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我們的家鄉帶來了一個大大的「surprise」
憑藉電影《老獸》獲得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男主角獎的——塗們老師
塗們,1960年2月出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中國內地男演員。
1985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成吉思汗》,從而進入演藝圈。1988年,出演由吳子牛執導的劇情電影《陰陽界》。1996年憑藉在電影《悲情布魯克》中對巴賴這一角色的表演,獲得第十六屆「金雞獎」集體表演獎和東南亞國際電影節最佳男配角提名。1998年他在歷史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中扮演成吉思汗,被授予第七屆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 - 學會獎 。2001年,在黃健中執導的古裝武俠劇《笑傲江湖》中飾演左冷禪。2005年,出演古裝歷史劇《貞觀長歌》。2008年,在古裝武俠劇《鹿鼎記》中飾演吳三桂一角。2013年,主演劇情電影《止殺令》,再次飾演成吉思汗。2015年,主演現代劇情電影《告別》,並獲得第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演員獎提名。2017年11月,憑藉電影《老獸》獲得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2018年4月21日,憑藉《老獸》獲得第9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男演員獎。
該片是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工程中
一部反映和描寫鄂溫克族文化的故事
呂貴和指出,電影《呼倫貝爾城》是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工程中一部反映和描寫鄂溫克族文化的影片,這對我們認識鄂溫克族及呼倫貝爾這座城市有著非凡的意義。電影在400多部影片中脫穎而出,入圍第2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並成為了復旦大學分會場開幕式影片。呼倫貝爾被歷史學家稱為「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成長的歷史搖籃」,呂貴和在會上呼籲更多藝術家能深入呼倫貝爾,挖掘更多題材,呼倫貝爾市也將一如既往地扶持電影事業的發展,為電影人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提供支持和幫助。
塗們導演在談起創作經歷時提到,鄂溫克人在清末參與了抵禦外侵的各個戰役,嘉慶年間徵戰男兵數量激增,因此鄂溫克男子在15歲時進入預備役,18歲披甲徵戰,直到50歲才退役。某個歷史時期,族內沒有男人,只剩老人和孩子,這些真實故事口口相傳至今。創作完歌舞劇《彩虹之路》後他便決定用影像保存下這一段民族歷史,並嘗試在其中體現建設邊疆、保衛邊疆、民族團結的現實意義。電影《呼倫貝爾城》從2016年開始籌拍,2017年年末拍攝完成,其中的艱難困苦自不用說,因此,他更加感謝各方的支持,感謝這個可以拿作品說話的時代。
李準指出,《呼倫貝爾城》以新穎的方式展現了鄂溫克族的英雄歷史、英雄情節、生命崇拜和女性的偉大。鄂溫克族在內的邊疆民族用自己的血肉維護了邊疆穩定和民族尊嚴。影片展現的正是鄂溫克族對我們國家,對整個中華民族做出偉大貢獻的歷史故事。其次,影片真實地呈現了鄂溫克族的生存方式與民族信仰,突顯了誥命夫人及族中女子等女性形象在特定的情況下做出的巨大犧牲,展現了本民族對生命的崇拜。「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也可以用來形容影片中的民族英雄。這部影片用藝術的方式填補了中華民族歷史教育的一個空白,應當在學生中普及。
仲呈祥表示,這部電影是我們中華民族真正需要的藝術電影,影片不僅用電影藝術闡釋了呼倫貝爾的形象和內涵,更是獨樹一幟地表現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宏大主題。真正達到了「培根鑄魂」的創作要求,是一部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民族電影。影片中的誥命夫人意識到民族延續問題從而做出了充滿膽略和智慧的決策,實質上她更是看到了寶貴的民族尊嚴、生命尊嚴。其次,影片真實再現了以薩滿儀式為代表的文化符號,其人物形象也較為鮮活。塗們導演從歷史角度切入,講好了一個中國故事,並在其中注入了哲學觀照,觀照了生與死、種族繁衍、民族利益及祖國統一等問題。
馬維幹認為,《呼倫貝爾城》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民族題材影片,是該題材的重要突破。第一,影片避開激烈的廝殺場面,以女性獨特視角來表現戰爭,突顯了她們的犧牲和奉獻及民族繁衍的獨特使命。第二,這部電影具有史詩的品格。即使沒有正面描寫戰爭,但卻突顯了英雄的存在,這些英雄不單指這些勇士,也包括誥命夫人及族中女子,他們都是鄂溫克族的英雄,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第三,這是非常獨特的群像式電影,塑造了多個鮮明的英雄人物形象。不足之處是,影片缺少部分戲劇高潮或重場戲的呈現,使情緒高點渲染不足。
