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前,巴黎普蔻咖啡館,一位小個子的年輕軍官經常來喝咖啡,有時沒錢結帳,就拿軍帽抵押。後來,這名軍官成了名震歐洲的拿破崙,行軍打仗時,永遠隨身帶著一臺手搖磨豆機。
喝多少磨多少,隨時可以喝上手磨咖啡。
1
真正喝咖啡的人對味道和咖啡館的氣質很挑剔。
B站用戶「半佛仙人」說目前市場上的咖啡就是「刷鍋水」,味道很難喝。
星巴克咖啡館沒有小杯,小杯叫做中杯,中杯叫做大杯,把大杯叫做超大杯。羅永浩在微電影《幸福59釐米之小馬》裡被服務員整蒙了,「我不管這是什麼杯,我就要三杯裡面的中杯。」
咖啡和咖啡館變得越來越魔幻。
1987年,霍華德·舒爾茨買下星巴克,山寨成義大利咖啡館:主打義大利濃縮咖啡;沒有座位,客人站著喝完就走;沒有外賣的;沒有紙杯子。
霍華德篤信:只要你喝過了義大利的咖啡,你永遠不會想喝別的咖啡了。
這可能是一家真正的咖啡館,但美國人民不答應,於是星巴克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前幾年, 有本經管類圖書出版,名字叫《星巴克:一切與咖啡無關》,書裡講到了很多星巴克的經營和管理之道,說星巴克只關心兩件事:咖啡和人。
書裡有一句話:永遠不要懷疑一小部分盡心盡職的人能改變這個世界。我沒有懷疑,只是翻遍全書,沒有找到星巴克關心的咖啡在哪裡。書名真的很貼切。
咖啡館不是只有星巴克。前兩年,北京五道口的橋咖啡倒閉了。我很是傷心。我是橋咖啡的長期會員,無論任何時候去五道口,總要去橋咖啡坐一坐。其實,我喝咖啡會上頭,他們家的早餐好吃。
還有,沒有任何理由的,坐在那裡很愜意。在其他咖啡館從來無法感受得到。除了咖啡,咖啡館有它獨立存在的意義,就像它是一個有靈魂的處所。
後來,在另一個地方遇到了橋咖啡的前員工,一位老大姐,就像老朋友一樣聊起了橋咖啡,竟然有流淚的衝動。
2
其實,星巴克最開始不是賣咖啡的,是買賣咖啡豆的。
1971年,英語教師傑裡·鮑德溫·溫丞、歷史教師吉夫席格和作家戈登·波克「三人教研組」合作開了第一家星巴克,專門銷售高品質的咖啡豆,從原產地直接進貨。
現在的星巴克聲稱是全球採購咖啡豆,保證你在每一家店喝到的咖啡味道都一樣。瑞幸咖啡號稱是從衣索比亞等全球四大著名產地購買咖啡豆,而且是上等的阿拉比卡咖啡豆。
過去幾年,全球的咖啡豆產量大約在1.6-1.7億袋之間,高品質的咖啡豆有限。以最出名的藍山咖啡為例,咖啡樹生長在牙買加藍山最陡峭的山坡上,每年的產量僅有4萬袋左右(每袋60公斤),其中80%銷往日本。
在20世紀60年代,藍山遭遇颶風襲擊,日本仗義救了一把,牙買加投桃報李。所以,如果不是人品爆發,是不可能在咖啡館裡喝到真正的藍山咖啡的。
北美人民也愛喝茶,1773年12月,波士頓發生茶葉事件,北美移民為了徹底斷絕英國增加茶葉關稅的念頭,乾脆改喝咖啡。咖啡成為愛國飲料。
更現實的考慮是咖啡因的成本,美國靠近加勒比海與拉丁美洲的咖啡園,咖啡進口關稅低至幾分錢,甚至零。同樣是喝咖啡因,幹嘛不喝咖啡,又便宜又實惠。
20世紀50年代的廣告反覆地告訴美國人:喝上好喝的咖啡,是美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3
咖啡養活了很多人。星巴克說,在蘇門答臘的咖啡豆產地,當地工人每天可以手工採摘70-80公斤咖啡豆,養活一家三口人。
衣索比亞人聲稱:「咖啡是我們送給全世界的一件禮物。」據說,最早的咖啡樹是衣索比亞的一個牧羊人發現的,大家吃完咖啡豆後精神亢奮,於是咖啡豆被當作提神藥流傳。
今天,埃國的咖啡園有40多萬公頃,出產全球最優質的咖啡。咖啡豆佔到總出口總收入的60%以上。
4
星巴克是小資情調聖地,這與17世紀晚期的法國咖啡館文化遙相呼應。法國布爾喬亞興起,畫家莫奈、作家海明威、思想家薩特、波伏娃混跡於咖啡館,一批文化名人成就了歐洲的咖啡館。
畫家凡·高曾寄居在一家咖啡館的閣樓,他說:「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在這家咖啡館舉辦一次我的個人畫展。」
在更早些時候,法國人們還認為,咖啡會導致中風、陽痿等疾病,醫生斷言,咖啡對大部分居民都是有害的。
最終是經濟算計戰勝了恐懼。越來越多的小市民和窮人來咖啡館,節省家裡的油錢和取暖費,還能免費看報紙。
17世紀的咖啡館在英國遇上了情色炮彈。
英國酒館不限男女,歡迎女士加入。咖啡館剛進入英國時禁止女性入內,是男人專屬的侃大山、吹牛X的地方。
酒館生意大跌,倫敦的婦女也很哀怨,於是聯合發表了《婦女反對咖啡請願書》,內容少兒不宜,且摘抄一二:
「這是一紙謙卑的請願書,表達成千上萬體態豐盈、渴望被愛的婦女心聲……郎君竟然失去英國武士威儀,淪為法國式的軟弱,就像小雲雀頻頻振翅,沙沙作響,卻無力持久,才衝撞幾回,就疲軟趴在我們面前......
繼續啜飲邪惡的咖啡,足以毒害少男,穿緊身褲時胯部隆起的幅度不夠威武,失去魅力……」
豐盈少婦的魅力仍舊抵擋不了咖啡因的誘惑,17世紀中葉後,60萬人的倫敦有近3000家咖啡館。
1675年,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擔心咖啡館內的敏感政治議題,下令關閉所有倫敦咖啡館,動用了軍隊,結果仍舊失敗。
5
美國咖啡容易獲得、令人滿足,而且免費續杯不加價,這很好地契合了拓荒時期的美國精神。
19世紀後期,美國西部牛仔開始迷戀咖啡。野地生個火,把咖啡粉倒入開水鍋裡,待煮滾、渣滓沉下後,大碗喝下。
味道不重要,有咖啡因就好,這是「牛仔咖啡」的精髓。
1932年經濟大蕭條時期,厄文·博林創作了一首歌曲:
看看那邊的天空,
既然彩虹還在,
就讓我們再喝一杯咖啡,
讓我們再來上一塊派。
義大利尊重美食,這很好。據說,義大利軍隊返回營地的半路上,肚子餓了,全軍煮義大利麵吃,然後被敵人全部俘虜……義大利咖啡太認真了,太認真了就沒辦法賺錢。
2019年,星巴克在全球的分店超過3萬家。瑞幸在2年內在中國開出了4500家分店。讓所有不喝咖啡的人喝上咖啡,成了咖啡館們共同的目標。
喝咖啡上癮,開咖啡館也會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