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我沒關係,那我就努力變成你喜歡的樣子,這樣可以嗎?」
熬夜補劇刷完《想見你》,被一個叫「陳韻如」的女孩深深刺痛了。心疼她,又似乎在她身上,看見了另一個自己。
她自律、懂事,每天早起照顧醉酒的母親、負責弟弟飲食起居,卻因為內向、敏感、自卑,被媽媽弟弟嫌棄,同學排擠。
連對暗戀的男孩告白,也被對方一口拒絕。
陰差陽錯,她被20年後穿越而來的黃雨萱佔據了身體。
和陳韻如不同,黃雨萱外向開朗、敢愛敢恨,擁有黃雨萱靈魂的陳韻如朋友眾多,連之前拒絕她的男孩,也忍不住愛上了她。
當陳韻如歸來,仍努力偽裝成黃雨萱的樣子,刻意的開朗,刻意的大笑,努力學著她的樣子,小心翼翼去牽喜歡的男孩。
最終卻發現,拙劣的扮演沒有效果,弟弟、同學、喜歡的人,都問她為什麼又變回以前的樣子,怎樣才能讓黃雨萱回來。
她想做回自己,卻發現連「自己」也丟失了。
內向,是可以改掉的嗎?
人人都愛黃雨萱,我們卻都是陳韻如。
心疼她也好,罵她假扮黃雨萱也罷,都是因為在她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內向」,就是畏畏縮縮,自卑,不會說話嗎?內向的「陳韻如」們,真的毫無魅力嗎?
其實,我們都對它誤解太深了。
內向和外向本無優劣,內向者甚至有許多外向的人不具備的魅力:擅長深入思考、仔細觀察,敏感細膩,共情能力強……
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認為,內向與外向最大的不同之處,只是在於 「充電方式」 不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很多時候,內向並不是你人緣不好、工作不順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連你自己都不喜歡自己,過得擰巴,口是心非。
我的髮小,是一個安靜內向的女孩,從小,父母、老師就給她灌輸「內向沒出息,融不進社會,容易吃虧」的觀念。
和她一起長大,我親眼見證了她的努力,努力變外向,變開朗。辛苦地適應著不喜歡的工作,配合男友不斷外出玩鬧的日程……
終於有一天,她告訴我,她整個人都要崩潰了。套在「外向」殼子裡的自己,從來沒有適應過這個角色,日久天長,感覺自己分裂成為了兩個人。
所幸她在諮詢師的幫助下,學習接納原本的自己,她換了更喜歡的工作,告別了勉力維持的戀情。她終於不用再偽裝自己,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性格嗎?
作為內向的人,最不該做的便是演繹「被期待」的自己。比如明明喜歡獨處,卻興高採烈地假裝合群。
就像很多喜劇演員,都有抑鬱傾向一樣,被壓抑下去的那個真實自己,總會以其他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懲罰我們的忽視。
如果說,內向的人有一件事必須要做,那就是做自己,找到獨屬於自己的魅力和優勢。
就像陳韻如,連說話都不敢直視對方眼睛,不懂笑,不懂交朋友,即使這樣,也有人只喜歡她最初的樣子。
《摩登家庭》裡,小胖子Manny說過一句相當打動人心的話:
「你連自己都不喜歡,很難喜歡上別人,你有那麼多優點,魅力四射,聰明伶俐,真希望你能看到我眼中的你。」
一個內向型人,也可以吸引外向型人追隨你的世界、感受你的魅力 —— 這才是內向性格賦予你的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