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Cheryl 精英說
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獨居,正無可避免地成為一種社會常態。
比起呼朋喚友,他們更願意安居一隅;比起建立親密關係,他們更傾向於享受個人空間;比起參加社交活動,他們更樂意在家「葛優躺」......
最近就有一檔綜藝節目——《我要這樣生活》,將鏡頭對準了獨居的明星們,從他們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當代年輕人的一些生活實態和其背後傳遞的個人態度。
圖片來源自豆瓣
有人認為,獨居是自我意識覺醒的產物;也有人認為,獨居是經濟衰退、性慾望蕭條導致的必然結果,背後是無奈的現實壓迫和被擠壓的情感需求。
那麼,在不婚主義、單身主義思想盛行的今天,獨身和非獨身,獨居與非獨居,個人意志和親密關係之間,應該如何選擇呢?
周筆暢式獨居生活美國社會學家克裡南伯格和他的團隊調查發現,在美國,成年人口中有1/7的人選擇獨居生活,獨居成為美國最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過了核心家庭所佔比重。
同樣的,在中國,獨居人群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長期單身獨居人口,從1995年的6%,增長到了2015年的15%,並且這兩年還在持續上漲。
圖片來源自網絡
綜藝節目《我要這樣生活》才剛剛播出兩集,周筆暢的獨居生活就引來了大批圍觀群眾的豔羨目光。
縱觀周筆暢的家,滿眼的綠色植物,大小不一,精心擺放在房間的各個角落裡,看上去清新宜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
早上起床,周筆暢會起身打開喜歡的音樂,悠悠閒閒地坐在沙發上發會兒呆,然後拎著小水壺給家裡的花花草草澆灌生命源泉。
圖片來源自網絡
擺弄完花草之後,周筆暢會給自己準備早餐。一杯拉花咖啡,再煮上一個牛奶燕麥粥,放上葡萄乾點綴,再用漂亮的盤子裝點好,九點鐘準時吃早餐。
圖片來源自網絡
吃完早餐,換上一身寬鬆舒適的衣服,簡單畫上眉毛,10點鐘出門採購食物,悠閒地逛逛超市。
圖片來源自網絡
雖然獨自一人居住,但周筆暢對待吃飯從不含糊。家裡的廚房用具一應俱全,餐具精緻,調味料齊全,一看就是經常自己下廚的人。
同樣參加節目的顏如晶家裡,也備滿了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食物,而且從不斷貨。
如晶說:「因為很害怕麻煩別人,害怕跟外界溝通,倉庫裡的東西讓我覺得有安全感,不用隨時面臨一些很糟糕或者很著急的情況。」獨居生活對於顏如晶來說,更像是一座安全的城堡,沒有壓力,只有自我,是最放鬆、最愜意的空間。
圖片來源自網絡
準備午餐的同時也要嚴格關注卡路裡的攝入,雞肉去掉熱量最高的部分,加入配料蔬菜一起到鍋裡燜煮。再準備一鍋味增湯,精緻的一人食就完成了。
圖片來源自網絡
一邊吃飯,一邊追劇,圍觀群眾:這不就是我?!
圖片來源自網絡
吃完午餐,周筆暢會抽空去健身房鍛鍊身體,保持體型。
圖片來源自網絡
從早到晚,周筆暢將自己的一天安排地井井有條,絲毫沒有獨居的孤獨和寂寞感,反而讓人覺得輕鬆愜意,精緻自律。
她說:「一個人生活,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孤獨,反而很自由。」
圖片來源自網絡
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獨居並不意味著孤獨,而可能意味著對個體自由和尊嚴的重視程度。
日劇《家族的形式》中,男主角大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渴望享受獨立的空間,討厭被愛情傷害,也恐懼與人一起生活的糾纏。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買下了一間小公寓,認為這間公寓是他一個人的城堡。在他的世界裡,拒絕社交,沒有朋友,個人的空間完全容不得他人的入侵。
「我們30多歲的人啊,光是照顧自己就夠忙的了。我真的很想跟他們說,別拿那些無聊的糾葛,來打亂我們井井有條的生活。」
