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夏娃藍空間」,陪你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生活的秘訣在於把自己放在合適的燈光之下。
一開始知道周深,是看《中國好聲音》第3季。當年21歲的他盲選唱了一首《歡顏》,天籟嗓音驚豔四座,導師紛紛為其折服並轉身。怎料轉身過來,大家卻驚愕發現原來這個聲音酷似女孩的參賽選手,竟然是一個青澀靦腆少年。
那時的周深,其貌不揚,站在聚光燈下佝僂著背,手足無措,笑容卑微,老天賞飯的歌唱天賦無法消弭他骨子裡的自卑。他在採訪的時候也表示,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孤獨內向的人。
然而幾年過去,再次發現周深,是在《我們的歌》高分綜藝節目裡,他給所有人帶來了莫大的驚喜——經過幾年的沉寂與歷練,昔日卑微的他褪去青澀,站在萬眾矚目的舞臺上姿態翩遷,擁有一股自信的鬆弛感,綜藝駕馭能力甚至勝過了很多老前輩,成為了全場人氣最高的歌手。
周深蛻變前後
如今,破繭成蝶的周深,再也不會有人看得出,他曾經是一個內向自卑的少年。
說起內向,生活中很多人為自己是內向性格而發愁,知乎上也有很多困惑的聲音發起一致的提問:
這些問題的背後,透露出提問者對自身內向性格的不滿、排斥和無助。然而,導致一個人的生活過得不好,真的是因為內向嗎?內向的人註定自卑,一生都要遭受負面的影響嗎?
本篇文章,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和你針對性探究關於「內向性格」的課題,分別是:對內向性格的認知、對內向性格的接納、對內向性格的調整。旨在幫助生活裡因「內向」而陷入迷茫的人們,解決其內在的衝突和矛盾,最終獲得心靈上的自信與自由。
榮格,瑞士著名心理學大師,1913年,他首次提出內向和外向兩種(心理)類型,並對兩者進行了定義:
內外向,是氣質中指向性的一種。一般說來,人的言語、思維和情感,常指向於內者,為內向。相應的,常指向於外者,為外向。
另外,榮格還指出,人們並非是百分百純內向或純外向的,每個人本性中都兼有兩個方面,當一方面佔優勢時(即處於意識中),另一種則處於劣勢(即處於無意識中),所以就產生了內向傾向和外向傾向。
而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內向者的動力之源是自己,而外向者需要從社交中獲取能量。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們對於「內外向性格」需要建立起3個最基本、客觀的認知:
➊每個人都是混合體,有內向的一面,也有外向的一面,兩者只是一種傾向性,無非是哪個傾向出現的頻度更高而已。
➋內外向只是性格維度,不存在優劣之分。無論一個人是外向亦或內向,都存在優缺點。
➌內外向性格都可以獲得成功,關鍵在於你怎麼利用和開發你的特質。
簡言之,在面對性格這件事上,我們必須摒棄非黑即白的固定型思維,選擇用靈活、充滿彈性的態度去看待。例如,我們可能六分內向,四分外向,或者七分內向,三分外向。只要不是整個人陷入完全自閉的心理狀態,多大的混合比例,並不是太要緊,它也不該成為你的心理負擔。
美國心理學家Tasha Eurich在《洞察力》一書裡面說:自我認知是一種清晰地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這種意願和能力,包括了解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別人眼中的我們是怎樣的。
自信來源於自知。對一個自卑消極的內向者而言,只有你對自己有更清晰、準確的認知以後,才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優缺點,接納自己的真實性格,不再自我否定,從而建立起一個健康的自我評價系統,在生活中變得更加淡定從容和自信。
在這裡,我們可以借鑑Tasha Eurich提出的「洞察七柱(Seven Pillars of Insiqht)」心理學理論,開展有步驟的自我認知之途。具體包含了以下7個方面:
①對自我價值觀的覺察
明確指引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這套價值觀可以幫我們定義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同時為對自己行為的評估提供標準。
②對自我熱情的覺察
找到自己的熱愛,在興趣中篩選出志趣,這是一個持續探索的過程,需要你不斷尋覓,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接近它。(關於如何尋找到人生的熱愛,後面部分我會詳細闡述)
③對自我抱負的覺察
抱負與目標、成就略有不同。定目標不難,但僅有目標並不能通向真正的洞察。與其問自己「我想達成什麼?」更好的問題是,「我想從生活中獲得些什麼?」我們會在目標達成後感到失落,但抱負是持續的,它永遠無法被完全實現,我們可以每天醒來都再次感覺被它激勵。
