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子安同學。
在現今這個社會裡,內向的人是否真的就比外向的人吃虧,該怎麼調整心態,今天我就和大家來聊行為背後的人格秘密,以及人格如何影響人生發展的。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動機。影響人格行為的成因有三個,分別是生理性,社會性,自發性。這三者之間會互相交互影響,也可能互相牴觸,而牴觸的時候就是我們身心疲累的原因之一。
這三個因素是怎麼影響我們的行為?
1.生理性
《從探索人格到看見最真實的自己》的作者是個性強悍,而且非常不好相處的人,她的名字叫史蒂芬尼,令人意外的事,在一次感恩節聚會當中,史蒂芬尼展現出溫柔體貼的樣子,連家人都感覺意外,到底哪一面才是真正的她,她突然的改變是偽裝出來的嗎?
從生理性的人格行為來看史蒂芬尼就是一個不容易親近的人,這裡的生理不是性別上的生理,而是行為上的天生人格,心理學有個分辨的方法,簡稱大五人格,是目前最受學術界認同的測量方法之一,在於人身上的性格與行為特徵。一個人是外向還是內向,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一部分,曾有人做過實驗,在新生兒附近大聲叫喊,有些孩子會展現出好奇的樣子,把頭伸出去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有些則是顯得焦慮想要迴避,經過最終研究,把頭伸出去的孩子後來成為外向者的比例較高。
外向者有比較高的社交紅利,職場上對於勇於表現自己的人也給予比較高的評價,但這並不代表外向的人就一定好,比如個外向的人在保守的地方更容易被人懷疑,內向的人則比較容易取得信任。無論外向內向都有自己一套嚮往成功的方法,外向者更熱衷於高調的行動,敲鑼打鼓的告訴別人自己的表現。內向者會喜歡低調行事,按部就班地執行,你只需要記住一個道理,要發揮自己的人格,你要尋求能互相配合的環境。
2.社會性
前面說到史蒂芬尼的個性就是一個外向但不親和的人,雖然他的強勢表現,有可能就是單純不想惹事而已,難道從小到大沒有人告訴她應該調整個性嗎?而答案還真是沒有,從小的生長背景就鼓勵她要有敢說話,甚至跟人爭執時要帶點強勢。紐約大都市的環境則是強化這方面的思維,她的性格本來就是屬於後天的社會環境,又強化他的作為,所以才形成了強勢又刻骨的她。
如果你的行為跟周圍親朋好友同事期待你的表現相符,那就會得到人際紅利,說你很優秀,反之就會得到懲罰,甚至被排擠,比如你天生是個內向的人,若你的家庭也都是這樣的人,父母就會特別喜歡你的安靜,你也可能會得到像有家教、很懂事的正面評價。如果出生在比較熱情的家庭,外向就可能是被強迫出來的,父母可能會經常對你說「主動一點,別都不說話」的警告。
一個人的個性是內向還是外向?是由環境跟關係來決定的,這個就是社會性對人格的影響,由此可見,如果自己的人格在生理性和社會性之間的衝突越大牴觸就越多,你越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甚至會否定自己的存在,不斷抱怨所處的環境,這個時候你就要了解第3個影響人類行為的成因。
3.自發性
布萊恩是大學教授。他在講臺上講話的聲調很洪亮,眼神有光芒,他在哈佛大學授課時曾連續三年被評選為最受學生喜歡的教授,讓你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他是個外向的人,但他是個非常內向的人。他在人群多的地方很容易焦慮,社交場合中不會主動找人說話,會在演講前到廁所裡面跟人群保持距離,如果有人走進來他還會停止一切動作,不想被人家發現。
對比下來,我覺得講臺上的他是偽裝出來的,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不是應該做自己嗎?關鍵就在這裡,布萊恩心中有一個強烈的why,知識傳遞者必須帶著熱情感染學生觀眾,他也知道學生需要一位幽默的老師,而他願意為了這個原因暫時先把內向的自己隱藏起來,這就是自發性對人行為的影響。
當你在自我實現的計劃或是某種強烈的渴望正在吸引自己,你就能自發性呈現跟私底下截然不同的一面,偽裝大部分是形容一個人不真誠,但如果你是為了追求自己的表現,沒有去傷害別人,甚至帶給周圍環境正向的結果,你其實不是在偽裝,而是為了心中的願景。
就是這樣,史蒂芬尼之所以在感恩節那天表現出體貼溫柔的一面,因為當天現場有他女婿的家人,對方是屬於安靜體貼個性的嘉賓,而她的女兒也已經懷孕6個月,自己就要當外婆了,她愛他的女兒,考慮到女兒跟女婿的處境,願意收起自己強勢的個性,展現出溫柔體貼的那部分。
你可以說一個人的個性不容易改變,這個是真的,因為生理性跟社會性成因強烈的約束著我們,但也可以改變,因為當你對某人某件事有了目標之後,你會自發性的改變自己,要求自己符合那個環境。說到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動機,而現在我們知道,每個人的行為心中都有一個想達成的願景,這個願景可以引發出自己的愛,自己的渴望可以推動自己拿出專業的一面,可以馴服自己原本的人格,可以為自己在人生中取得成就。
我在其他文中提過,想要過輕鬆的生活,必須先學會克服不輕鬆的事,而這個是牴觸式衝突,卻也是自我發揮潛能的關鍵,一個人再怎麼改變天生的人格,還是會存在長期過度壓抑那一塊,這會失去原本的自己,失去生存目標或是覺得迷惘,擁有一個專屬的復原空間就很重要,這個空間可以是實體的,也可以是心靈上的,要表現出活潑是非常耗費精力的,可以有空間就是找一個安靜。而對一個表現低調,不隨便發表意見的外向者,復原空間就可以是像下班後的運動,或是找一個能盡情說話的地方來發洩,我最主要的就是閱讀跟運動。
以上就是今天要講的內容。做個總結,人的行為表現可以歸因於天生的生理性、環境的社會性、自發性三個成因,我們無法改變的個性,也無法要求環境順從自己,但我們能夠自發性的吸引它,自發性的改變來自於對人事物或目標的愛與渴望,這就是為何心中要有個明確的目標,不是讓你忽視天真的個性。如果今天的學習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讚留言,感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