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剛:記錄真實的進步

2021-02-21 航空工業瀋陽所

從1981年到瀋陽所從事科研攝影工作以來

盧剛就與飛機結下了不解之緣

39年來

寒來暑往,南疆北國

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第六屆遼寧省攝影金像獎榮獲者。曾任中國航空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航空航天新聞攝影學會理事。

對於攝影,我想應該是遺傳基因起了作用。我父親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攝影記者,小時候,爸爸經常加班帶著我,怕我鬧,一到他的辦公室,就給我找來一大堆畫報、圖書給我看,無形當中為我後天藝術思維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我從小學二年級到當兵之前一直都是班裡的美術委員。在部隊也畫畫,拍片,從部隊回到地方拿起照相機工作後,就再也不畫了,覺得畫畫太慢了,但繪畫對我航空工業攝影幫助特別大。

來到航空工業瀋陽所的第一天,我就拿起相機開始了攝影工作,當時領導高興得不得了。因為培養一位合格的攝影師需要3-5年的時間,在80年代初期攝影還是用膠片,哪像現在的數位相機,這麼直觀方便,攝影師掌握正確的曝光方法就需要交很多學費、花很長時間, 更別說構圖什麼的了。

我從完成航空科研攝影工作開始,一步步認識航空、愛上航空。拍攝航空39年,這期間,我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用鏡頭記錄了新機型號的設計、生產、製造、試驗、試飛,記錄這個行業中動人時刻、感人故事,用鏡頭記錄著中國航空工業奮鬥、成長、壯大。每當我翻看一張張精美的圖片,先進戰機和英勇的飛行員叱吒藍天威武的場面、航空人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壯志情懷就展現在眼前,就像昨天發生的故事。

我是1981年來到瀋陽所從事航空科研攝影工作,當時顧誦芬是我們所飛機總設計師,那時他50多歲,正帶領技術人員設計殲八Ⅱ飛機。顧總心系航空事業,做事低調、工作嚴謹、對技術要求非常嚴格。因為工作關係,我和顧總打交道比較多一些,上級領導視察、會議、飛機型號試驗、試飛、外事活動等常給顧總拍照片。顧總曾對我說:「小盧剛,多拍點科研試驗的照片,要把膠片用在多記錄飛機試驗上,要少給我拍。」顧總評為兩院院士以後,這些珍貴的照片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紀念航空工業瀋陽所建所50周年職工影展上,我曾展示過這樣一組顧誦芬院士的照片,作品的名字叫《追憶》,顧院士站在沈飛機場塔臺上,聚精會神地望著眼前這條飛機跑道,他從20多歲起就投身航空,先後參與、主持研製了多種型號的飛機,不同年代珍貴的歷史圖片連成一個故事。

我也拍過瀋陽所很多院士,像管德院士的嚴謹學風、李明院士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李天院士的和藹可親, 楊鳳田院士果敢性格、孫聰院士對艦載飛機事業執著的追求等都濃縮在膠片中,成為永遠的影像記憶。

特別是管德院士給我許多啟示, 我還記得80年代初期在沈飛拍攝飛機設計室小平房那張照片,時隔多年, 管德院士在瀋陽所展室看到這張照片意味深情地對我說:「盧剛,當時在這棟小平房裡,我們就兩部現代化電器,一個是手搖電話機,一個是管燈, 還有一些三角尺,十幾個人,我們拉起這支隊伍成立了601所。」那時我知道了照片的價值和意義。

孫聰院士為我們國家艦載飛機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十多年來,我一直想拍能體現艦載飛機、航空母艦與飛機總設計師關係的照片,我與孫聰多次乘遼寧艦出海,為他拍攝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圖片,也記錄了他從飛機總設計師到院士的成長過程。

在每一次執行拍攝重要任務時, 我考慮的特別多,面對拍攝航空工業題材作品,鏡頭前面是一個世界,鏡頭後面是另外一個世界。這另外一個世界就是你的頭腦,你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反映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表現能力、溝通能力,你對航空攝影藝術追求的標準,你的吃苦精神、你的創作理念、你的拍攝經驗。誠然, 一幅好的航空題材攝影作品是需要多方面努力才能實現的。《一手託著國家財產、一手託著戰友生命》,在飛機生產現場,工人師傅們緊張忙碌著蹲在後機身框內,用雙手託舉穿引安裝飛機設備的連接線;雪域高原科研保障人員克服高原缺氧,身體不適, 帶病堅持工作,力保飛行節點早日完成;外場工作人員在西部機場,大漠深處端著盒飯加班加點中的堅守;披星戴月,挑燈夜戰……

