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不久的茂茂,幸運地進入一家大公司實習,幾星期之後,我碰到她,感覺她神色之間有點苦惱,問及原因,她有些焦慮地告訴我:新公司環境,同事都很好,就是自己的性格原因,比較內向,很難和新同事融合在一起。
大家空閒時間聊天時,嘻嘻哈哈好不歡樂,唯獨自己插不上話,像人群中的異類。領導還建議自己說,多和同事交流,處理好人際關係。
但是很難做到,自己就很難像別人一樣談笑風生,和別人一樣在人群中如魚得水。說起來,這個問題也是困擾她很多年了。
小學時,每學期班主任的評語都是:學習成績優秀,但不夠活潑,不愛講話,希望改進。
初中高中的同學紀念本,有好多同學都寫著:安靜,老實、內向,希望你能多笑笑……
連現在的招聘公告都要求:性格開朗,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
似乎是,所有的人都喜歡、都需要外向的人。內向就容易被邊緣化,會被認為性格孤僻,不好交流,不合群。
但內向的人就真的一無是處嗎,我認為並不是。
01 內向並不是缺點,而是一種優勢
作家蘇珊凱恩,從小就是個安靜內向的人,別的小朋友玩得熱火朝天,只有她捧著一本書讀的津津有味,沉迷在書的世界裡。
小朋友邀請她一起玩,老師也告訴她不要太安靜,於是她嘗試著和別人打成一片,但很快就發現那不是真實的自己,她還是適合一個人獨處。
長大後,她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和探尋,寫了《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這本書,書中有大量的人物採訪和心理實驗,這些事例和數據說明,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是內向的,但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也不是心理問題,而是區別於外向的另一種性格特質。
因為外向的人被公認為性格好,受人歡迎,它的反面內向的人就被認為與社會格格不入,需要改變。
但其實不是這樣,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
外向就外向的長處,內向也有內向的閃光。
就拿茂茂來說,雖不善與人交際,但是做起事來,沉穩幹練,心細如髮,做事效率高又不容易出錯。
她的內心細膩、情感豐富,總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別人不易察覺的小美好小確幸。
她溫柔恬靜,善於傾聽,朋友們都喜歡找她來說話聊天,覺得她身上有種神秘的力量讓自己的心很快安靜下來,出人意料地人緣極好。
很多需要耐心、細心,或者是需要創作的工作,往往也是內向的人更擅長。
所以說,這兩種性格只有區別,無分對錯。不要因為自己內向就去自卑。內向,其實也是一種優勢,且自帶光芒。
02內向的人,往往能在自己的領域大放異彩,走向開掛的人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內向性格是一個極具開發潛力的性格。如果能夠找準自己的領域,比外向的人更有可能成功。
內向性格的專注力,持久力也往往比外向性格更好。
非常喜歡一位歌手,毛不易。他可能屬於娛樂圈的一股清流,聲音好聽,卻言語不多。唱歌總是呆站著不動,上臺也總是穿著那幾套衣服。
雖不善言談,但是他總是用作品來說話。安靜的外表下隱藏了一個有質量的靈魂。
我想只有他這種內心平靜,洞悉人生的人,才能寫出「一杯敬明天 一杯敬過往」的唯美。
也只有他這種不把所有事情掛在嘴巴上,說做就做持之以恆的人,才能成功減肥,瘦身50斤。
他耿直,不會掩飾,也脆弱,容易哭泣,但他內心豁達,不會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
曾經的他,是個要喝酒才有勇氣上臺的人。上綜藝節目也是懶懶散散,又呆又萌,真實而不做作。我記得他說過的一句話:你要允許一些人有安靜的青春。
是呀,在他的青春裡,更多的是獨自對生活的感悟和默默寫出的歌,《消愁》《像我這樣的人》《平凡的一天》總是在傳唱,《香蜜沉沉燼如霜》裡的《不染》更是驚豔了時光。
他的歌,源於生活,源於經歷,也源於內心的細膩敏感和溫柔。
03內向的人通常更容易認清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赫本曾經說過:「我喜歡獨處,喜歡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賞樹木、花朵、天空……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從周六晚上獨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會很開心。」
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想一個人自己待著,發發呆或者是冥想,或者是什麼都不去想,放空自己,也許只是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心卻變得純粹寧靜,煩惱也頓時煙消雲散,之前困擾自己的事也不覺得那麼重要了。
你以為內向的人孤獨寂寞,其實他們是在享受孤獨。他們根本不需要外來力量的加持,只要做自己就足夠開心了。
內向的人知道自己要什麼,如果有一件事是他們必須要做的,就是不用理會外界的喧囂,順其自然,盡情享受獨處時光,擁有你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成為別人希望你成為的人。只有接受自己,才能成為自己。
希望每個內向的人,都能接納自己,活出自我。要相信,你的安靜,你的沉默,就是你的力量,你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