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17版《美女與野獸》:
1、豆瓣7.6,IMDb 7.7,爛番茄評分7.1。作為對這個中外觀眾都比較熟悉和熱愛的故事的新演繹,雖算不上頂尖,但一定不會對不起你這張票。
2、據說,屈臣氏小姐因為這部電影而放棄了《愛樂之城》的邀請。
3、艾瑪沃特森的人設總的來說很適合貝爾,但在這部電影裡竟然有點面癱,而且愛意的神情表達不是很夠,可能大表哥不是她的菜吧。顏值依然能hold住那條驚世駭俗的大黃裙子,舞會一幕非常驚豔。
4、基本是91年動畫版的復刻,所有的場景和服裝都是花了大價錢在做,視覺效果很優秀。但不知道為啥有點感動不起來。看完回家趕緊翻出91版,結尾依然能看哭。個人感覺真人版還是缺點神韻。
5、歌舞依然美。
-一條毀童年的分界線--
我長大以後,對公主童話基本就失去興趣了。
從源頭上說,公主童話基本都是男人編寫的。這一點不奇怪,因為女人正兒八經開始認字都是這一百年來的事情。所以這些看似浪漫的愛情故事,要是深究起來,全是滿滿的男權社會的味道。反倒是女孩子從來不怎麼看的聊齋志異,裡面都是一群能夠選擇自己人生的進步女青(狐)年(狸)。
這些公主童話如果以原始形態存在,恐怕早就要被時代拋棄,但他們幸運地擁有了迪士尼,這個比於正(劃掉)還要厲害的改編大戶。公主童話煥然一新,又重新被新時代的女孩子愛上。
《美女與野獸》這個故事,是細思極恐的。愛上囚禁自己的人這件事,怎麼想都有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嫌疑。
但是迪士尼弱化了這一層關係,貝爾在這個故事裡,擔當的更像是一個拯救者的角色。從一開始,她就有很多逃跑的機會,而且也實實在在逃跑了一次,但出於對野獸救命之恩的回報,她最終選擇留下來。
同樣,野獸也絕不是個陰暗又猥瑣的犯罪者,他的形象更像是一個因為缺乏關愛,性格幼稚又脾氣火爆的大男孩。在貝爾這個小姐姐的教育和關懷下,逐漸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
這樣的愛情關係,拿到當下來看,依然不會讓人心裡太膈應。
雖然《美女與野獸》的故事依然不能免俗的具備了「霸道總裁愛上我」這個特質,但這個故事最令人心馳神往之處,卻並不是飛上枝頭變鳳凰或是英雄救美,而是這兩個人的心意相通。
公主故事裡的主角多半都是心地善良的傻白甜,貝爾不同於她們的地方,在於她是個受過教育的女孩。因此,她不僅僅三觀端正,還很有抱負。然而在她所處的那個時代,她很難知道自己到底能有什麼樣的抱負,只是一心想著要離開這個平淡的村莊,離開這個乏味的人生。這樣的心態,跟《東京女子圖鑑》裡少女時期的綾亦有異曲同工之處。
然而,綾活在現代社會,能有依靠自己實現抱負的通路,貝爾卻沒有。於是在遇到野獸後,她體驗到了一種與原本人生截然不同的新的可能。野獸雖然不英俊,卻具備王子的良好教養和見多識廣。他能和貝爾輕鬆愉悅地談論莎士比亞,還能為了成全她喜愛文學的小趣味,把整個圖書館都送給她任她使用。
雖然村帥加斯頓,也能提供給貝爾比較充沛的物質生活,但是在精神上,卻永遠無法與她達成共鳴。在動畫版的故事裡,加斯頓多次在言語和行動上攻擊貝爾讀書的愛好,最後幾乎惹毛了她,遭到了貝爾非常堅決地拒絕。
加斯頓的惱羞成怒源於不理解。這樣的情況在現代社會也屢見不鮮,無法得到女神青睞的男生,總把責任推卸給外部原因,責怪女神嫌貧愛富愛慕虛榮,卻拒絕理解女神們對精神共鳴的需求。
但僅僅是作為一個夢想的提供者,這樣的愛情依然是脆弱的。野獸最大的優勢,在於他給予了貝爾充分的尊重。在兩個人非常親近非常信任的狀態下,野獸依然能夠忍痛割愛還貝爾離開的自由,這才構成了這段愛情裡彼此尊重的基礎。
魔法解除的契機也在印證了尊重在愛情中的重要性。雖然貝爾早在和野獸相處的過程中已經漸漸喜歡上了他,卻唯有當貝爾重新回到他身邊的時候,這份愛情才真正地被驗證了。
自由,尊重,心靈相通,彼此成全。在我看來,這些要素在愛情裡的價值,遠遠要比英俊的王子、華美的衣裳、金碧輝煌的城堡,甚至是斬惡龍、殺巫婆的所謂英勇舉動,重要得太多太多。
比起身著華服的共舞,同讀一本書,才是這個故事裡最讓我心動的瞬間。
電影&旅遊&生活感悟&more
你應該訂閱的第二個電影類公眾號
ps.我們有讀者群了喲
點擊主頁右側「一起玩」就能收到進群二維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