圖片來源自網絡
大介的生活狀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年輕人的心理,只要精神世界富足,生活能夠自理,那麼一個人生活就是自由,而不是孤獨。
在《單身社會》一書中,金柏莉為自己投資了一套公寓,從原來租住的屋子裡搬了出去,在她看來,這是個人生活決定性的轉折點:
「這是一種心理和經濟上的雙重挑戰,因為這代表著她不再等待一個男人來加入她的生活,帶領她進入下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
因此,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獨居主義」可以算是時代發展、人們自我意識覺醒的產物。
圖片來源自日劇《家族的形式》
獨身蟄居族常態:對於自律的人來說,獨居生活是自我調節、自我享受的必需品,而對於消極頹廢的人來說,獨居可能並不如想像中美好,他們的「獨居生活」,在一片歲月靜好的外表下,可能同樣暗藏著對生活的無奈、迷茫,以及孤獨......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本約有100萬男性正蟄居家中,其中15到39歲的年輕人數量達到了驚人的54萬人。他們逃避社會、拒絕社交,安居一隅,依靠父母親人的支持生活,有時「避世」長達幾年之久。
日經中文網
蟄居族在日本很常見,由於完全與外界失聯,周圍的鄰居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存在。而他們選擇「蟄居」,通常是遭遇了現實的挫折,或是對成功的期盼落空。
圖片來源自網絡
比起工作和社交,部分年輕人更喜歡在家裡玩自己喜歡的遊戲、看喜歡的漫畫,在此基礎上,日本形成了十分濃厚的宅文化,甚至有人將這種經濟狀況稱之為「宅經濟」。
圖片來源自網絡
日劇《不求上進的玉子》中的女主角就是「低欲望」現代「宅女」的典型寫照。
圖片來源自日劇《不求上進的玉子》
玉子畢業之後整日無所事事,不願意出門,也懶得結交朋友,沒有工作更無心學習,每天睡到日上三竿起,吃了飯再躺下,保持著與世隔絕的「家裡蹲」狀態。
圖片來源自日劇《不求上進的玉子》
20歲就從學校退學的俊太每天宅在家裡,唯一願意做的事就是打遊戲。
他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感到痛苦和自責,卻不願意改變。每天能做的就是哭、抱怨社會、抱怨母親,甚至對親人拳腳相加,需要用藥物才能穩定情緒。
圖片來源自網絡
很多年輕人為了擺脫工作的桎梏,乾脆選擇打零工或者自由職業,出門打一天工,就可以用來維持接下來兩三天的生活開支......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日本,職場環境嚴苛,房屋租金高昂,生活成本很高,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很多都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壓力。
對走投無路的年輕人來說,沒錢使他們不得不租住較為便宜的兇宅作為居所。
圖片來源自網絡
據統計,2018年,日本有20598人自殺,其中死在家中的佔59%。因此有日媒稱,日本最不缺的就是「兇宅」。
入住的房子中,可能前戶主遭遇了殘忍謀殺,可能有老人絕望自殺,可能屍體在房屋裡停留很長一段時間無人發現,腐臭味需要好幾個月才能散去...... 但對於在外漂泊求生存的年輕人來說,「窮」比「鬼」更可怕。
圖片來源自網絡
一般來說,不管是租還是賣,兇宅的價格都要比其他房子便宜很多,如果這裡發生的命案越慘,現場越恐怖,相對應的價格也就越低。由此,日本衍生出相關的房產中介,專門出售和出租這樣的「兇宅」。
40歲的日本男子山田,高中畢業後就以兼職維生,因為受到日本經濟危機的影響,薪資大減。自2012年開始,就在友人的介紹下,租住了東京有二十多年歷史、上位租客在屋中病故陳屍的兇宅。
他表示,自己的生活完全沒有受到兇宅的影響,能在東京有安生之所就已經心滿意足。
圖片來源自網絡
那些因絕望和意外死去的人們,他們生前的居所成為了貧窮年輕人勉力維生的最後依靠,這背後反射出的可能不僅僅是生命的終結、獵奇的恐怖,還有壓抑的孤獨和無奈的妥協......
