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以戰爭為背景的故事片,通過鄂溫克婦女們的視角,感受戰爭帶來的傷痛,表現出來了鄂溫克人對於生命的通達與執著。影片裡沒有太多悲傷的場景,卻看得人潸然淚下,不得不令人感嘆,《呼倫貝爾城》不相信眼淚,堅韌的鄂溫克婦女自帶光環。這是導演塗們最為本真的詮釋,也是他通過自己的視角,來看待本民族那段歷史最為不朽的地方,戰爭從來都不會讓女人走開,而戰鬥民族的女人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就是為了本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震撼人心的行動和貢獻。
整部影片,沒有眼淚,即便是離別,也只是無聲的告別。從這一個細節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鄂溫克人的堅韌,這是他們身上特有的民族特質,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從誥命夫人那丹看到自己丈夫的棺柩後,讓兒子磕頭的那一瞬間,再到她帶領育齡婦女長途跋涉到軍營「取孩子」歸途中的兒媳離世,她用極度的控制,讓人感受到內心的傷痛,這種強忍悲痛,卻又相當克制的感覺,就是人到一定悲傷之後的最真實表達。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也不需要哭的死去活來,只是那麼一個動作,就足夠讓人感受到來自角色帶來的悲情色彩。從細節感受人物的強大內核,塗們導演做到了,也正是這樣一種細膩的刻畫,才讓人感受到鄂溫克族文化裡的自信,這是人骨子裡散發出來的。
在表現戰爭的時候,塗們導演也是做了很多新鮮的嘗試,就拿每一場戰爭之後,通過戰士們的走散,受重傷的不治而亡,還有箭穿胸膛的慘烈,以及馬背拖人歸來的悲涼來形容。因為主角是鄂溫克婦女,所以這樣一種還原戰爭殘酷場面的場景,是最讓人看得揪心的,盼歸來,又怕歸來,怕歸來,又害怕回不來。而女人在看到男人們戰場歸來的那一瞬間,所有的心疼和富足,都被霎那間的驚喜與難受淋漓盡致的呈現,這種細節的處理,也讓人見識了塗們導演內心的豐富與多彩。同樣,也通過這些鏡頭,反映出來了鄂溫克族的堅韌文化和民族精神,這才是《呼倫貝爾城》帶給觀眾最為震撼的地方。
《呼倫貝爾城》是塗們第一次以導演的身份創作的一部電影,而他也通過自己最為精湛的演技,拿到了第七屆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學會獎、第54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以及第11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演員獎。多年的表演生涯,讓他對於故事的呈現有了自己最為深刻的體會,同樣,也正是因為他本身就是鄂溫克族,所以對本民族自己的故事,還是投入進了相當多的情懷。而通過清朝發生的這樣一段真實的歷史事件,來詮釋出鄂溫克族徵戰四方在中國近代史上為家國做出的貢獻,也是十分罕見的。這不僅讓人重新認識了鄂溫克族,同樣也感受到鄂溫克人最為霸氣的民族情感。
戰爭,從來都不曾讓女人走開。當鄂溫克族男人都上了戰場,只留下老人、婦人和小孩的時候,誥命夫人那丹身上被賦予的使命,卻有了更多的內涵。薩仁高娃將這樣一個角色,做了最為豐富的演繹,呈現的頗有稜角,讓人覺得溫暖接地氣。而這個人物身上的大愛,也通過撫養藍眼睛,以及為了襁褓裡的孩子大聲嘶吼的瞬間,也許,正是因為她身上流淌著鄂溫克人的血液,才有了這種震撼人心的博大胸懷,而這,也是影片超越了故事本身,所傳遞出來的中國民族滿滿的民族自信與情感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