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線11月30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成青)在湘潭縣的西南邊陲,距離縣城70公裡的地方,是與湘鄉市臨界的分水鄉。這裡有一座東霧山,遠遠望去,青翠蔥蘢,煙嵐雲岫,因為清初名臣陳鵬年葬於此,東霧山便多了幾分神秘色彩。
陳鵬年墓前的武將。
史料記載,公元1664年,陳鵬年出生於湖廣長沙府湘潭縣石村,即今射埠鎮巨魚村的池子頭。那麼他和湘潭縣分水鄉有著怎樣的聯繫?為何最後厚葬在東霧山?11月13日,我們走進分水,登上東霧山,探尋歷史。
祖籍江西,遷居湘潭
陳鵬年的祖籍在江西廬陵,始祖陳友德在明中期遷入湘潭,定居現湘潭縣分水鄉槐北村東霧山。陳友德的後人有兩支分別遷徙到了湘潭境內的窯灣和石村。
陳鵬年出自書香門第,祖父郭金臺曾任嶽麓書院山長,是明末有名的湖湘才子。一個陳姓,一個郭姓,為何成了祖孫關係?市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準介紹,郭金臺本名陳元湜,因少遭家難,父子離散,母親去世,在母親一個內侄的撮合下,將陳元湜過繼給了其在易俗河沙頭的嶽父郭氏,因此改名郭金臺。陳鵬年的父親陳式谷本是郭金臺陳姓家族的房侄,因郭金臺中年喪子,便將陳式谷過繼為子。陳式谷的幾位同胞兄弟均在童年時期遭清軍湘潭屠城被難。郭金臺彌留之際,囑其子孫改回陳姓,還原血脈嗣續,那時的郭鵬年才十來歲。
「改回陳姓後,陳鵬年必然要踏上陳氏家山東霧山的尋蹤之路。這些都在他後來寫的詩詞裡可以探尋到細節。」文史專家何歌勁說,陳鵬年寫下多篇以《東霧山》為題的詩作,從中可以得知東霧山既是陳鵬年所在的陳氏家族始祖移居湘潭最初的落腳地,也是其先世及本人一度的讀書之所,這裡一草一木都留下先祖的印記。東霧山上有個東岑庵,陳鵬年曾在這裡讀過書,陳鵬年後來在京城旅寓所寫懷鄉詩中就有一首《東岑禪院》提到了在東岑庵的讀書生涯。
改郭歸陳,陳鵬年最終也落葉歸根,被葬在了東霧山,完成了祖父的遺願。
能吏清官,備受褒獎
陳鵬年既是能臣,又是深受百姓愛戴的清官。陳鵬年生於1664年,字北溟,又字滄州,清代官吏、學者。二十八歲中進士,為官三十二年,勤政清廉,聲名遠播,康熙皇帝讚譽「陳鵬年做清官之人」;雍正皇帝褒獎他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臣」;他所為官之處百姓稱他為「陳青天」。
陳鵬年中進士後,授浙江衢州府西安縣知縣。到任日,陳鵬年先在縣衙設案焚香,對天發誓:「自今伊始,鵬年服官行政有不若於天理、不即於人心者,明神殛之。」隨後,又書「清」「慎」「勤」三字,貼於室內以自勵。
任期內,時三藩亂後,戶口流亡,豪族相率佔田擴產,陳鵬年查實田畝所屬,據田計糧,盡去弊端,使數千農戶安於生產;興修水利,築砌堰壩,疏通城壕,引渠建分水閘,旱時開閘放水,以灌溉東郊農田,鄉民稱為「陳公閘」。
因民生凋敝,當地養有女嬰多行溺斃,陳鵬年發現後,明令禁止這一惡習,挽救了不少女嬰的性命。有些人便將這些女孩改姓陳,以示感激。
陳鵬年後來歷任山陽知縣、海州知州、江寧知府、蘇州知府,兩度進京在康熙皇帝身邊修書,署理霸昌道。他滿腔正氣,廉潔愛民,每到一個地方任官,不僅發展生產,還注重社會風氣的教化,幫助地方全方面發展,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實幹型好官。
康熙60年(1721年),陳鵬年接手河道總督之職。
落葉歸根,移葬湘潭
在治理河道期間,陳鵬年屢進治河方略,果斷處理應急事件,深受朝廷嘉許,康熙贊其「此等事真有擔當,有識力,不愧古大臣也」。雍正繼位後,實授河道總督。陳鵬年經常食宿河堤,與卒役一起堵口疏流,不避寒暑,常常廢寢忘食,後來積勞成疾,逝於武陟工所。
雍正聞訊痛悼,稱「陳鵬年潔已奉公,實心為國」,賜銀兩千兩以養贍其母,並賜葬,予諡「恪勤」,賜其母封誥,視一品例賞給其子恩蔭。靈柩初厝南北壩尾,後移靈清江浦(河道總督駐節地,山陽縣內),送歸湘潭原籍。官牟、役夫、居民數萬人繞棺,哀傷懷念。第二年冬,入祀河南、江寧、西安名宦祠,武陟、清江兩地建祠祭祀。靈柩於雍正三年移往東霧山。雍正四年四月,遣官盛葬於湘潭縣屬舊十四都東霧鳳形山。
當時的陳鵬年墓氣勢恢宏,墓區佔地約10畝。有墓廬兩棟。墓道近百米,分別有三孔門的石柱小牌樓和花崗巖石柱石樑大牌樓,神道兩旁分立有中原風格雕刻的石像(文官武將四座和石刻動物四座),還立有一塊高約3米、寬1.5米的漢白石神道碑,碑文為禮部尚書張伯行所撰,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吳士玉所書。拾級而上,山坡為陳鵬年墓穴,墓碑書有「陳恪勤公之墓」。
當地人介紹,上世紀50年代末,牌樓等石頭物件被用來修建水庫,墓葬也被破壞。後來,又有人偷走了石狗、石羊等。今天,我們僅能憑藉存留在此的兩尊文官武將石像、一尊石馬和散落在一旁的麻石,依稀想像昔日的氣勢。在當地的一家敬老院,我們看到了殘存的神道碑。
恢復墓葬,宣揚廉政
為發掘地方文化資源、推介湘潭歷史文化名人,湘潭地方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們通過搜集各地地方志、清史稿和歷史人物資料等文獻,進一步挖掘陳鵬年的故事,集編成書,初稿已成。「陳鵬年作為湖湘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為民辦實事,為官清正廉潔,可謂是能吏清官。深入挖掘其故事,不僅豐富了湘潭的歷史文化資源,對當今黨政機關幹部廉政之風建設也具有較好的教育意義。」陳準說。
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的重視,2018年,陳鵬年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在各級政府和專家的考察和推動下,計劃在分水鄉槐北村恢復陳鵬年墓,打造「湘潭東霧山陳鵬年廉政文化園」。擬建設陳鵬年廉政文化園、生態農業文化園、黨政幹部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等「四園四基地」,通過將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用於具有現實意義的廉政文化教育,從而發展鄉村旅遊,振興鄉村建設。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