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羞,活潑一點。」
「你看看別人多開朗。」
「你這麼內向長大一定會吃虧的。」
.
這些話你聽過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性格外向成了許多人口中的剛需,
「內向」慢慢變成一個貶義詞。
假如有人說:「你真內向。」
言語就自帶一股同情甚至責備的意味。
前段時間,
話題#性格內向才不是缺點呢#衝上了熱搜,
網友紛紛表示,
「從小就被說太安靜、太內向。」
「假裝外向,真的好累。」
「我只是享受一個人的時光而已。」
是啊,
社會教導我們,
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外向的人。
可是做個內向的人又有何不可呢?
內向是一個人的性格
不是一個人的缺陷
毛不易在一段採訪中說過,
「我一直覺得,
內向不是性格缺陷,
它就是性格的一種。」
他坦然,
自己也曾是個內向的人,
不愛與人溝通,
但漸漸地發現,
這種性格也不是劣勢,
更有利於自己的創作。
毛不易,他確實看起來悶悶的、
整個人的狀態就像是設置了0.5倍速,
但他寫的歌卻字字戳心,
說的話一句頂一萬句。
他確實不擅長社交,
不管是參加節目還是什麼聚會,
往往能一句話把天聊死。
但他又很喜歡和朋友待在一起,
即便是成名後,
依然和朋友一起住出租屋。
內向和外向沒有高下之分,
只是選擇不同而已。
心理學家傑羅姆·卡根,
曾為了探究嬰兒是否天生具備獨特的秉性,
招募了462名嬰兒做追蹤實驗。
他讓嬰兒單獨坐在椅子上,
讓他們聽新聲音、聞新味道、
看從沒見過的新奇玩具……
其中大部分嬰兒表現平靜,
有些還對新玩具產生興趣。
但有一部分嬰兒,
對一切陌生的東西都感到不安。
最終卡根得出結論:
「嬰兒的性情天生就具備基礎特質,
比如有些孩子,
天生就不能隨心所欲的放鬆自己,
不能隨意的開懷大笑。
還有些嬰兒脾氣更壞,
更敏感,更難應付,
當然也有些嬰兒性格溫和。」
也就是說,
每個人出生時就帶著自己獨特的秉性,
這些秉性會影響他們未來的性格。
外向或是內向,
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就像人天生就有男女之分一樣,
沒有好壞之分,
也不需要刻意改變。
心理學家珍斯·亞森多普夫說過:
「我們眼裡別人對我們的看法,
其實是我們對自己看法的反射。
這些看法全來自於我們自己的腦袋。」
只有當你賦予了自己價值,
別人才會賦予你價值。
你只有愛自己,
才能讓別人尊重你。
希望你坦誠接納自己是內向的,
擁抱自己的性格,並且保持快樂。
內向,其實也是一種能力
「那些喜歡獨處,
或是樂於自己一個人鑽研的孩子,
常常被視為局外人,
甚至是問題兒童。
而且大部分老師都相信,
最理想的孩子應該是外向的,
甚至是外向的學生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這是美國著名作家蘇珊·凱恩,
在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中所說的話。
然而事實證明,
內向者在創作,藝術,科研等領域,
有著外向者無法比擬的天賦。
在美國西雅圖,
有一個著名的「內向男孩」的故事:
一位7歲的金髮小男孩,
平時最喜歡看的不是漫畫、小說,
而是《世界圖書百科全書》。
不僅看,而且逐字逐句看,
一看就是數小時,
有時候一度連吃飯都不感興趣,
他甚至被母親誤認為心理有疾病,
可是心理醫生給了母親一個建議:
「請你最好別打擾他!」
這個7歲男孩,
就是日後微軟的創始人:
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科學史上也有一位著名的「內向代表」。
他很晚才學會開口,
7歲都不太願意說話。
可是他卻發表了震驚全世界的相對論。
當別人問他為什麼有如此成就時,
他謙虛地回答道:
「並不是我很聰明,
我只是和問題相處得比較久一點而已。」
他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外向的人可以從和他人的相處中得到能量,
而內向的人可以從獨立的思考中得到能量。
這就註定了:
內向的人有自己的性格優勢,
會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
善於傾聽,善於思考,創造力也會更強。
愛因斯坦曾說過:
「寧靜生活的單調無聊,
恰恰是激發我想像力的最佳功臣。」
對於內向的人來說,
他們熱愛這個世界,
並且內心的想法也十分豐富。
世界的美,他們都知道,
只不過他們沒有大聲說出來而已。
你可以成為你自己
聽過一句話:
「內向者不要試圖改變自己,
如果你欲改變,
會失去屬於自己的靈魂。」
有的人,
需要在人群中尋找自己的價值,
而有的人,
需要通過獨處獲取生活的力量,
找到真正的自我。
作為內向的人,
最不能做的便是成為自己。
明明喜歡獨處,
卻假裝興高採烈地合群;
明明心裡有疑惑,
卻不想引起注意索性咽肚子裡。
明明沒空和別人交談,
卻為了友好人設不得不勉強扯笑。
每個人對我們的期待都不一樣,
而真實的自我卻只有一個。
有多少次,
你因為覺得自己的「內向」,
而不敢邁出第一步,
有多少次,
你懊悔因為自己的內向錯過了許多。
可我想說的是,
現實世界並沒有在內向者面前豎起一道牆,
外向者前方也不一定就是坦蕩大道。
那道牆,
往往是內向者在內心豎起來的。
敲碎它,你便能看到陽光。
網上一直流行一句話:
「沒有人有義務透過你邋遢的外表,
了解你有趣的靈魂。」
內向的性格,
也是同樣的道理。
或許大家更喜歡外向的人,
也正是因為外向的人更容易達成共識。
可是,
我希望大家明白,
內向不代表懶得說話、害怕說話。
內向的人也應該懂得如何社交,
懂得如何更好地表達。
而後天選擇修煉外向或是內向,
不過是自己清楚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是八面玲瓏的自如,
或是獨自美麗的自信。
一個人,
只有看到自己的獨特之處,
才能找準自我定位。
假如你是內向的人,
請放下自己的自卑和偽裝,
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假如你身邊有內向的朋友,
請放下對他們的成見和挑剔,
發現他們的閃光點。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寫道:
「生活的秘訣,
就是把自己放在正確的光線下。
有些人需要百老匯的聚光燈,
而有些人只需要一張被照亮的桌子。」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
坐在桌子前邊沉默的、
不怎麼參與娛樂活動的人時,
我希望你能這樣想,
「不知道以後他們會有怎樣很棒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