國產喜劇倒是大批量出產,每年的春節檔、五一檔、國慶檔、國產片保護月等等各種能叫的上名字的假期都少不了國產喜劇的露臉,然而能不懷著想自挖雙目的吐槽心態,正兒八經樂到最後的影片,一年能有那麼一部就謝天謝地了。
所以,公平的說,無論對好萊塢還是國產片市場,喜劇影片都處在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劇情結構上非常難以衝破框架,另一方面大量的市場需求又讓其無法割捨這一塊嘴邊的肥肉。
大多觀眾的心裡預期中,喜劇類型影片仍是一周辛苦工作後用以調節情緒的,太過複雜的劇情設計和眼花繚亂的特效場景,只會徒增煩累感,至少每當我覺得壓抑的時候,不會去搜索一部嚴肅題材的影片,而是會選擇一部看起來異常輕鬆的喜劇。
所以今天想推薦一部輕鬆有趣的喜劇電影:
《遊戲之夜》
在正統喜劇的基礎上,加入一點懸疑和微微犯罪來調味,事實證明娛樂形式的燒腦並不用太費腦子,反而能夠恰當的帶動觀影節奏,實在是難得。
影片以線性敘事的手法講述了一群朋友之間的固定party——遊戲之夜,原本只是做做遊戲,純粹開心娛樂的夜晚,因為男主哥哥的大手筆策劃而意外頻出,驚險萬分,通過劇情設定上不停的反轉反轉以及反轉,串聯影片中幾對人物的線索,製造喜劇效果,傳達淺顯的人生哲理又不至於淪為乏味的說教。
《遊戲之夜》的導演是約翰·弗朗西斯·戴利和喬納森·M·戈爾茨坦,這兩人曾在《假期歷險記》、《惡老闆2》等多部影片中有過合作,其中也包括《蜘蛛俠:英雄歸來》。
(我們可憐的小蜘蛛,才扛了一部主演就飛灰湮滅了,快告訴我這不是真的)。
如同大多數好萊塢的喜劇一樣,《遊戲之夜》藉以群像的方式,有重點的帶過人物間的各種關聯和矛盾爭端,並將「遊戲」這一概念以外在的形式貫穿影片的始終,分分鐘都在點題,在男女主人公的生活中被展現的更為淋漓盡致。
傑森·貝特曼飾演的男主馬克斯和瑞秋·麥克亞當斯飾演的女主安妮,相識於一個遊戲之夜的party之上,完全沒有廢話的一見鍾情,隨後生活的默契、朋友圈的融合都離不開遊戲的介入,包括求婚都是以「你來比劃我來猜」的遊戲形式搞定的,甚至婚禮上新人還在跳舞機上縱情蹦躂。
看似圓滿美好的生活就展開篇章了,而像所有新婚夫婦一樣,他們也開始面臨孩子的問題,在醫生診斷的時候指出了男主的精神壓力,女主也就順藤摸瓜的將這種壓力的來源摔鍋給了男主的哥哥,凱爾·錢德勒飾演的布魯克斯,一個無論在事業外形身高上都比男主優秀的「傑出」男士,一個從小到達男主玩遊戲都輸給他的人。
(然而,哥哥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在一個常規的遊戲之夜,哥哥表示希望能在他的新居中承辦下一次遊戲之夜,摒棄那些棋盤和卡牌,玩一點兒不一樣的刺激遊戲,稱之為「神秘謀殺派對」。
其原理有點和《我是大偵探》的綜藝差不多,一個被綁架的人質,需要其他人員在給出的線索謎題中找到關鍵信息,並成功解救的就可以獲得獎品跑車一輛,並且哥哥還請了專業人士策劃這一場遊戲,誘不誘人,興不興奮,刺不刺激。
當哥哥被意外綁走之後,遊戲正式開始,我比較欣賞的是影片其後對這三對參與遊戲的人的行動的設置,三對人採用了不同的方式以求獲勝,非常符合人物個性又不失趣味性,還能不漏痕跡的推動劇情的發展。
男主夫婦,兩個人高度契合的價值觀以及影片之前所做的鋪設,讓他們選擇打破常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採用定位跟蹤的方式,同時這也是他們兩個深入其中,在這一夜遊戲中尋求對自身疑惑的答案的必經之路。
