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萬港漂都在這兒
大陸有網紅佔據著微信微博的半壁江山,圈妹也愛在閒暇之餘看看某馬甲家的端午妞妞吃飯,聽聽papi醬講段子,娛樂生活。
那麼來香港的你是否好奇,香港的網紅都是什麼樣子呢?今天就跟著圈妹一探究竟吧。
香港其實用網紅這個詞比較少,更多的是稱KOL。何為KOL?KOL的全稱是Key Opinion Leader,即關鍵意見領袖。所以圈妹認為,要想做個KOL, 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
1.多人關注,這一點與大陸網紅的概念相似,首先要有足夠的粉絲人數,發文才能夠引起足夠的關注。
2.既然是意見領袖,因此觀點要有一定的見地,比如他們對某產品的認知,要比其他人更加深入,才能讓其他人信服。
最常見的一類KOL是各種Instagram紅人,做這類網絡紅人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要長得好看,膚白貌美氣質佳。
比如這樣:
或者這樣:
圈妹也對這個看臉的世界感到深深的絕望。
曾經有個香港KOL接受電視臺採訪時曾表示,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化妝拍照,上傳到自己的社交媒體,與粉絲互動。各位看官不妨來猜一下,這樣輕鬆的工作一個月收入有多少?基本都是20萬起跳。
圈妹再次感到了深深的絕望。
杜小喬是比較出名的Instagram紅人之一,目前她在ins上粉絲人數有35萬,並連續三年入選香港高登討論區舉辦的「高登女神總選」。
杜小喬本身性格十分開朗,形象十分積極陽光,這也是為何她能擁有眾多粉絲的主要原因。人美性格又好,圈妹也只能默默的感嘆生命的不公平。
2013年,杜小喬拍攝了YouTube短片《我在香港當兵的日子》,因此獲封了「娘娘」這個略帶貶義的稱號,但她不以為意,反而在社交媒體上鼓勵香港男生大膽戀愛,不要只把自己當做「觀音兵」。
袁澧林是ins女神的另一位代表,ins上16萬的粉絲讓她一直穩坐女神寶座。也許你會詫異,16萬也算高人氣嗎?不要忘了,這可是只要730萬人口的香港,和我們社會主義的眾多人口是不能相比的。
袁澧林可是十足的文藝氣質,五官十分清秀,你或許並不知道這個名字,可是你一定見過她大街小巷的廣告。
憑藉著ins上的人氣,這些年袁澧林可是接拍了不少大牌的廣告。如植村秀美心等等。
網絡紅則去拍電影,這一條恐怕也是兩岸三地的共同法則。今年,杜小喬與袁澧林就分別接拍了青春電影《初戀日記:賤男蜜擾》與《那一年,我17》,憑藉女神的地位進軍影壇。
除了長得美,香港還有其他種類的KOL,比如旅行教主杜如風。
與ins女神走的道路剛好相反的是,諸如杜如風一類的KOL並不是先在網絡上賺取足夠的名氣,在從事其它相關工作,而是因為她電視節目做的優秀,才慢慢成為了網絡紅人。
杜如風的本職是一名香港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專攻旅遊類,在香港具有很高的人氣。現在她利用Facebook向網友推薦一些實用的旅行攻略,各地的美食與酒店,深受大家的歡迎。
與內地十分相似的是,香港的KOL裡,也有運動員的身影。比如有著香港「女飛魚」之稱的歐鎧淳。她本人保持著香港多項遊泳成績的記錄,加之外表甜美,因此也具有很高的影響力。
前不久,在歐鎧淳幫譚仔拍攝的廣告中,因為廣告裡出現了300米3分29秒的成績,被批不專業。
批評者認為這個數字毫無根據,憑空捏造,侮辱了自己的專業。惹得歐鎧淳滿腹委屈,深夜解釋3分29秒的來源:原來是自己平時訓練時,10個300米自由式的平均成績。成功化解危機。
最另類的KOL,要屬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了。曾俊華一改傳統印象裡死板的官員形象,常常與粉絲在Facebook進行互動,可是個名副其實KOL。
別看這位「薯片」眉毛鬍子都變白了,依然像一個網癮少年一般,喜歡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故事,擁有眾多粉絲。
由於KOL越來越高的影響力,現在越來越多的公關公司也打準了KOL的主意,不僅網上開設裡各種KOL培訓班 ,還有各種專業團隊幫忙進行形象打造。
在愈來愈多KOL的現在,如何真正做到與眾不同,讓自己長紅不衰,或許才是許多KOL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吧。
漂在香港的你,除了微博,是否也有關注的網紅呢?
*未標明來源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圖片及資料源於網絡,本文為港漂圈原創,轉載請聯絡港漂圈,投稿請發送至fengyaqi@gangpiaoq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