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科幻片《銀河護衛隊》上周內地上映,票房、口碑一路直上,字幕翻譯卻招來一浪接一浪的差評,不少網友甚至自發組織給字幕「捉蟲」。
在配音譯製片逐漸衰落後,字幕原聲版的引進片成了國內觀眾觀影首選。而隨著觀眾外語水準的提高,字幕翻譯也屢遭吐槽。記者採訪了解到,字幕翻譯作為專業領域的技術活,操刀的卻大多是「非專業人士」。
《銀河護衛隊》字幕被吐槽「錯誤不下40處」
對一批「細節控」和「字幕控」來說,《銀河護衛隊》字幕中的錯誤和不準確之多讓他們無法容忍。
電影公映當天,「豆瓣電影」就出現大批網友吐槽和「捉蟲」。網友「谷大白話」總結全篇翻譯錯誤不少於40次,如影片中Moons應為「衛星」,翻譯則是「月亮」;男主角被稱為「特藍人」,而Terran為拉丁語,本意為「地球人」……
濫用網絡用語也是「字幕控」們無法容忍的。網友「大夫唐」針對《銀河護衛隊》字幕翻譯賈秀琰吐槽道:「譯製片殺手,自2011年年底至今始終流竄『作案』,慘遭其黑手的譯製片有《環太平洋》《飢餓遊戲2》以及《銀河護衛隊》等。」在《黑衣人》中,曾出現了「地溝油」、「瘦肉精」等網絡用詞,在《環太平洋》中,甚至出現日本動漫中的「天馬流星拳」,引得觀眾大叫「出戲」「惡俗」。相較而言,《銀河護衛隊》字幕翻譯在「隨意發揮」上其實已經收斂不少。
四機構擔任譯製工作,「非專業人士」壟斷
曾在美國看過《銀河護衛隊》的中國留學生「特生」表示,《銀河護衛隊》屬於翻譯難度很大的電影,「笑話都太美式了,很多就像是『挖掘機技術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這類被網友玩壞了的搞笑句子,如果讓美國翻譯譯成英文,難度得多大?除非是對英文、美國文化以及美式電影都極為了解的人,才能翻譯出合格的字幕來。」
據悉,目前國內有四大翻譯廠擔任引進片的翻譯工作,分別為長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北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譯製中心)、八一(八一電影製片廠)、上譯(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由於一年才能分到幾部電影的翻譯任務,國有電影廠的專職字幕翻譯幾乎絕跡,如今擔任翻譯的多為電影行業相關工作人員,比如媒體人、大學老師,或者電影公司內部人員。
被很多網友「追打」的翻譯賈秀琰是八一廠工作人員,其專業是文學,被招聘進八一廠時擔任的是宣傳工作,因當時翻譯缺人,加上賈秀琰看過不少英文小說,就被推上了字幕翻譯的位置上,如今已經有十幾部引進片的翻譯經驗。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不排除有些電影字幕翻譯工作直接外包給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最後由譯製片廠審核之後進了影院,如去年公映的《悲慘世界》將大量音樂劇選段翻譯得毫無韻味,翻譯明顯不懂電影和音樂劇。
報酬低、強度大,催生字幕「誤速傻」
翻譯講究「信達雅」,如今不少電影的字幕翻譯則被吐槽是「誤速傻」。
八一廠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引進片從20部增至34部,票房也猛增,但電影譯製費用卻沒有顯著增加,一般來說總共5萬元,包含了翻譯、配音等各種費用。「與進口大片動輒上億元的票房相比,這個數字還蠻尷尬的。」上海譯製片廠廠長劉風也表示。
報酬不高,強度卻不小。「進口片通常譯製時間很短,尤其是分帳大片,一般都是上映前一個半月拿到劇本和音像素材,再利用20天完成翻譯、配音、審核等多個流程,留給翻譯的時間就更短了。」賈秀琰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有業內人士表示,譯製廠在招聘過程中的篩查和對譯製質量的把關甚至還不如網字幕組嚴格,「誤速傻」字幕的誕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報記者 羅薇薇
《銀河護衛隊》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