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或曾是受過傷的敏感的孩子。
小時候,可能會害怕孤獨;長大後,就要學著排遣孤獨;可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和成長才能明白,孤獨它永遠在那兒呢?有沒有一部童話是讓你從頭哭到尾的?
1963年,一本名為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的繪本出版,中文譯名有《野獸出沒的地方》和《野獸國》這兩個名字,這本書是作者莫裡斯·桑達克經典系列三部曲之首,作為世界級的圖畫書作家,桑達克在圖畫書領域做出了非凡的貢獻,於1970年被授予國際安徒生獎插圖畫家獎。
隨後的幾十年中,《野獸出沒的地方》影響了幾代兒童。
10句話、338個單詞、18幅畫=101分鐘
瑞典著名兒童文學家林格倫說:「希望兒童文學作品都能作為兒童生活的延伸部分而存在。」繪本承擔著將文字抽象思維轉化為兒童易於接受的形象思維的重要角色,而繪本動畫電影更是以視覺感官多維度呈現的存在成為兒童生活中精彩的「延伸部分」。
被認為美國第一本表現孩子強烈情緒的繪本《野獸出沒的地方》(莫裡斯·桑達克)中,看似凌亂無序的線條恰巧將處在激烈情緒下的兒童心理烘託得淋漓盡致。2009年,斯派克·瓊斯執導的電影《野獸家園》在美國上映,這部由華納兄弟影業耗資1億美元打造的兒童文學奇幻片最終以3269萬美元的首映周末票房成績奪得了票房冠軍。
《野獸出沒的地方》自1963年出版以來,在全世界售出41900多萬冊,半個世紀後這次電影的成功,說明了這部經典的繪本作品一直在人們心中保留。
繪本的正文內容只有10句話338個單詞和18幅畫,改編成電影後,卻長達101分鐘。
對繪本進行電影改編本身就是一個極具難度的二次創作,如何將幾分鐘就能講完的繪本故事擴展成一部標準時長的電影呢?斯派克表示:「這是一個經典的故事,所以不能用太過於流行的手法去改編它,也不能用太俗套的套路來拉長整個故事。」
所以電影遵循了繪本原來在家——離家——回家的敘事模式,在內容上進行了擴充。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怪獸
繪本的故事開頭,就是小男孩麥克斯穿上狼的睡衣,在家裡招貓逗狗……
一開始就展現出一副「熊孩子」的模樣,他媽媽叫他「野東西」,他回答:「我要吃了你!」
後來媽媽生氣了,不讓他吃完飯,讓他回到自己的房間反省,隨後這個叛逆的男孩離家出走了,奇幻之旅也隨之開始。
影片對繪本的擴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再現了麥克斯的現實生活;另一個則是著力表現了「野獸國」所屬的幻想世界。在敘事策略上,改編採用了具象化的電影創作手法,編劇和導演按照現實邏輯和情感邏輯補充了很多細節,也還原了很多繪本上的劇情,並通過畫面、音樂、鏡頭的切換,給人一種陌生又熟悉的感覺,看就算是沒有看過這本書,也會引起共鳴。
主人公在海上漂流後到達野獸國,遭遇了多位野獸朋友,較特別的是carol。
需注意的是,carol在性格特點上情緒起伏不定、易怒,破壞力驚人,與主人公有著驚人的相似。男孩謊稱自己是「國王」,以carol為首的野獸們欣然接受了,並從一堆屍骸中取出了王冠。
結合隨後的劇情可以得知,島上曾經多次出現類似於男孩的「國王」,但失敗的「國王」均被野獸們殺死,所以王冠在屍骸中。
孤島就是「內心世界」,也是人的情感、情緒。
當影片開始時他孤自一人在偌大的房間中放肆地折騰、喊叫,連滾帶爬地追趕著寵物,像一頭兇猛的小野獸,這便是那個年齡孩子對付孤獨的方式,是一種宣洩,也是告解。
小男孩在「自我」的孤島,其實就是自己的世界走過一遭之後,以前的國王都被吃掉或是迷失在這裡,但最後麥克斯坦承自己是誰,自我找到了自我認識到自我,雖然怪獸們還在,依舊不是那麼和諧,但最終小男孩還是做出了改變,他選擇遠離了這些怪獸。
其實這就是一個孩子撒野——被懲罰——被激怒——暴怒——冷靜下來的過程。
而那些不同的怪獸,都只是不同個性的孩子,都是需要渴望呵護的孩子。
感情豐富卻又敏感脆弱的Carol,中規中矩的Alexander,嘴巴惡毒的Judith,總是跟在女孩子後面的Ira,高大木訥的Bull,到處蹦彈卻不受重視的小個子Douglas,孩子群中相對略顯成熟、喜歡交新朋友的KW,這不都是我們童年遇到過的小夥伴嗎?
這本書就是幫助孩子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情緒。定義這種要跳起來、想破罐子破摔的感情是什麼(憤怒),然後客觀審視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再聯想到別人會怎麼評價自己。當然,對「憤怒」的控制和年齡無關,很多成年人也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負面情感,更別提找合適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想法。
可以說《野獸出沒的地方》是被人們解讀分析最多的一本繪本,原著作者也說:「用來挑戰屬於童年的一個可怕的現實:孩子恐懼、憤怒、痛恨和受挫折時受到的無助——所有這些情緒都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他們認為那是難以控制的危險力量,為了徵服他們,孩子們就求助於幻想,在幻想的世界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情緒都得到解決,直到他們滿意為止……正是通過幻想,孩子們完成了宣洩,這就是他們「徵服野獸」最好的方法。」
書中和電影中的麥克斯因為受到媽媽的懲罰,就開始使用自己的幻想來進行反抗和發洩,在野獸出沒的地方,他不再是一個弱者,反倒成為了一個王者,成為一個徵服者,也是通過這些想像,麥克斯的負面情緒得到了安撫。
成長的奇幻歷程,長大的必經之旅,叛逆與受傷。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內心都住著一隻小野獸蠢蠢欲動,現代人的孤獨也好,兒童權利的失落和抗爭也罷,實則都是人與自我的衝突的變形。《野獸家園》是一趟心靈之旅,但也只是針對麥克斯的治療方案,觀影過後,希望每個觀眾都可以像麥克斯那樣,讓自己和蟄伏在心裡的野獸達成和解,從而成為「屬於自己的王」。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這個故事,裡面有桃花源、白沙漠、插滿鮮花的城堡,大部分時間是平靜的,伴著扣人心弦的音樂,留給我們慢慢感受回憶……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