2012年,殲15艦載機首次在遼寧艦成功著艦,我作為航空工業唯一上艦的專職攝影師去執行任務。上艦前,我做了許多相關準備工作,關注收集大量的國外航母圖片。為完成拍好首次著艦,我向朋友借來高像素頂級相機機身、600長焦鏡頭等。在臨近上艦前,領導給我打來電話,說不讓我上艦了,決定把殲15飛機這次著艦航拍任務交給我。在電話中,我和領導說:「我跟隨拍攝該飛機型號八年,是從一個螺丁一個螺母拍起, 從艦載機001架第一次下線、第一次首飛、第一次攔阻成功、第一次滑躍起飛、第一次點艦、到艦載機即將第一次著艦,我真想用鏡頭完整的記錄中國艦載飛機發展的偉大歷史。」在我再三要求下,領導終於同意我上艦拍攝。

2012年11月23日, 我拍攝到殲15飛機首次成功著艦、海軍首席試飛員戴明盟與殲15飛機總設計師孫聰為勝利相互擁抱的激動場面、拍攝到羅陽在遼寧艦忙碌的身影。在艦上,每當完成拍攝任務,回到船艙只要遇到羅陽不忙時,羅陽就像欣賞自己的孩子一樣,興奮地把我的相機抱過去,一張張地看。沒想到那份成功的喜悅和快樂,竟成了羅總永遠的定格。

我曾拍攝過國慶50周年大閱兵、國慶60周年大閱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大閱兵、建軍90周年大閱兵、國慶70周年大閱兵、中國航展等。戰機背後有著優秀的研發製造團隊,我用鏡頭抒寫航空工業的發展。航空人為了這光榮的事業隱姓埋名、埋頭苦幹,加班加點,用中國速度和時間賽跑, 將心中的夢想變成現實。

《老去的是青春,不老的是使命》是一位知識分子站在飛機前,手持專業儀器設備在測試飛機某個部位,我用中景構圖突顯這位技術人員的鬢角白髮,他是1982年畢業分配到瀋陽所的大學生,30多年的飛機設計,青絲染盡了他的白髮,在經商下海流行的年代,他沒有被金錢誘惑所動搖,用航空報國的信念一直堅守到今天。

2019年,集團公司在沈飛航空博覽園慶祝紀念殲8飛機首飛50周年、殲15飛機首飛10周年。喜慶的盛會即將結束時,集團領導、老院士、飛機設計師、試飛員等高唱《我和我的祖國》歌曲時,我突然看到對面拉起了一幅五星紅旗,第一反應就是要把五星紅旗做前景,讓人們真正感受到祖國強大和一代代航空人的努力。

在我們重點飛機型號研發生產過程中,攝影客觀、真實、形象地記錄了飛機設計、生產、試驗、試飛、裝備部隊等原始直觀的基礎試驗數據, 也曾經在某飛機試飛過程中,為提供技術研究解決關鍵性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小盧剛,多拍點科研試驗的照片,要把膠片用在多記錄飛機試驗上。」我又想起了顧院士對我說的那句話。

航空攝影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情懷,是一種理想。在我39年的航空工業攝影生涯中,鏡頭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0年代初期,我們的計算機還是卷盤式設備,飛機設計師設計完圖紙,描圖員要用三角尺手工描圖, 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人工智慧計算機畫圖;製造技術的發展已經從傳統工藝加工製造到現代的三維設計、3D列印技術,讓飛機生產速度有了一個質的飛躍。拍攝的照片也從黑白照片的單一到彩色照片的豐富,從膠片工藝洗印的繁瑣到數碼成像的快速簡潔,從暗室放大照片到明室放大照片,照相技術的更新也是日新月異。但無論技術怎樣進步,真實的美是永恆的主題。航空攝影作品,要有思想深度,抓住特點特徵,以光線作畫筆、以圖形說是非、以色彩述觀點、以作品感人。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才能讓航空攝影作品更有生命力。

1996年,榮獲中國航空工業神劍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

2005年,攝影作品《藍天樂章》榮獲全國「金城杯」首屆-一航風採攝影大賽特等獎;

2005年,攝影作品《為航空百年喝彩》榮獲全國「金城杯」首屆一航風採攝影大賽二等獎;

2010年,攝影作品《超生遊擊隊》榮獲第七屆全國晚報攝影大賽二等獎;

2010年,攝影作品《你追我趕》榮獲第二屆「沈飛杯」中國航空航天攝影大賽三等;

2010年,攝影作品《擁抱》榮獲第二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攝影大賽二等獎;

2010年,中國第八屆國際航空航天攝影大賽,榮獲中國傑出航空攝影師;

2010年,榮獲中國航空工業攝影工作突出貢獻獎;

2011年,攝影作品《盛世中華》榮獲瀋陽市首屆職工文化藝術節職工攝影大賽銀獎;

