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1年到瀋陽所從事科研攝影工作以來
盧剛就與飛機結下了不解之緣
39年來
寒來暑往,南疆北國
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第六屆遼寧省攝影金像獎榮獲者。曾任中國航空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航空航天新聞攝影學會理事。
對於攝影,我想應該是遺傳基因起了作用。我父親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攝影記者,小時候,爸爸經常加班帶著我,怕我鬧,一到他的辦公室,就給我找來一大堆畫報、圖書給我看,無形當中為我後天藝術思維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我從小學二年級到當兵之前一直都是班裡的美術委員。在部隊也畫畫,拍片,從部隊回到地方拿起照相機工作後,就再也不畫了,覺得畫畫太慢了,但繪畫對我航空工業攝影幫助特別大。
來到航空工業瀋陽所的第一天,我就拿起相機開始了攝影工作,當時領導高興得不得了。因為培養一位合格的攝影師需要3-5年的時間,在80年代初期攝影還是用膠片,哪像現在的數位相機,這麼直觀方便,攝影師掌握正確的曝光方法就需要交很多學費、花很長時間, 更別說構圖什麼的了。
我從完成航空科研攝影工作開始,一步步認識航空、愛上航空。拍攝航空39年,這期間,我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用鏡頭記錄了新機型號的設計、生產、製造、試驗、試飛,記錄這個行業中動人時刻、感人故事,用鏡頭記錄著中國航空工業奮鬥、成長、壯大。每當我翻看一張張精美的圖片,先進戰機和英勇的飛行員叱吒藍天威武的場面、航空人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壯志情懷就展現在眼前,就像昨天發生的故事。
我是1981年來到瀋陽所從事航空科研攝影工作,當時顧誦芬是我們所飛機總設計師,那時他50多歲,正帶領技術人員設計殲八Ⅱ飛機。顧總心系航空事業,做事低調、工作嚴謹、對技術要求非常嚴格。因為工作關係,我和顧總打交道比較多一些,上級領導視察、會議、飛機型號試驗、試飛、外事活動等常給顧總拍照片。顧總曾對我說:「小盧剛,多拍點科研試驗的照片,要把膠片用在多記錄飛機試驗上,要少給我拍。」顧總評為兩院院士以後,這些珍貴的照片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紀念航空工業瀋陽所建所50周年職工影展上,我曾展示過這樣一組顧誦芬院士的照片,作品的名字叫《追憶》,顧院士站在沈飛機場塔臺上,聚精會神地望著眼前這條飛機跑道,他從20多歲起就投身航空,先後參與、主持研製了多種型號的飛機,不同年代珍貴的歷史圖片連成一個故事。
我也拍過瀋陽所很多院士,像管德院士的嚴謹學風、李明院士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李天院士的和藹可親, 楊鳳田院士果敢性格、孫聰院士對艦載飛機事業執著的追求等都濃縮在膠片中,成為永遠的影像記憶。
特別是管德院士給我許多啟示, 我還記得80年代初期在沈飛拍攝飛機設計室小平房那張照片,時隔多年, 管德院士在瀋陽所展室看到這張照片意味深情地對我說:「盧剛,當時在這棟小平房裡,我們就兩部現代化電器,一個是手搖電話機,一個是管燈, 還有一些三角尺,十幾個人,我們拉起這支隊伍成立了601所。」那時我知道了照片的價值和意義。
孫聰院士為我們國家艦載飛機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十多年來,我一直想拍能體現艦載飛機、航空母艦與飛機總設計師關係的照片,我與孫聰多次乘遼寧艦出海,為他拍攝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圖片,也記錄了他從飛機總設計師到院士的成長過程。
在每一次執行拍攝重要任務時, 我考慮的特別多,面對拍攝航空工業題材作品,鏡頭前面是一個世界,鏡頭後面是另外一個世界。這另外一個世界就是你的頭腦,你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反映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表現能力、溝通能力,你對航空攝影藝術追求的標準,你的吃苦精神、你的創作理念、你的拍攝經驗。誠然, 一幅好的航空題材攝影作品是需要多方面努力才能實現的。《一手託著國家財產、一手託著戰友生命》,在飛機生產現場,工人師傅們緊張忙碌著蹲在後機身框內,用雙手託舉穿引安裝飛機設備的連接線;雪域高原科研保障人員克服高原缺氧,身體不適, 帶病堅持工作,力保飛行節點早日完成;外場工作人員在西部機場,大漠深處端著盒飯加班加點中的堅守;披星戴月,挑燈夜戰……