④對自我與環境匹配度的覺察
了解自己最期望處在什麼樣的環境裡,知道自己什麼樣的環境中能使得自己最快樂、最有活力,能讓自己提高做事效率。
⑤對自我行為模式的覺察
具有一種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持續性和一致性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模式。比如,如果某天我突然在與家人交流時說話尖酸刻薄,那我可能當時狀態不好。但如果我總批判指責家人,那我就是長期具有這樣一種行為模式。
⑥對自我反應的覺察
人們在各種情境下思想,情感和行為上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我在壓力大的情況下容易脾氣暴躁,從而做出傷害家人的事情。這個時候,保持元情緒(從你的軀體抽離出來,以上帝的視角來觀察發生的一切)就是對各種情境下情緒狀態的覺察。
⑦對自我影響力的覺察
每個人的行為,都會有意無意地給他人造成影響。能換位思考,明白自己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力,也是自我覺察的標誌之一。
以上的方法,屬於內部自我覺察部分。Tasha Eurich認為,除了內部自我覺察以外,我們還需要外部自我覺察。因為我們需要明白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藉此增加對自我更客觀、全面的認識。
關於如何提高外部自我察覺的能力,Tasha Eurich給我們提供了三個方法:
●360度反饋:為了獲得一個更全面、準確的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我們需要了解我們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對我們的看法,例如伴侶,朋友,親人,同事,鄰居……總之,只要和你產生聯繫的人都可以大膽詢問他們對你的看法,以此來獲得反饋更全面的評價來源。
●「對」的反饋:實現廣撒網以後,我們需要甄別給我們評價的人是否出於真心、客觀,還是對我們存在不爽和偏見,故意以惡意批評的方式來攻擊我們。簡言之,我們只需要選出那些有參考價值的評價就行。
●「晚餐桌上的真相」:同時約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人:你的愛人、最好的朋友以及人生導師。讓他們對你暢所欲言,可以是你做過的某件事,你的某個特質,等等。通過最可靠的評價來源,你可以更系統化地了解外界對你的看法,同時你也能夠改善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華語首席心靈導師張德芬說:「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
周深,曾在一個節目接受採訪說,由於自己的聲音偏向女性,所以從小遭到同學的取笑和孤立,導致自己一直不自信,甚至一度以自己的聲音為恥辱。雖然,他在說這段話的時候,已經能夠笑著說出來,顯得往事已逝風輕雲淡。
周深
可是,透過這股灑脫勁,我們仍然可以瞥見,當初這個內向自卑的少年,曾經花費了多大的力氣,才從自卑的泥淖裡爬出來,欣然接納了自己,並以積極的心態選擇與自己和解。
我們最大的受苦,不是來源於事情本身,而是來源自己抗拒事實。所以,接納的第一步,就是要看到自己的抗拒,並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勞無功、無濟於事的。
豆瓣8.9分經典電影《心靈捕手》,主人公威爾是一名孤兒,因為小時候幾次被人收養遭殘忍虐待,讓他產生了對外界的強烈抗拒和不安全感。除了自己的3個好朋友以外,他在生活裡拒絕和任何人真心交流。
雖然沒上過什麼學,但是他對數學有著卓越的天分,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藍波為了不讓讓他浪費自己的天賦,前後請了多名心理學專家為他進行創傷療愈。可是,對外界抗拒的他卻用各種伎倆把他們都逼走,直到心理學教授尚恩的出現,才逐漸贏得他的信任,最終成功讓他放下抗拒,敞開心扉,獲得了心智的成長,也由此拯救了一個數學天才。
電影裡最讓我感動的一幕是,心理學教授尚恩連續七次、一遍又一遍堅定地和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威爾一開始笑著說,這我知道。可是,當尚恩不厭其煩地重複的時候,威爾的心理防線終於被擊垮了,他緊緊抱住了尚恩,開始失聲痛哭。
《心靈捕手》劇照
張德芬說:讓這個壓抑、隱藏多年的能量爆發出來,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態度,在全然的愛和接納中去經歷它。這樣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壯成長的契機。
