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寫了一個話題是關於內向性格人群的,出人意料的是那條帖子有了很多反饋。
我才意識到這社會不是一個人的內向,或許是一群人的內向。
很多朋友過來私信我,跟我訴說他們的煩惱。
「我不敢上臺演講」
「我害怕一個人吃飯」
「如何改變內向性格」
「......」
大家似乎都在因為內向性格變得痛苦不堪,並且都著急改變,似乎內向性格成了萬惡之源。
甚至還有人痛恨自己的內向性格。
但內向性格真的不好嗎?內向患者就非得改變嗎?內向就代表失敗嗎?
01
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世界似乎已經變成了外向者的世界,大家也總是把外向和成功聯繫在一起,而內向的人似乎一直是被否定的。
我記得小時候去一個親戚家玩,下午三四點鐘的太陽非常柔和,我就坐在一個矮樹墩上曬太陽發呆,無意中聽到親戚在跟母親說我呆滯,眼睛不會動,也不愛說話。
我多麼希望母親誇我一下,沒想到母親也說了同樣的話,我聽到後,非常驚恐,因為在我的潛意識裡被說內向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
於是我就拼命地轉動著我的眼睛,左看右看,想要她們誇我機靈。
現在想想,那個時候的我過早地已經懂得如何討大人的歡心,其實挺可悲的。
我小時候本來就是一個偏向於安靜的孩子,我喜歡看書,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在我成長的環境中,這樣做卻飽受批評,這也導致我在家中越來越沉默。
不過,與家裡不同,我在學校非常活躍,因為老師都很喜歡我,同學們也很喜歡我,我甚至於在學校有點趾高氣昂。
但是有點難過的是,一回家就會受批評,母親總嫌我笨。
這大概也是我小時候,非常喜歡去學校的原因吧,因為待在家裡總是會被責罵,畢竟我也只是一個不喜歡被批評的普通小女孩。
就這樣,我逐漸成為了一個內心十分敏感,並且喜歡掉眼淚的女孩。
也就是所謂不被這個社會喜歡的內向者。
02
我曾經也很討厭自己的性格,我覺得自己是個內向者,並為此感到可恥。
我曾試著努力去改變自己,我不停地參加各種活動,認識各種各樣的人,但是沒過多久,我就放棄了,因為對我來說社交是在是太累了。
我還是喜歡專注於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忙碌的社交。
而我的身邊依然充實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你要靈活一點」
「你要會表達一點」
「你要熱情一點」
「你要......」
聽著這些聲音,我也十分地焦慮。
難道保持原樣不行嗎?難道平靜地生活不行嗎?難道只待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不行嗎?
我不明白為什麼內向的人總是被要求這樣那樣。
如果這個社會都變成外向者那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在我與內向和外向的掙扎中,我看到了一本書《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這本書的作者蘇珊.凱恩也是一個被認為很內向的人。
她用行動告訴大家:內向也是一種力量。
03
在心理學中,內向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
內向者和外向者沒有高下之分,只是選擇不同而已。
內向者可以變得外向,反過來,外向者也可以變得內向。
她說:「內向者有很多競爭優勢,要做的不是著急改變,而是去認識內向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如何發揮內向者的競爭優勢。」
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是百分之百的內向患者,當然,外向者也一樣。
我記得以前有一個關於喜劇演員的採訪,當被問到生活中會做些什麼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沉默,聽起來似乎是一種很不可思議的回答。
這位喜劇演員說:「在臺上的表演用盡了他的外向力量,他需要用沉默來重新積蓄力量。」
所以我們的性格也很受環境的影響。
與好朋友在一起時,你不必擔心會被說不懂人情世故,也不必擔心被討厭,只能把一些想說的話爛在肚子裡。
而與不太熟的人在一起時,一般大家都會小心翼翼,甚至在一些地位高的人面前會如履薄冰,生怕自己說錯話。
這樣看來,有些時候內向也只是自我保護的一種防禦機制而已。
04
蘇珊說內向者有很多優點。
如:
內向者更願意思考,並且善於自省。
偏好時間長,較為穩定的關係,因此更可能擁有寶貴的,更親密的朋友。
擅長寫作,專注,持之以恆,善於傾聽等。
村上春樹就曾坦言自己是一個內向者。我看過很多村上寫的書,他喜歡跑步,很有毅力,可以說我愛上跑步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受到了他的影響。
而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成功人士中的內向性格佔比高達70%,例如比爾蓋茨,愛因斯坦,巴菲特等。
所以你看有這麼多優秀的人可以借鑑,所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內向優勢吧。
盡情地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用過分關注外界的評價,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就好。
內向並不是代表無用,一個人是否有用,並不是靠性格來區分的而是自己的能力。
積蓄了足夠多的能量,自然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
當然,有時候覺得太無聊的話,可以主動去找人聊聊。
不要一直等著別人來找你,你也可以主動去找別人。
好啦,就享到這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