2012年,殲15艦載機首次在遼寧艦成功著艦,我作為航空工業唯一上艦的專職攝影師去執行任務。上艦前,我做了許多相關準備工作,關注收集大量的國外航母圖片。為完成拍好首次著艦,我向朋友借來高像素頂級相機機身、600長焦鏡頭等。在臨近上艦前,領導給我打來電話,說不讓我上艦了,決定把殲15飛機這次著艦航拍任務交給我。在電話中,我和領導說:「我跟隨拍攝該飛機型號八年,是從一個螺丁一個螺母拍起, 從艦載機001架第一次下線、第一次首飛、第一次攔阻成功、第一次滑躍起飛、第一次點艦、到艦載機即將第一次著艦,我真想用鏡頭完整的記錄中國艦載飛機發展的偉大歷史。」在我再三要求下,領導終於同意我上艦拍攝。
2012年11月23日, 我拍攝到殲15飛機首次成功著艦、海軍首席試飛員戴明盟與殲15飛機總設計師孫聰為勝利相互擁抱的激動場面、拍攝到羅陽在遼寧艦忙碌的身影。在艦上,每當完成拍攝任務,回到船艙只要遇到羅陽不忙時,羅陽就像欣賞自己的孩子一樣,興奮地把我的相機抱過去,一張張地看。沒想到那份成功的喜悅和快樂,竟成了羅總永遠的定格。
我曾拍攝過國慶50周年大閱兵、國慶60周年大閱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大閱兵、建軍90周年大閱兵、國慶70周年大閱兵、中國航展等。戰機背後有著優秀的研發製造團隊,我用鏡頭抒寫航空工業的發展。航空人為了這光榮的事業隱姓埋名、埋頭苦幹,加班加點,用中國速度和時間賽跑, 將心中的夢想變成現實。
《老去的是青春,不老的是使命》是一位知識分子站在飛機前,手持專業儀器設備在測試飛機某個部位,我用中景構圖突顯這位技術人員的鬢角白髮,他是1982年畢業分配到瀋陽所的大學生,30多年的飛機設計,青絲染盡了他的白髮,在經商下海流行的年代,他沒有被金錢誘惑所動搖,用航空報國的信念一直堅守到今天。
2019年,集團公司在沈飛航空博覽園慶祝紀念殲8飛機首飛50周年、殲15飛機首飛10周年。喜慶的盛會即將結束時,集團領導、老院士、飛機設計師、試飛員等高唱《我和我的祖國》歌曲時,我突然看到對面拉起了一幅五星紅旗,第一反應就是要把五星紅旗做前景,讓人們真正感受到祖國強大和一代代航空人的努力。
在我們重點飛機型號研發生產過程中,攝影客觀、真實、形象地記錄了飛機設計、生產、試驗、試飛、裝備部隊等原始直觀的基礎試驗數據, 也曾經在某飛機試飛過程中,為提供技術研究解決關鍵性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小盧剛,多拍點科研試驗的照片,要把膠片用在多記錄飛機試驗上。」我又想起了顧院士對我說的那句話。
航空攝影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情懷,是一種理想。在我39年的航空工業攝影生涯中,鏡頭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0年代初期,我們的計算機還是卷盤式設備,飛機設計師設計完圖紙,描圖員要用三角尺手工描圖, 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人工智慧計算機畫圖;製造技術的發展已經從傳統工藝加工製造到現代的三維設計、3D列印技術,讓飛機生產速度有了一個質的飛躍。拍攝的照片也從黑白照片的單一到彩色照片的豐富,從膠片工藝洗印的繁瑣到數碼成像的快速簡潔,從暗室放大照片到明室放大照片,照相技術的更新也是日新月異。但無論技術怎樣進步,真實的美是永恆的主題。航空攝影作品,要有思想深度,抓住特點特徵,以光線作畫筆、以圖形說是非、以色彩述觀點、以作品感人。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才能讓航空攝影作品更有生命力。
1996年,榮獲中國航空工業神劍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
2005年,攝影作品《藍天樂章》榮獲全國「金城杯」首屆-一航風採攝影大賽特等獎;
2005年,攝影作品《為航空百年喝彩》榮獲全國「金城杯」首屆一航風採攝影大賽二等獎;
2010年,攝影作品《超生遊擊隊》榮獲第七屆全國晚報攝影大賽二等獎;
2010年,攝影作品《你追我趕》榮獲第二屆「沈飛杯」中國航空航天攝影大賽三等;
2010年,攝影作品《擁抱》榮獲第二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攝影大賽二等獎;
2010年,中國第八屆國際航空航天攝影大賽,榮獲中國傑出航空攝影師;
2010年,榮獲中國航空工業攝影工作突出貢獻獎;
2011年,攝影作品《盛世中華》榮獲瀋陽市首屆職工文化藝術節職工攝影大賽銀獎;
2011年,獲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0周年攝影突出貢獻獎;
2012年,榮獲中國航空工業新聞攝影工作傑出貢獻獎;
2013年,攝影作品《飛鯊亮劍》榮獲中國航空工業「渦輪院杯」攝影大賽金獎;
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航空航天輝煌成就大展「沈飛杯」第五屆航空航天攝影大賽,攝影作品《中國艦載機》榮獲突出貢獻獎;
2019年,攝影作品《飛鯊託舉中國夢》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向祖國匯報」職工攝影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