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如今「漢服」在全國都有其愛好者,尤其在南方十分盛行,甚至有一公園要求進入者必須要穿漢服,不然不允許入內。什麼是漢服?漢服何解?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我國服裝的發展史:(網絡漢服素材)
一、先秦時期:婦女不穿褲子穿裙子,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為衣,下為裳。
二、漢朝時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漢朝女人每層衣服的領子必須露出。層層疊疊可以超過3層,名曰三重衣。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的條紋間色裙走紅,長裙是諸位貴族女士的標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標準,寬大的袖口綴有不同顏色的袖貼,條紋間色長裙讓視覺很有跳躍感。
四、隋唐時期:隋朝時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簡樸,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在位時平時只戴烏紗帽。到唐朝,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服飾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唐朝女子服飾,是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冠服豐美華麗,妝飾奇異紛繁。
五、宋遼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党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六、明代:
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重新制定漢服服飾制度。明代皇帝戴烏紗折上巾(烏紗翼善冠),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七、清代:
清王朝取代朱明,推行剃髮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筒襪、淺面鞋;清時則剃髮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八、民國時期:
(1)男裝:民國初年長袍馬褂和西裝革履都存在。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農村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鬥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
(2)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九、現代服飾: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漢族的形成和發展 :是各民族之間通過通婚、戰爭及貿易和文化交流等方式,逐漸融合交會。
既然漢族的形成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新民族,何來純粹的漢族和漢服一說?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清政府,說滿清強迫漢人穿滿族衣服,我想問問你們,清政府要求漢族婦女禁止纏足,怎麼沒人響應?這種變態的審美居然在漢族女子中居然流行上千年。更有一些帶有偏見與無知的漢服黨說裹腳是清朝流行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穿上所謂的漢服便美其名曰」恢復民族自信「,你們的民族自信就靠那些幻想出來的服裝來提升?服裝款式多是按照古畫的樣子,或是出土的裝老衣服來演繹,更多的像走錯片場的群眾演員,譁眾取寵罷了。
旗裝沒有優點嗎?就是單純的滿族人的服裝嗎?非也,滿族是個以狩獵為主的民族,他們的服裝簡練、方便,之所以衣服有開衩,這樣可以方便騎馬,滿族人在入關前袖子是窄袖,而宮廷服裝多是寬袖,這也是滿族服裝與漢服的交融改良。很多人認為旗袍是滿清的象徵,我想問一下漢服黨,你是中國人,漢族只是56個民族中的一個而已,全天下的中華兒女都是一家人,何苦要分清伯仲?強者為王,敗者為寇,清朝的確滅了明朝,歷史上這樣的少數民族統一中原並不稀奇,何況如今都已經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了,你們還糾結什麼呢?
以前我記得有人說過,當清政府穿著長袍馬褂研究吃喝的時候,外國人研究軍事大炮,因為清朝的覆滅,才讓人覺醒,才有了民國,而服裝也隨之更改。如今的服裝更加簡單,方便。
對女性而言我認為旗袍的確可以代表中國女性,有人說,旗袍挑人,身材好的才能穿旗袍,非也,其實傳統旗袍並不是走秀那種貼身旗袍,民國普通人穿的旗袍都是比較肥大一些的,開衩也不會那麼誇張的高,即使是現如今,普通百姓的旗袍款式也都是比緊貼身要寬鬆一些的。
旗袍女子有著溫婉端莊之氣質,表現中華女子特有的內之美,矜持、婉約、秀麗、素雅。雖簡單卻不媚俗,之所以流行至今,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全球人在心裡已經認定旗袍就是中國的象徵。再來反觀漢服,很多人把千年前的服裝款式倒騰出來,按照影視劇的浮誇造型加工一下,就成了所謂的改良漢服,居然還有人提議要小學生當校服穿……我的天吶!有沒有搞錯?時代在飛速發展,我們的古人裹小腳、穿長裙、坐馬車……一個緩慢的時代已經遠去,並早已被改朝換代,如今街頭冒出一群漢服黨,拿著手機、到處擺拍、各種嘚瑟……這不是進步,而是退步。
你們那麼熱愛自己的民族,怎麼不恢復傳統的裹小腳?那才是真正的漢族女人做的事情。你們也知道疼是不?也知道那是封建社會的糟粕是不?我就想說,大熱天的裹的漢服左一層右一層的不熱嗎?穿著漢服披著長發不捂得慌嗎?還要煞有介事地梳古裝頭,戴個髮簪啥的……從穿衣服到捯飭頭髮,在高效率的時代,這樣緩慢的龜速能適應時代嗎?漢服黨們應該要學會的是仁義禮智信,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不是套件漢服就是民族的象徵,去掉你們對其他民族的偏見與無知才是正題。
為什麼沒見外國人鬧服裝運動?外國人也應該有各自的民族,但國服卻只有一款,雖然我國沒有明確答案,但顯而易見,就是旗袍和中山裝。這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服裝史的發展,民族富強不是靠那些已經被歷史淘汰的舊衣服來拯救,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努力向上的凝聚力。
關於漢服就說這麼多,說對說錯都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