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勤奮,但希望能踴躍發言,更積極地回答問題並提出自己的想法」。
這是在上學期間非常常見的評語。
似乎從小孩子開始,性格內向便被視為一種需要改良的性格,性格內向的孩子,也相應地被視為「內心不夠開朗」「孤僻」「不友好」「容易受欺負」等性格。成年踏入工作環境後,出於工作溝通的需要,內向性格仿佛更加毫無優勢可言,人們開始用「社交恐懼症」來為自己提供一把保護傘(儘管就嚴格的醫學定義來講,大部分人遠遠夠不上這個症狀)。或者,人們會陷入兩種人格交替而成的孤獨中——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發言講話,可以在集體活動中積極參與,但在熱鬧中間,自己內心仍舊是孤獨的。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情緒?為什麼內向的人總是被要求放開自我?
韓國作家南仁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很多人從一開始對「內向」的定義就產生了偏差。真正的內向者和真正的外向者一樣,非常少見,任何人的性格都不是扁平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喚醒了不同的性格開關。
其實想想也是,內向者很少會傷害到他人,內向者會非常在意對方的情緒,哪怕對方沒有表達什麼,他們也會在自己的內心糾結,生活中與他們相處也基本不會有什麼心理壓力。為什麼一定要強迫內向者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呢?是因為「內向不好嗎?」——並不是,對擁有種種人生困擾的內向者來說,真正需要的不是改變自己的性格,而是如何認識到「內向」的表現,它的不足與優勢,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正確地面對它。
作者| 南仁淑
摘編| 宮子
有些人只是因討厭在大眾面前說話、討厭跟陌生人說話,就認為自己是內向者。其實外向者的個性也很多元,並不一定會展現出典型的外向特質。
面對大眾的態度其實和內向外向沒有太大的關聯。站在舞臺上,看起來無所畏懼的演藝明星,在臺下與人面對面時,也經常會展現出無法好好說話的一面。或許我們應該把這些人,當成是具備藝術天分、展現出內向特質,但卻不得不打開社會化開關,站到舞臺上的藝術家。
開朗、吵鬧的人是外向者,陰沉、安靜的人是內向者的這種認知,其實是種誤會。受到態度與習慣影響的表達方式,是人配合環境或需求所做出的選擇。
一個人的職位越高權力越大,越能毫無顧忌地展現自己最真實的個性。好幾個人聚在一起的時候,職位最高、最沒顧忌的那個人,會以完全未經修飾、最輕鬆自在的態度展現個人的性格特質。不需要如履薄冰地擔心被人認為不懂人情世故,也不需要為了和人搭話而勉強開口,更不需要因為擔心被人討厭,而把想說的話吞進肚子裡。
我們的個性,其實就像是漸層色相表,沒有明確的界線,同一個人可能同時是「比較社會化的內向者」 和「有點消極的外向者」。而表達個性的方式也非常多元,實在無法只用一種特質來完全涵蓋。
你究竟屬於哪種特質,不該用常見的刻板印象當標準,而應該問問你的心。
《內向不好嗎》,[韓]南淑仁 著,陳品芳 譯,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7月。
1
「外向」只是一個社會開關
依據面對外界刺激的態度不同,可以將個性分為內向和外向。但其實無論是哪一種氣質,都無法這麼明確地劃分。有些人的氣質非常極端,有些人則處在曖昧的中間地帶。就像世界上有很多種人一樣,我們的氣質光譜也非常廣。
小時候,我常被父母責備說要改改這個不大方的個性,這讓我一直很委屈。現在依然有許多人認為天生的氣質也需要矯正。用「行為」來檢測是內向還是外向,這隻適用於青少年,因為在脫離青少年期之後,內向的人也會具備一定程度的社會性,會為了適應社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但我在想,我們一定要讓這些依循天生個人氣質成長的孩子,變成擁有同一種性格的人嗎?