李道新認為,這是一部十分感人且有高度的新民族電影。在以漢族為主的中國人心中,呼倫貝爾就是詩與遠方,塗們導演的《呼倫貝爾城》與內蒙古音樂一樣,不僅僅是內蒙古大草原各民族的需要,也是中華民族的需要,更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需要。另外,為了族群繁衍生息而做出犧牲的族中女子與戰場上奮力廝殺的勇士形成反差,恰好在民族禮讚中找到了與歷史文化深度相連接的獨特視點。但從民族史詩電影及觀眾的訴求角度來講,還是希望在片中看到戰爭畫面,英雄悲劇感會在其中得到更好的體現。另外,如果在影片中加入鄂溫克語,或許會提高電影的藝術感染力。
主演薩仁高娃談到,整個劇本感人至深,讀完劇本時她已跪在地上,被這個偉大的母親深深打動,並決定帶著全部的感情和導演一起完成這部電影。她堅持用樸實的表演,使人相信那丹屬於這個民族,相信她能帶領育齡婦女完成這個使命。在拍攝過程中,薩仁高娃一直在思索人物的情緒表達,每次表演她都告訴自己,母親的胸懷和行為應該是穩穩噹噹的,真實的故事就應該用真實的情感去表達。
導演麥麗絲認為,正是《呼倫貝爾城》的「靜」,洗禮了觀眾的心靈,讓觀眾和劇情同呼吸共命運。首先,在這部影片中,以薩仁高娃為代表的演員們靠著真誠的演技和對劇情的體驗讓觀眾忘記了他們的演員身份,記住了誥命夫人等一系列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是他們對藝術追求的結果,更體現了編劇和導演的功底。其次,塗們導演用細節呈現了宏大的史詩故事,憑藉他對生活的了解,展現出對群像表演的準確控制。優秀的民族電影往往需要沉下心來做,緊貼民族生活,《呼倫貝爾城》就屬於這類作品。
皇甫宜川表示,這是一部悲壯的民族英雄史詩電影,其人物呈現出堅韌的品格,體現個體利益和整個民族的命運關係,並以獨特的視角書寫著女性和母親的偉大,讓人體悟到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第二,薩仁高娃塑造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母親形象,帶有原始意味的「取孩子」故事彰顯了她博大的胸懷。第三,整部影片呈現出塗導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刻認識與藝術追求,他對民族歷史的探索精神令人十分尊敬。第四,影片影像色彩的獨特處理也是一大特點,其中的服飾與人物造型都具有極高的還原度。但是,應增強影片中時間線索的清晰度,這樣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趙衛防認為,首先,這部電影以鄂溫克族女性為敘事視角,表現出鄂溫克族人對生命延續的尊重,這一視角在民族電影中具備獨特性。其次,影片豐富的靜態畫面更能體現情緒的張力、民族的傷痛以及其中蘊含的希望。另外,從這部影片也能看出內蒙古電影整體呈現出由動作表達到關注人文情懷的藝術轉向,在獲得民族歷史感的同時達到了人文高度,這是內蒙古電影逐漸走向藝術成熟的重要表現。但影片也存在人物形象塑造過多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對敘事和主題表達造成了一定的損傷。
李春利表示,這是一部導演用生命拍出的作品,令人充滿敬意、深受感動。鄂溫克族精神不僅呈現在多次出現的長生天以及祭祀的舞蹈中,還呈現在薩仁高娃扮演的主人公身上,這是人與神的集合體,是人與神的精神對話。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天人合一、剛強、不服輸的精神氣質。其次,影片沒有太多的大場面,卻同樣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在這樣的環境下,女人們還要承擔繁衍子嗣的重擔,這種情感難以言喻。第三,影片呈現的冰天雪地等自然風貌極具美感,幾場夢境中出現了孩子、羊群、大樹等蘊含生命力的隱喻,畫面呈現出西方油畫的質感,讓觀眾既震撼又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林麗寧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非常巧妙、內斂的反戰電影。第一,它是一部回顧鄂溫克民族光榮歷史的電影,成為了我們了解民族、家鄉和國家的重要途徑。當我們知曉了民族的創傷和希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偉大,知道整個中華民族的不易。第二,這是一部濃墨重彩謳歌女性的電影,其中對女性形象的刻畫不是說教式的,而是真正有細節、有情節的烘託展現。第三,影片從「取孩子」這一敘事角度出發,巧妙襯託出戰爭給生命和民族帶來的傷害。《呼倫貝爾城》跳脫出民族電影的一般格局,增添了更深遠的哲學意義。從劇作上來說,如果能給那丹這一人物增添更多細節,使其面臨兩難選擇,克服和突破內心障礙,人物形象會更加突出。
譚政認為,首先,影片雖沒從正面展現戰爭,但從這個故事中足以體會到戰爭對民族和女性的傷害。其次,導演有意識地追求形式的美感,薩滿祭祀等民族特色貫穿整個故事,其中獨特的民族音樂也更加體現了導演的藝術追求。再次,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出發,影片不僅是對鄂溫克族的生命禮讚,更是對人類生命、文化多樣性的禮讚,再加上反戰元素的呈現,使影片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若能使薩滿祭祀這一形式的呈現方式更為豐富,對觀眾的視覺衝擊力則會更大。另外,由於影片對女性進行禮讚,如果增加相應段落的內容與情緒渲染,強化對女性美的呈現,感染力可能會更強。
來源:呼倫貝爾伊仕丹購物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