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與丹經武學
悟空斷送草還丹~在五莊觀,因為偷吃人參果,悟空將人參果樹推倒打折,書中說了一句:「悟空斷送草還丹」;鎮元子追上師徒四人,三徒與之爭打,書中又說:「悟空不識鎮元仙」。
「悟空斷送草還丹」,是書中情節:「悟空不識鎮元仙」,則與修為的層次尺度有關了。
「悟空」者,乃「悟徹菩提真妙理」,繼而還要悟真空、悟大空。這「悟空」是修為中首做之事,也是必做之事。但若「悟空」不當,就會產生災害,斷送修為。「悟空斷送草還丹」,是說悟空不當要斷送唐僧之命;「悟空不識鎮元仙」是說沒有真師伽持則不會弄明白鎮元子在修為中的關鍵作用。
李兆生先生曾說過:「空中有物有靈為真空,空中無物無靈為頑空。頑空者,頑而不化;真空者,無中生有象,在虛空中討消息。」
這真是醍醐灌頂之語,將「悟空」之實質、之層次、之尺度揭示的清晰明確。傳統中講:「有緣得遇名師指,頃刻之間造化生。」這一點,我們已經感觸良深、感觸良多。
關於此「悟空」,書中也反覆強調:「打破頑空須悟空」,「秉教伽持悟大空」,「持齋把素悟真空」,「打破頑空參佛面」,還有:「沐盡恩波歸了性,出離金海悟真空。」
修為必須「悟空」,可是「悟空」不當又會惹下如此大禍,這「悟空」之尺度又該如何掌握呢?
「悟空」屬心性修為,既是修為之基石,又是修為之主幹而貫穿於始終。心性修為不僅有四萬八千旁門,其危害更要深重的多。武功修為只要肯吃苦、流汗,堅持不懈就可不斷長進;而心性修為卻要苛刻的多。「打破頑空須悟空」,這是入門地步;然後「秉教伽持悟大空」就成為一條主線,修為之事必須要有明師、真師伽持,否則修為之路是行不通的。
經典中說:「無師不能成道」,明師是引領修為的指路明燈,也是成功的必要保證。
傳統中還有很重要的一條,「投師如投胎」。因為師父的層次限定了徒弟的層次。修為中徒弟不可能超過師父,是師父指明了徒弟的每一步前進方向。若是師父也沒達到的層次,那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沒有了指路的明燈,如何能找到方向呢?
「持齋把素」,「參佛面」,「出離金海」,這些都是需要明師、真師的指點和伽持而一步步登高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