比起關注我們究竟在光譜上的哪個位置,我想更重要的應該是接受我們自己的狀態吧。
超級內向的我,在幾個情況下,會打開意識當中的開關,我稱之為「社會化開關」。比如當對方比我更內向,或是我必須主導對話的時候,或者是必須出席公開場合的時候。此外,還有很多必須要表現得外向的場合。無論對方本來的個性如何,只有外向的態度才能讓對方感到自在舒服。
與人交往時所表現的外向,並不是本性的表現,而是基於一種禮貌與貼心。
總之,打開社會化開關之後,我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不會覺得很緊張,不會刻意逼自己笑,對話也會自然地延續下去不中斷。年輕時絕對辦不到的事情(先跟陌生人搭話,或是先跟相處起來有點尷尬的人聯絡),在這個狀態下也都能完成。
不光是我,內向者在大多數需要外向的場合,也都會打開這個開關。有些人的社會化開關可能運作得很好,身邊的人甚至會誤以為他就是一個外向的人。像我這樣的人,即使身邊有人也會視情況解除社會化的狀態,但也有一部分內向者是必須完全獨處時,才能把開關關掉,變回最原始的樣子。
2
內向者總是敏感,
但這也是一種成長的優勢
內向與敏感無法完全畫上等號,但兩者有很深的關聯。或許是因為這樣,在團體裡特別敏感的人,經常會被誤認為是內向者,也有很多人對敏感這樣的特質抱有負面想法。但內向者的敏感氣質,通常和我們所定義的敏感不太一樣。
我認識一個人,無論到哪裡吃什麼東西,都不太會稱讚食物好吃,有時候他會直截了當地說東西難吃, 有時候則會默默皺起眉頭放下餐具。認識他的這幾年,在跟他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只聽過一次他稱讚東西好吃。包括我在內的每個人,都認為他的味覺很敏銳,應該是個美食愛好者。所以跟他吃飯的時候,我會儘量努力去找評價很好的美味餐廳。
但時間一久,更深入了解他之後,才發現我們真的錯得離譜。後來才知道,他不是味覺敏銳,其實根本只是因為嚴重偏食。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食物,就算味道很糟糕他還是照吃不誤。他的敏感只是毫不猶豫地表現出個人的喜好罷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混淆「難搞」和「敏感」。內向者大多都很敏感,所以我們會覺得跟內向者相處很麻煩。但諷刺的是,實際相處的時候,忍耐的大多都是內向者。雖然內向者無法輕易拉近與人的距離,但拉近距離之後,相處就不會有任何困難,可以變得非常親近。
個性敏感,跟把敏感的個性表現出來,是兩碼事。內向者無法承擔當自己對他人表達不滿時所產生的壓力,而且他們也會注意到正在表達這種不滿的自己,並對自己施加壓力。所以因為個性敏感而感受到的事物,大多都只會化作一種刺激留在他們心中。
感受,然後遺忘。
我曾經在生日的時候,跟先生一起去了壽司店。廚師現場製作壽司,端給客人吃並搭配料理介紹。十位客人以廚師為中心坐成一圈,一邊與朋友聊天,一邊用餐。
突然間,一位中年男子很大聲地跟廚師搭話,打破了這份寧靜。他開始講述自己了解的魚的知識,越說聲音越大,廚師則礙於他是客人不好阻止。跟他一起來的妻子和女兒,好像已經習慣這種情況了,完全不搭話,只是自顧自地吃著。
因為這噪聲,我跟先生的對話變得有些困難,也聽不清楚廚師的介紹,這使我內心情緒翻騰。最後我只好當場對那位中年男子提出抗議,那麼後來我能夠平靜、安心地用餐了嗎?
並沒有。我拿著筷子的手一直在發抖,心臟也快速跳個不停,完全感覺不到放進嘴裡的壽司是什麼滋味。
並不是因為害怕那個中年男子報復我,也不是因為還在氣憤中,只是因為我沒有順著他人的情緒給予回應,這樣的行為讓我感到很痛苦,在跟別人起衝突之前,我心裡就已經天人交戰了。
內向者一般難以承受這種事情,因此才會選擇忍耐,或是對他人的惡劣視而不見。如果外向者與內向者變成好友,其中比較愛吐苦水、經常生氣的,很有可能是外向者。而內向者如果意識到對方已經超過自己可容忍的範圍,很可能會在瞬間就轉身離去。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或許會覺得這是「某天突然發生的改變」,但其實這是內向者因為個性寬厚而選擇無限包容,那些累積起來的不滿在某一天達到極限。
隨著社會歷練的增加,我們漸漸會與自己的天性保持距離,對外表現出比較敏銳的特質。外向者會更注意到他人的想法,克制自己的表達;內向者則會訓練自己,在有必要的時候表達自我。
所以當人到了一定的社會年齡之後,敏感就與個性內向還是外向無關了。
如果想要讓自己做出表達真實感受的決定,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承受隨之而來的壓力,也必須要有足夠的力量,付出相應的代價給周遭承受這份敏感的人。內向者不太能夠承受這種壓力,也無力付出相應的代價,所以只能繼續寬容下去。
這樣的個性會讓內向者在早期活得非常辛苦,但過了某個時期之後,就會知道這樣的個性有利於自己成為更棒的大人。
3
即使難以當眾反擊,
這也不是內向帶來的壞處
有時候會從一些沒禮貌的人那裡,聽到一些過分的話。如果我沒有當場做出回應,過後回想一定會後悔。
想法比較內斂的內向者,如果被初次見面的人評價說「你年紀看起來很大呀」,會反射性地先檢視自己的情況。
是我最近工作太勞累,臉色變差了嗎?還是最近穿得比較老氣呢?