2011年,獲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0周年攝影突出貢獻獎;

2012年,榮獲中國航空工業新聞攝影工作傑出貢獻獎;

2013年,攝影作品《飛鯊亮劍》榮獲中國航空工業「渦輪院杯」攝影大賽金獎;

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航空航天輝煌成就大展「沈飛杯」第五屆航空航天攝影大賽,攝影作品《中國艦載機》榮獲突出貢獻獎;

2019年,攝影作品《飛鯊託舉中國夢》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向祖國匯報」職工攝影大賽一等獎。

相關焦點

  • 電影《暗物質》的真實原型:北大高材生盧剛殺人事件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電影的真實原型。(暗物質 劇照)1991年11月1日,這起震驚全美的事件是這樣發生的:下午三點半左右,愛荷華大學凡艾倫物理系大樓三樓的309室正在進行專題研究討論會。在一片揚聲爭議與喁喁低語交織成的天文物理討論會上,盧剛出現了。
  • 盧剛殺人事件
    以學業成績相比,盧剛和山林華的水平不相上下。盧剛參加博士資格考試時與山林華同時並列第一,各門科目全都是「A」,他所獲得的高分打破物理系歷屆記錄。盧剛和山林華都是愛荷華大學天文物理系1991年新出爐的博士。山林華比盧剛小一歲,比盧剛晚兩年來到愛荷華大學,拿到學位的時間卻比盧剛早上半年。
  • 轟動全球的盧剛殺人事件
    以學業成績相比,盧剛和山林華的水平不相上下。盧剛參加博士資格考試時與山林華同時並列第一,各門科目全都是「A」,他所獲得的高分打破物理系歷屆記錄。盧剛和山林華都是愛荷華大學天文物理系1991年新出爐的博士。山林華比盧剛小一歲,比盧剛晚兩年來到愛荷華大學,拿到學位的時間卻比盧剛早上半年。
  • 當天才變惡魔,1991年博士盧剛殺人事件...
    首先,盧剛絕對聰明。他是北大物理系的高材生,也是家裡唯一的兒子。從小極為聰明,學習上一帆風順。在北大物理系畢業後他參加了李政道主持的嚴格考試,在數百名佼佼者中脫穎而出,名列前茅,順利考取由中國政府出資的公派生來到美國留學。以學業成績相比,盧剛和山林華的水平不相上下。盧剛參加博士資格考試時與山林華同時並列第一,各門科目全都是「A」,他所獲得的高分打破物理系歷屆記錄。
  • 1991年北大高材生盧剛殺人事件
    以學業成績相比,盧剛和山林華的水平不相上下。盧剛參加博士資格考試時與山林華同時並列第一,各門科目全都是「A」,他所獲得的高分打破物理系歷屆記錄。盧剛和山林華都是愛荷華大學天文物理系1991年新出爐的博士。山林華比盧剛小一歲,比盧剛晚兩年來到愛荷華大學,拿到學位的時間卻比盧剛早上半年。
  • 1991年北大高材生盧剛殺人事件:天才變魔鬼只在一瞬間!
    盧剛參加博士資格考試時與山林華同時並列第一,各門科目全都是「A」,他所獲得的高分打破物理系歷屆記錄。盧剛和山林華都是愛荷華大學天文物理系1991年新出爐的博士。山林華比盧剛小一歲,比盧剛晚兩年來到愛荷華大學,拿到學位的時間卻比盧剛早上半年。
  • 15部真實事件改編的恐怖片推薦~還原電影背後的駭人真相!
    不過,實際上很多電影的情節並非空穴來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恐怖電影也不佔少數。同時,這些根據真實恐怖事件改變成的影片,在欣賞時更是會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今天,老菸斗就來推薦15部真實事件改編的恐怖片推薦~還原電影背後的真相!可能不少大家已經看過了,但還是要提個醒,膽小勿入,全部看完絕對會毛骨悚然!
  • 記錄中國抗戰的真實圖景
    記錄中國抗戰的真實圖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人民英勇奮戰在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在現場記錄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  本報駐美國記者 張夢旭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弗蘭德城,早年曾致力於工人運動。1925年,斯特朗首次到訪中國,前往廣州報導了著名的省港大罷工。兩年後,她又赴華報導了湖南農民運動等重要事件。1937年,斯特朗再次重返中國。
  • 紀錄片《零零後》記錄真實版《後來的我們》
    紀錄片《零零後》也有一個頗有趣味和吸引力的選題:導演和整個創作團隊從2006年起,記錄下北京一所幼兒園中的一群孩子,從2006年到2018年,從幼兒園到大學,這之間12年的成長軌跡。而不同於《少年時代》人為創作出來的「真實」,《零零後》的「真實」在於紀錄片自身的「真實」,在於用生命去記錄生命,用時間去記錄時間。