當威爾接納了既成事實的過去,接納了自己的命運,他才擁有了後面改寫命運的能量和動力。
我長期關注一個視頻博主,她是一個資深的內向者,拍視頻從來不露面(用口罩把臉擋起來),但是她用心打造作品的誠意和作品本身輸出的價值,讓她收穫了大批忠實粉絲的關注。短短3個月時間,她從零開始成功打造了一個坐擁40萬粉絲的抖音帳號。她這樣調侃自己的內向:全村的人都知道我內向,他們都說我金口玉言。
內向是一種特點,而非缺點。正是有了這份坦然的接納,才讓她結合自身性格,選擇一種最合適她的生活方式,心無旁騖專注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出成績。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凱恩,她是一個典型的內向型者,並且長期研究「內向性格」的課題。後來,她在自己的經典代表作《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裡總結:
性情( (temperament)和個性( personality)之間的區別是心理學家們一直關注的問題。性情通常指與生俱來的,從生物學角度講是基於行為和情緒的,而這些是可以從嬰幼兒時期就能觀察出來的;
而個性的形成則是一個複雜的醞釀過程,是文化薰陶和個人經歷共同作用的結果。可以這樣來比喻:性情為地基,個性則是建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人是外向還是內向,由生物基因決定,屬於硬性條件,無法改變。但是,個性這部分,卻是我們可以自由發揮的地方。即,你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完全可以自己說了算。
《恰如其分的自尊》一書裡說:在很多關於自尊及個人健康的論文中,我們都可以發現這條建議——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可以提高對自己個人能力的看法,提升自己的社會認可度。
你可以想像其貌不揚的周深,如果不會唱歌,他的人生會是怎樣一番模樣嗎?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夠好,而是自己忽略了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我認為,改善自卑,提高自信度最好的途徑就是找到自己的優勢,打造自己的個人核心項目。當別人提起你的時候,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是你會做什麼,你身上所具備的價值,他就會忽略你身上其他的短板。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個人核心項目呢?蘇珊·凱恩給了我們3個受用的建議:
①回想一下你孩提時代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你夢想長大後做什麼?
可能小時候,你的回答是不著邊際的,對夢想也沒啥概念。但是,眾多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其背後隱藏的渴望是最真實的。所以,拋卻所有成年人的壓力,努力回憶起小時候的夢想,你會比現在更了解自己。
②注意那些吸引你的工作
以前從事銷售工作時,除了公司培訓的專業知識以外,我很少會自發性去拓學習和銷售相關的其他東西。可是,我卻會在下班後充滿熱情去自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而且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和快樂。所以,我把心理學列為後續發展的事業首要選項。
③重視讓你覺得嫉妒的東西
「嫉妒是一種邪惡的情緒,但是卻能說明真實的情況。你通常會嫉妒那些擁有你渴望的一切的人。」
蘇珊·凱恩在書裡說了一個她自己親身體驗的例子。當時,她還是一名華爾街的律師,有一次校友聚會,大家開始對比各自的職業規劃。當大家談論一位自己的同行、一個有能力在最高法庭辯護的同學時,很多同學對其表示出自己的既欽佩又嫉妒的情緒。可是,蘇珊·凱恩卻一點也不在乎被談論的那位同學的成就,反而覺得那些露出嫉妒之情的同學心胸太狹小。
後來她才想明白,並非是她的氣度比別人大,而是她壓根不在乎自己在法律界的成就,她沒有拿自身和那個厲害的同行同學進行比較。
當她問自己嫉妒哪些人時,內心冒出了答案——那些成為了作家或心理學家的同學。
就這樣,她放棄了華爾街高薪體面的律師工作,開始從事寫作和研究心理學。如今,她在這兩方面也成為了佼佼者。
搜狐總裁張朝陽,給外界的印象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外向者,他熱衷於參加各種做秀活動,如玩滑板、登雪山、挑戰珠峰。
然而,他私底下自我剖析說:「我是個比較沉默寡言的人,很內向。如果為了應酬不得不說話,往往告訴自己:這僅僅是在應酬。」