在過了好一段時間之後,才意識到對方很沒禮貌。如果能夠當時立刻回擊, 爽快地說:「 是啊!我還以為你的輩分比我高很多呢……看來我們都算是老臉, 哈哈!」那不知道該有多好。錯過回擊時機的我,心裡 總是會不太好受。
雖然每次都下定決心之後不能再這樣,可是每次遇到這種事,都還是會重蹈覆轍。
受到無禮攻擊的時候,放射性思考的外向者就可以立刻做出回應。個性內向的人,無論怎麼事先學習、熟悉應對的方法,遇到類似的事情還是會唯唯諾諾,讓事情就這麼過去了。
這不是因為膽小或是畏縮,而是因為思考的結構與方式不一樣。
坦白說,這種事我經歷過很多次,從中學到不少經驗,但現在遇到這種事,我還是每次都會後悔。我想我大概到死,都無法做出讓自己毫不後悔的應對吧。如果說以前的後悔是「當時應該要這樣回答的……」那現在的後悔就是:「我應該要快點逃跑才對!」
據說學防身術的時候,老師都會告訴學生,遇到拿刀的人就要這麼做:盡力抵抗然後逃跑。
這不是懦弱的表現。既然無法贏過對方那就逃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與尊嚴,這是最明智的選擇。
對別人沒有禮貌的人,就像是拿著刀一樣,即使我壓制了他,我自己也會受傷。本來就已經屈居劣勢的內向者,很難從這樣的對陣中全身而退。
面對無禮的人,最好的報復就是儘快逃離那個人, 將他排除在自己人生的每一個時刻之外。
這也是最成熟的報複方式。
在這個複雜又充滿意外的世界上,為自己樹敵並不是明智之舉。畢竟未來不知道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再跟那個人相遇。
以前我會暗自懊惱自己沒有對那些無禮攻擊做出適時且大快人心的回擊,但現在回想起來,我這種看似軟弱的個性,或許成了我的保護罩也說不定。
用言語痛快回擊的人,也可能會因此而鑄下大錯,付出沉重代價,這可不是收斂型的內向者可以承受的事情。
幾天前,我在一個場合遇見一個超級無禮的人。他那不敬的言語和態度,讓周遭的人感到尷尬,他卻誤以為自己非常幽默有趣。我沒有立刻察覺到他有問題,只覺得自己心情變得很不好,警鈴大作。
「快逃跑!快點!!」
我想著「啊,好,我知道了」,以最快的速度離開現場。
現在如果有誰說的話讓我覺得很不舒服,我會先儘快離開對方身邊,保護好自己之後,再去探究理由。這樣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 究竟是我太敏感,還是對方太無禮,然後才能採取下一步的行動。
我想未來我的人生當中,應該也不會有痛快回擊他人的事情發生,但我不覺得這是損失。
附: 作者南淑仁答讀者問
問:在團體裡總感覺格格不入,雖然跟團體裡的人各自相處得很好,但奇怪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只有我一個人像「孤島」一樣, 很難加入團體的對話,是因為我比較內向的關係嗎?
答:內向者在團體內,常常會遇到溝通困難的問題。一對一聊天跟很多人一起聊天其實不太一樣。一對一聊天時, 就算只擅長傾聽,雙方也可以進行滿意的對話,因為只有一個對象,當你說話的時候一定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響應。
但是人一多,狀況就不太一樣了。為了獲得發言權, 你必須變得更加積極。人一多,整個團體就變得像一群聽眾,內向者會更在意聽者的反應,所以當然會更加畏縮。
其實傾聽能力較強的內向者,在跟人單獨見面的時候會成為很有魅力的人。如果有比較親近的人,那就儘量單獨見面,一定要一群人一起見面時,也不要太努力地想要說話,只要做出適當的反應展現出存在感就好。內向者有時候會成為團體的中心,話比較多,但遇到這種情況,也會讓內向者後悔自己太過顯眼。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南仁淑;摘編:宮子;編輯:董牧孜;導語校對:趙琳。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
延伸閱讀
情感史、身體史、性別史、環境史,人類歷史研究為何越來越有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