性蕭條,孤獨死,美國社會學家克裡南伯格撰寫的社會研究報告《單身社會》中提出這樣的疑問:「在如今人人都發現傳統家庭常常分崩離析的情況下,獨居生活的興起是否將形成全新的『城市部落』以取代傳統的家庭形式?」
現代婚姻,人們渴望在親密關係之上獲得情感上的滿足,而當這種情感需求無法被滿足的時候,婚姻就進入了困難期,人們感受到維持婚姻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理由,因為離婚已經變成一個司空見慣的選擇。
書中寫道:「獨自生活完全是站在虛偽生活的對立面,而遵循傳統卻不幸的婚姻,不過是因為社會常識要求你這麼做。」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不婚主義、單身主義越來越常見。
圖片來源自日劇《不結婚》
日本國立人口與社會保障研究所發布的一項國家生育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男性終身未婚率達到了23.37%,女性則為14.06%。
其中,在18 - 34歲的年輕人中,70%的男性和60%的女性沒有交往對象。
很多男士表示婚後的生活感覺就像是在扮演一臺掙錢機器,一家人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自己身上;女性也認為婚姻剝奪了自己對人生價值的選擇,孩子、丈夫、數不盡的瑣碎變成了日常。
所以,比起被束縛的婚姻,很多人更願意去享受自由自在的單身生活。
圖片來源自網絡
而日本18至34歲女性中,有一半的人沒有男朋友,39%的人還是處女;而在35歲至39歲的年齡段中,有26%的女性和28%的男性從未有過性經驗。除此之外,婚後沒有性生活的夫妻也越來越多。
比起真實的性愛,日本的年輕人們有更多替代性生活的衍生品。
一篇名為《越來越不色情的日本性行業》的文章中這樣描寫道:「男性花錢去店裡自慰,而女性員工坐在旁邊看著。很多年輕人認為性交很煩人,導致提升自慰體驗的服務正在蓬勃發展。」
圖片來源自日劇《不結婚》
新生兒變少、婚姻關係變少、戀愛關係變少,甚至是約炮的數量也變少,這種情況同樣發生在美國,被稱之為美國的「性蕭條」。
在美國,35-65歲這個年齡段的獨居人士人數佔到了三分之二,其中一些是經歷了婚姻而又重新恢復單身生活的人。他們在經過婚姻生活之後充分享受到了個體的自由,並不再願意踏足其中。
2014年,根據綜合社會調查的數據,特溫格發現成年人從平均一年62次性生活降至54次。而根據201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成年人的性生活頻率還在進一步下降。
圖片來源自網絡
明明性觀念在不斷解放,但人們的性慾望卻在下降,甜蜜的愛情與我們這個孤獨的大時代背景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而對這批年輕人而言,在個人的自由和老無所依之間,恐怕變成了他們最難的抉擇。
當人與社會之間產生不可避免的剝離感時,有時候獨居生活的選擇是完全被動的。
《無緣社會》一書中提到,據估計到2030年,日本的獨居老人佔高齡者的比例將達到38.5%。
2015年,日本有150萬人死亡,其中大約3萬人孤獨而死,十年間增加了近4倍。一些日媒甚至給出了驚人的研究數字 --- 每周有4000人「孤獨死」。
圖片來源自網絡
很多老人去世時,身邊沒有任何朋友或者親人,屍體要在幾個星期之後才被發現。
由此,日本社會催生出一種新職業,叫做「代理親屬」。他們和委託人在生前籤訂協議,負責幫他們完成一切身後事的處理,充當他們最後的送行人。
圖片來自《孤獨死》紀錄片
從出生到死亡,孤獨這一心靈創傷,是人類生命體驗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克裡南伯格認為:「現代社會面臨的核心問題並不在於獨自生活的人數有多少,而是許多社會中都有大量獨居人口時,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如何?」
當人們越來越關注自我的同時,我們需要在自我空間和家庭價值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獨居生活並不意味著絕對孤獨和與世隔絕的孤立,而應該成為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
在《家族的形式》結尾,大介和女友生活在了一起,但他們並不住在一起。他們見面約會,自在閒適地坐在沙發上一起看電視,互相介入生活,但依舊保持自我的生活節奏,這成為了兩人關係的最優解。
圖片來源自網絡
而只有當社會文化能夠認同這種生活方式的存在,為他們提供相應的社會支持,公民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滿足。
或者現代年輕人所真正渴求的,正是在自我和親密關係之間發現微妙的平衡。
後臺回復關鍵詞【單身】
一起關注為什麼越來越多當代女性不願結婚?
作者:Cheryl,精英說90後作者,英國海歸,用心寫字。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Reference:
環球網:日本年輕人為省錢紛紛湧進「兇宅」居住
英國報姐:租不起房的日本年輕人:專找命案兇宅住,房主死得越慘越便宜?!
為你寫一個故事: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過性生活了
豆瓣:日劇《家族的形式》:獨行者的天堂,其實我們在看自己!
豆瓣讀書:單身社會
豆瓣讀書:無緣社會
澎湃新聞:單身社會崛起:獨居現象將成為發達國家的標誌
原標題:《百萬人圍觀女星獨居生活:性蕭條、蟄居族,自我和孤獨間出路在哪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