  • 真實的人類 懶惰推動人類進步
    這次刷的是一部去年的舊作,英劇《真實的人類》(Humans)。緣起是和兩個朋友聊起近來很紅的《西部世界》(看劇評猛戳神作之秋 | 西部世界與黑鏡)。我說我快棄劇了,劇情實在太煩人,千頭萬緒,滿地是坑,看得我腦子都快燒成蜂窩煤了。她們就給我推薦了同樣是人工智慧題材的《真實的人類》,這部劇去年播第一季,豆瓣評分8.4,目前第二季剛播到第三集。
  • 《平行時空遇見你》王彥霖李一桐真實再現:伴侶進步對感情的影響
    因為足夠接地氣,足夠真實,兩人的年紀恰好生活的成熟度有了,個人的價值觀也已完善,這個時候對於真實的他們更兼顧情感與現實,所以在故事裡情感的表達便會更加的內斂,暗戀與生活化感情碰撞小情節,就格外的讓人有真實代入感。
  • 家有出馬仙——真實記錄(連載8)
    傳送門:家有出馬仙——真實記錄(連載1)家有出馬仙——真實記錄(連載2)家有出馬仙——真實記錄(連載3)家有出馬仙——真實記錄(連載4)家有出馬仙——真實記錄(連載5)家有出馬仙——真實記錄(連載6)家有出馬仙——真實記錄(連載7)
  • 醫療紀實節目:源自真實記錄的生命敬畏
    但真實的醫療環境到底是怎樣的? 開播於2014年的醫療紀實類節目《生命緣》一直在試圖呈現最真實的醫療現場。「腎上腺素1毫克,碳酸氫鈉150!」「把除顫器拿過來!」「會很疼,堅持一下」……這些場景是已經播出了八季的《生命緣》中的高頻真實瞬間。
  • 《外鄉人》所謂批判,無非就是記錄真實
    賈樟柯說中國缺少記錄時代的人,當然他是從一個電影導演的角度來說的,意思是中國沒有真實反映時代變化的影片。他這話是對的,不過仔細想想,豈止是電影,報紙、出版、社會研究,哪一個領域曾有意識地做過「記錄」這件事?偌大的中國,我們每一個人都身處某種令人痴狂的迷醉之中,很少有人置身事外,冷靜而真實地觀察和記錄眼前發生的一切。
  • 《艾米粒日記》:好電影記錄真實而又虛幻的愛情
    這是我對《艾米粒日記》愛情觀的理解,一部片長僅1小時10分鐘的網絡電影,僅僅是通過記錄戀愛中的生活瑣事,居然能在輕鬆和幽默中將「愛與困惑」的主題表達得如此透徹而犀利,難怪連坎城都張開了歡迎的翅膀,真是讓影院那些譁眾取寵的段子電影汗顏。
  • 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打破偏見 記錄真實
    「我是紀錄片導演,我的工作就是記錄真實的中國,並分享給大家。」他說。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親身經歷了南京抗疫的竹內亮萌生了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拍攝為紀錄片的想法。外地返寧人員隔離政策、無接觸式送餐、停課不停學……2020年3月,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上線了。該片不僅在微博登上熱搜,也在當時疫情擴散的日本登上了雅虎首頁,隨後更是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受到多國網友的廣泛關注。
  • 最為推薦你養成的健身習慣——記錄訓練筆記,正確的記錄怎麼做?
    當你去翻看屬於自己的訓練筆記的時候,相信你身體上的訓練痕跡已經足夠明顯,因為你清楚地知道自己進步了多少,上次訓練重量使用了多少,以便於下次突破,而且也可以橫向對比在不同的階段,執行不同計劃感受,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恢復水平以及力量水平。
  • 慘烈的歷史長卷,記錄著最真實的人性——電影《八佰》觀後感
    這三句話,完美總結了這場註定失敗,卻可歌可泣的表演;而這句話是在臺詞裡出現,而不是影評人嘴裡出現,這就是進步。 真實黑暗的歷史,也要血淋淋地展示出來 也許是得益於國民黨軍隊這個大的歷史背景,這部影片沒有一味地歌頌軍隊的戰鬥意志和愛國情懷,以及人民群眾偉大的奉獻和愛國精神,而是比較真實的記錄了一些現在看來很荒誕的細節,而這也是我很認同這部影片的一點。
  • 「信史」般的真實記錄,《還是鍾南山》
    作為一種文學作品形式,要求「真、信、活」,以達到對人物特徵和深層精神的表達和反映,是人物或人物資料的有效記錄形式,對歷史和時代的變遷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又稱「人物誌」,「志屬信史」,志傳和史傳一樣,必須真實可靠,符合歷史事實,對人物的記述也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