甚至談及到為何創業,他是這樣說的:「重視自我,自我內心的感受重於一切,這是我創業的根本原因。」
威廉·詹姆斯說:每個人都有很多社會自我,這是由於人們總是要面對很多不同的社會群體,而且會非常在意這些群體的意見。於是通常情況下,人們就會在不同的群體面前表現不同的自我。
布萊恩·利特爾,曾經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超級內向者。可是,如果單憑聽他講課,你絕對很難看出他身上有任何一點內向的特質。任教期間,他的課一直座無虛席,上課的時候喜歡像戲劇演員走來走去,還非常擅長講笑話搞氣氛,經常把臺下的聽眾逗得哈哈大笑,就連下課鈴聲響了學生們也不願離開。
可私底下的他,卻不那麼活躍了,他和同樣是內向者的妻子住在一間隱蔽的森林房子裡,平時喜歡一對一的交流,一旦碰上聚會上,通常找藉口出去呼吸新鮮的空氣,只要他外出太久或者被捲入有衝突的環境裡,他就會生病。
這樣的他,是如何做到在公開演講中表現得那麼好呢?原因在於他自己開創並運用了「自由特質」,「自由特質」理論認為:我們天生的因素與文化賦予了我們某些性格特徵,比如內向,但是我們可以在某些「個人核心項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
布萊恩·利特爾教授的個人核心項目是希望為學生們打開視野、致力於促進他們的成長,這正是他的熱愛事業所在。這也是他為什麼身為一個內向者卻能在課堂上有如此精彩表現的原因。
一旦你把自由特質運用自如,外界根本看不出來你所做的其實是超越自身性格特徵的事。
我們再來看個例子。《奇葩說》節目裡面的顏如晶,在舞臺上參加辯論賽時氣場強大,說話堅定有力,嚴肅中時常夾雜著調皮的段子,是一個非常有實力的辯手,受到眾多網友的喜愛。然而你絕對想不到,一旦離開辯論舞臺,私底下的她,是一個十足的內向者,她自己也承認,不擅長聊天,性格靦腆。
這就是一個人在現實生活裡找到了個人熱愛的核心項目時,然後把自由特質運用自如呈現給外界的效果!
顏如晶,臺前臺後的表現
當然了,即使你圍繞在一個熱愛的核心項目展現自我,你也不想偏離自己的性格太多或太久。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創造儘可能多的「恢復壁龕」(restorative niches)。
「恢復壁龕」是指那些當你想回歸真實的自我時要去的地方。它可能是空間上的,它也可能是時間上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利特爾教授,他在被邀請去外面公開演講的時候,經常在上午演講完,拒絕別人共同進餐的邀約,獨自跑到廁所裡待著休息,以恢復能量迎接下午的演講。這時,廁所就是他的恢復壁龕。
運用自由特質,是我們調整內向性格,更好地應對外界的需求而謀求個人核心項目發展的強有力的手段。看到這裡,或許你會有疑慮:這不是要我偽裝,做一個虛偽的人嗎?
其實不然。德國心理學家榮著說:「社會總把獎勵給予成就而不是人格——大多數的時候,後者只有在人去世後才受到表彰。既然情況如此,似乎就必須用一種特殊的方法來克服這個困難:我們被迫把自己局限在力所能及的事物上,並使某些才能突出出來,因為只有這樣,一個有能力的個人才能找到他的社會存在。」
另外,你在適當的時候帶上「外向者」的面具,是為了發揮你的個人核心項目,這個項目與愛相關,也是外界對你的專業性要求。作為一個有擔當的社會人,進行適當的外向「表演」,恰恰是你的責任所在,也是更真誠示人的一種升華表現。總之請記住:「每個人都會在某段時間裡扮演超乎自己性格的角色,以換得在其他時間做自己的權利」。
古人云:「凡生一利,必生一弊」。
然而,無論是利還是弊,關鍵是我們要正確客觀地進行認知、接納好與壞的並列存在,並且對壞的一面進行識別、採取適當的調整策略,規避可能給人生帶來的副作用。
另外,面對性格這個人生課題,我們需要學會運用「專註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問題本身」的思維模式,懂得揚長避短,活出自己的優勢,做一個既保持了獨立真實自我同時又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的優秀內向者。
最後,我們每個人都要明白一點:「自由意志可以帶我們走得更遠,卻無法無限超越我們的基因所劃定的框架」。
也就是說,你終將活在自己天賦的局限裡(內向或外向基因框架),但在這個局限裡,你可以活出最大限度的精彩,無限的可能。
這,就足夠了!
參考書籍:蘇珊·凱恩《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精讀君《終生成長詞典》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作者夏娃藍,一個心理學「死忠粉」,劈柴餵馬,寫字修行。成長無止境,願與你成為同路人。】如果喜歡,歡迎點讚|轉發|評論|收藏|關注,持續輸出優質成長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