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和人眼視覺緊密相關,屏幕的創新從未停止過。
如果你要問我,世界上最早的屏幕是什麼,答案是「鏡子」,但這和今天的屏幕有一點點區別,今天的屏幕是人機互動的基礎和媒介,而鏡子只是單純的鏡像,共同點是都可以幫助人拓展視角。
1893年,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可以看做是現代屏幕的起源。一直到今天,屏幕材質從最初的幕布到後期的CRT、LCD、OLED,尺寸從5英寸到150英寸甚至更大,形態從普通屏、曲面屏,每一個改變和進化都在影響著相消費者的生活。現在,柔性屏幕也開始在消費電子市場冒尖,問題是這樣的屏幕品類能改變和影響些什麼?
人機互動方式
電視時代,人們利用電視機上的按鍵控制內容,而隨著無線電技術的發展,按鍵被移植到了遙控之上。
「這是個電視的奇蹟,它不會傷害到人類,如果看到惱人的廣告,你可以用這把槍把它槍斃掉」,有人這樣評價電視遙控器在人機互動方面的意義。
但是觸控屏誕生之後,人機互動再也不限於按鍵,有屏幕的地方,就有觸控。
從按鍵到觸控的轉變用了半個世紀,而觸控的形式的變遷卻是在短短幾年,先是點擊,再有滑動,再到更多的手勢出現,而隨著可彎曲柔性屏的誕生,觸控手勢這種人機互動方案也將會有更新形式。
早期柔性屏以曲面屏為主,它對人們的影響並不太多,主要集中在視覺效果的改變上,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外觀的改變卻並沒有帶動應用的發展。
對於柔性屏會有什麼樣的交互方式,友達提出了一個相對出彩的方案——彎曲和按壓。
不久之前,友達光電推出了一款5英寸720p解析度的可彎曲AMOLED屏(5」BendableAMOLED),由於配備柔性的材質和「彎曲傳感器」,原型機展示了通過彎曲和按壓屏幕不同區域的方式控制谷歌地球應用的功能,而在條件和技術允許的情況下,扭曲、摺疊、搖晃、拉伸乃至擠壓對柔性屏來說都不是問題,基於這些特性打造人機互動方案都是有可能的。
配套應用的開發
觸控時代,《水果忍者》風靡AppStore,可以看作是一個基於屏幕形態在人機互動創新方面的典型案例。基於「切」屏幕這樣一個簡單動作,《水果忍者》把觸控螢幕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
《水果忍者》開發商Halfbrick市場營銷總監菲兒·拉森說,「我們做這款遊戲的適合就知道《水果忍者》肯定會成功」,「但是沒想到會這樣大獲成功」。
柔性屏幕上,友達拋出了「通過按壓和彎曲控制谷歌地球應用」這樣一塊磚,而能夠引出的玉也有很多。
有人說,未來在柔性屏上還可以出現「蹂躪妹子」、「虐狗遊戲」這種減壓性質的應用產品,也有人說,「微信的搖一搖,以後就可以變成扭一扭」。
配套應用的開發上,適配這個詞最容易被提及,由於移動手持設備的多樣化,做不到PC端那種點擊交互,但這個問題沒有嚇倒互動設計師,於是就有人提出了「響應式設計」,甚至有開發商專門針對特定的屏幕去適配開始定製版應用,大量的AppleWatch手錶應用就是一個鮮明的案例。
屏幕形態的變遷,一直在帶動相關行業的集體轉變。電影出現之後,電影拍攝演變成學科,後期成了一門藝術,電影節也來了,而電視出現之後,新聞、綜藝、體育這樣的電視節目遍地開花。
在柔性屏幕時代,除了軟體行業的變化,硬體和周邊行業同樣也會發生改變。
比如材料工業上,LGGFlex曲面屏手機已經試水了柔性PCB和柔性電池,柔性電池需求可能會進一步擴大,而三星的Youm柔性屏幕將AMOLED塑料基板顯示單元放在兩層薄膜之間,逐步的放棄玻璃面板,塑料基板的市場需求也會同步增加,配套的生產線、材料供應、勞動力也都會有所提升。
用戶的使用習慣
新產品不僅會給用戶新功能體驗,也承擔著「教育」用戶的責任,也就是讓用戶習慣改變。
以雙擊點亮喚醒屏幕解鎖為例,這個功能現在被很多廠商應用到了產品之上,我第一次接觸這個功能應該是LGG2,剛開始拿到這個功能的時候不太適應,但是慢慢習慣這個功能之後,就覺得用電源鍵喚醒屏幕,再去滑動屏幕解鎖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情,以至於拿到別的手機時,都會不自覺的試試支不支持雙擊喚醒。
同樣的例子還包括諾基亞的超靈敏觸摸,這個功能如今也被很多廠商所接受,並且和用戶達成一種共識,人體肌膚沒有直接的接觸也是可以操作屏幕的。
放棄手機殼。由於採用了特殊的屏幕材質,放棄玻璃基板,柔性屏的柔韌性更加突出,可以在日常的使用過程中提供出色的抗衝擊性。當然,抗衝擊性的重點在於緩衝,而不是100%絕對抗衝擊,換句話說,柔性屏也是會碎的,比如表面的屏幕玻璃,但是整個屏幕碎裂的可能性會比普通屏低。
側屏應用。作為柔性屏的一種,三星edge系列產品的曲面屏在應用方面的嘗試可以作為典型,儘管到現在我還沒有習慣這樣的功能,但它在一些特定功能上的嘗試又確實會被用到,比如定製的側屏應用,在推送消息時這些應用直接使用側屏,而不需要解鎖主屏幕查看,同樣的功能還包括側屏時間顯示。
實際上,基於體積薄、重量輕、正反都可以成為屏幕等等眾多的特點打造的功能,都可以在具體的使用場景中,潛移默化的改變用戶的習慣。
柔性屏面臨的尷尬
柔性屏雖然已經小範圍的在一些產品上得到應用,但相對整個消費電子產品市場,仍然很小眾,而要打破這個局面,也需要解決一些現實性的問題。
價格。新功能的研發成本在產品售價上體現,是一件很符合邏輯常識但卻又是一件難讓人埋單的事情,不管是三星的雙曲面屏,還是LG上下弧度的曲面屏,這些產品基本上要比上一代旗艦貴,所以在市場上多表現的叫好不叫座,而在普通的消費者眼裡,蘋果用A9處理器,做指紋識別、優化攝像頭,然後還要引入ForceTouch,但是價格仍然和上一代旗艦上市價格持平,這種比較會直接衝淡曲面屏、柔性屏的吸引力。
壽命。雖然在技術角度柔性有很多的難度,但在產品形態方面卻沒有本質的改變,比如沒有辦法直接摺疊,所以在人們看來,它仍然是一塊略微不同一點的屏幕,問題是這樣一塊屏幕的壽命到底如何,出現問題的機率有多大,如果出現問題,售後的成本是否會很高,簡而言之,壽命也是柔性屏值得關注的點。
內部結構。現在的柔性屏,比如友達的那一塊,是可以實際操作的,但局限性在於它的操作範圍有限,根本原因來自於內部結構,比如處理器、內存和整體的框架,這些產品的柔性與否直接決定了柔性屏的應用範圍和深度,能彎曲又能顯示不稀奇,問題是能把這樣的產品商用,在正式的產品中使用卻是一件不那麼容易的事情。(來源:騰訊數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