這個疑惑呼應了影片開頭對於孩子的爭論,解釋「精神壓力」的主要來源,是男主對於有了孩子之後需要承擔的作為父母的責任而感到的怯懦,從認為是外在的阻礙探究但內心,不可否認的是,這也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年輕夫婦,在要不要孩子的問題上猶豫不決,與其把原因歸結於所謂的「精神壓力」,不妨問問自己,是否還沒做好作為父母的準備,影片中男主的殫心竭慮無謂是有了孩子後,生活的步調就必然會發生改變,而他似乎更滿意現在無憂無慮的遊戲人生,經過了這一意外的遊戲之夜後,才懵懵懂懂的發現無限的瘋狂並不是他最終的追求。生活,還是平平淡淡的才是真實可靠的。
小黑夫婦,採取的是中規中矩的按照給定線索尋求答案,他們穩定的人生似乎和這種遊戲方式異常吻合。青梅竹馬到相伴此生,是羨煞旁人的戀愛關係,同時也暗藏著無限的危機,遊戲引發的信任危機時刻凸顯在接下來的「破案」之中,對於他們來說,原本的關係就像是蔚藍天中七彩的泡泡,雖然美好,但總是有一觸即破的危險,在影片中表現為隱瞞到得知真相的過程,而最終生活中建立起來的信任和諒解還是幫助他們度化了這個難關。
智商不高的浪蕩男孩+智商絕對在線的成熟女性,頻換女伴兒來參加遊戲之夜的小哥,身邊總是帶著胸大無腦的花瓶兒,以此來增加其脆弱不堪的自信心,而這一次,他改變了遊戲策略,邀請的是一位絕對聰慧又有魅力的成熟女人,這種組合本就有一定的戲劇化效果,他們高端的選擇了從源頭入手,以承辦party的遊戲公司入手,直接跳至最後的謎題。而劇情的反轉、事態的升級夜幫助這兩個人逐漸發現對方身上的魅力,從而達到互補性的完美契合。
如果三對伴侶,是在試圖表達愛情在影片中的分量;哥哥跳車掩護弟弟,弟弟拼死相救哥哥,則演化成了割不斷的親情;那麼在得知事件嚴重性後,毅然決定留下來幫助男主救出哥哥的一眾朋友,則側寫著友情在他們這一群人中的無形力量,「遊戲」已經從本質走向概念,成為表達這些分量的媒介而已。
友情的細節,在警察小哥中槍倒地後迎來了高潮部分,警察小哥在劇中的存在一種有股陰森的迷之味道,孤僻古怪的人物設定,內心極度渴求情感關係,在他為救大家而中槍之後,這個人設一下子就升華了,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以至於反轉來的猝不及防。
那麼《遊戲之夜》就那麼完美了嗎?也不盡然,只能說是相對國內一些無底線無節操的情節設定,試圖以葷段子招搖過市,且毫無內涵可言的電影來說,《遊戲之夜》著實的處理非常巧妙罷了,讓觀影的人沒有任何的尷尬之感。
只是在一些小情節的設定上似乎還有待考究,例如女主為男主取子彈的情節等,雖然達到了調侃的目的,也偏向輕鬆的處理收尾,但是在喜劇類型影片中加入血腥的場面還是又欠考慮,畢竟畫面給觀眾帶來的不適應感很容易打破難得建立起來的喜劇輕鬆氛圍。
《遊戲之夜》把大框架時間限定在一夜之中,做到了劇情完整,主要參與遊戲的人物都在這一夜之前和這一夜之後,出現了顯而易見的變化和成長,可惜的是作為劇中最大反派實在弱的讓人心生憐憫,哥哥的角色也未曾有實質性救贖的表現,好在都是在構建好的世界觀中的情理之中。
喜劇之路,任重道遠,無關中外,唯用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