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甄嬛傳》無數遍,每一集的精彩故事,不同角色的對話,頻頻穿插的詩詞歌賦,更是如數家珍。
《甄嬛傳》名副其實的才女是甄嬛,但是第一位吟誦詩詞之人不是她。
聽聞甄嬛即將參加選秀,溫太醫急忙趕到香火繚繞的寺院,等待等甄嬛祈禱一結束,就迎面攔截對方,真情告白。
玉壺是溫家的祖傳之寶,也是溫太醫傳情達意的道具。溫家未來媳婦是玉壺的主人。溫太醫的表白極具殺傷力,手捧玉壺發誓:永遠事事以你為重,並且加上詩句「一片冰心在玉壺」。
「一片冰心在玉壺」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明文學家王士貞總結: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
清詩文學家潘德輿稱讚:七絕第一,其王龍標乎?右丞以淡而至濃,龍標以濃而至淡,皆聖手也。
少伯是王昌齡。太白是李白。王龍標也是王昌齡。右丞是王維。
論七絕創作水準,世稱王昌齡「七絕聖手」,和詩仙李白、詩佛王維各有千秋。
王昌齡是山西太原人。他的人生閱歷非常豐富。
二十三歲前後,在嵩山學道,做過道人。二十七歲左右,親往邊塞,寫出許多著名的邊塞詩。
二十九歲,隱居於京兆府藍田縣石門谷,期間寫出了《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冉冉幾盈虛,澄澄變今古。」像極了孟浩然和王維的隱居佳作。
30歲進士及第之後,王昌齡仕途不順。
官職無法相稱才華。王昌齡越發孤傲不羈,往往遭到同僚的非議和排擠。被貶的苦楚滋味,他不止一次品嘗。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就是王昌齡被貶江寧丞時期的作品。
這組詩約作於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王昌齡為江寧(今南京市)丞時。開元二十七年王昌齡遠謫嶺南;次年北歸,自歲末起任江寧丞,仍屬謫宦。
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在鎮江的芙蓉樓分手,作下這組詩。
第二首寫前一天夜晚,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第一首寫第二天早晨,在江邊與辛漸的離別。
《甄嬛傳》中溫太醫引用了第一首的詩句。
「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是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寫《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是秋冬之際,王昌齡正遭遇毀謗和非議,又碰上離別好友,辛漸要返回王昌齡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洛陽,憶往事,思今朝,王昌齡的悽切之情可想而知。
冰心玉壺是王昌齡對自己高潔品質,沒有同流合汙的表達。
他沒必要自證。理解他的朋友,自然會更加相信他。他只希望這樣的朋友不要誤解自己,相信自己。
對於懷疑他的人,他不阿諛奉承,更不請求對方明白。因為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宮鬥劇《甄嬛傳》中,溫太醫正是用王昌齡純粹而強烈的玉壺冰心,表達他對甄嬛的愛。
事實證明,溫太醫言出必行。
甄嬛擔心捲入宮鬥漩渦,朝不保夕,溫太醫為她開了纏綿病榻,無法侍寢的方子;甄嬛渴望改變碎玉軒的不被待見,溫太醫又為她開出,循序漸進,可以侍寢的方子;
沈眉莊被華妃陷害,染病垂危,溫太醫應甄嬛懇求,研究出治療方子,挽救了沈眉莊,並且給了沈眉莊活下去的希望;
甄遠道被安陵容陷害,得了鼠疫,通過沈眉莊傳話,也是溫太醫搭救甄遠道的性命。
甄嬛被皇后陷害,出宮前往甘露寺,三年病痛之際,都是溫太醫醫治。甄嬛欲重返紫禁城,又是溫太醫向皇帝確認胎兒的月份,以及為保胎兒,甄嬛不能侍寢皇帝的意見。
回宮後,甄嬛扳倒安陵容和皇后,溫太醫和他徒弟的醫學知識,是甄嬛一舉成功的關鍵。甄嬛氣死皇帝,溫太醫徒弟的起到很大作用。
溫太醫對甄嬛的付出,是甄嬛保全性命和登上太后寶座的關鍵,也正是因為第一集他對甄嬛承諾的「一片冰心在玉壺」。
潔白無暇的心,裝在透徹綠玉製成的壺,是真誠而長久的愛,支撐著溫太醫。
可見,溫太醫當初「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深意。
當然,王昌齡的作品也不僅限於邊塞詩和離別詩,更有宮怨詩。
既是站在懷才不遇的角度,寫自己官場的失意,也是站在女性角度,寫女人不被寵信的悽涼。
明學者、詩人和詩歌評論家胡應麟說:李寫景入神,王言情造極。
古裝劇《甄嬛傳》中,也有甄嬛借王昌齡的宮怨詩,感慨自己失去皇帝寵幸的悲哀。以後的章節中,我會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