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間一壺酒
無錫歷史上曾稱為梁溪。這種別稱源自於流經當地的一條重要河流——梁溪。這條河源出無錫惠山,北接運河,南入太湖。
梁溪河的得名有兩種說法。據《無錫志》記載:有「古溪極狹,南北朝時梁大同(公元535—545年)重浚,故號梁溪,南北長三十裡」 。也有相傳東漢時著名文人梁鴻偕其妻孟光曾隱居於此,故而得名。
如今的梁溪是無錫下轄區,也是剛組建的區。2015年10月,江蘇撤銷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設立無錫市梁溪區。三區合併後用「梁溪」命名,體現了對古地名的傳承和保護,也凸顯了梁溪區作為無錫中心城區的地位。
梁溪屬於吳文化,自古以來,就是傳統的商貿中心和金融中心。這裡有久負盛名的北大街,是無錫工商業重要發源地,歷史上的「絲市」「米市」「布碼頭」「錢碼頭」都發源於此,重工恤商傳統濃厚。
梁溪有3000年歷史,吳文化、江南水文化、工商文化底蘊深厚。區域內有各級文保單位133處,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2個,4A級景區7個。
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為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徒、知名學者楊時講學的地方。後廢。明萬曆三十二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興修復並在此聚眾講學,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一時聲名大著。
梁溪區內,環城古運河穿城而過,呈現「千裏運河獨一環」的唯美奇觀,也在梁溪區留下了一段「運河版江南水弄堂」,堪稱古運河絕品,這就是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
據史料記載,3200多年前,泰伯奔吳定居梅裡,於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內開鑿了中國最古老的運河伯瀆港,後吳王夫差開鑿無錫古運河,至隋、元時期,伯瀆港、無錫古運河與京杭大運河連通,該街區至明代達到鼎盛。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集寺、塔、河、街、窯、宅、坊、弄、館等人文景觀於一體,涵蓋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業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觀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種形態。
這裡是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發祥地,古運河兩岸前店後坊的江南民居建築鱗次櫛比,高低錯落,除普通人家的水碼頭外,還有官碼頭、神碼頭、絲碼頭、窯碼頭等,形成了千裡古運河獨特的「水弄堂」景觀。
惠山古鎮位於梁溪區,這裡歷史悠久,古蹟眾多,人文薈萃,文化豐厚,被稱為無錫歷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館",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以前。
惠山古鎮因寺成祠,祠堂眾多是它的特點。古老的千年祠堂建築群佔據著古鎮的主體位置。這些祠堂始建於唐代,盛於明清,先後出現120處祠堂建築體,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類別之全、風貌之古樸,在全國都屬罕見。
龍頭河沿岸有中國泥人博物館,如果喜歡,在館內就可以買到無錫泥人,當然,在館外的古鎮上逛逛,也可以淘到泥人。古鎮的美食也不容錯過,惠山豆腐花、憶秦園小籠包、蟹粉小籠、蘇式面等都很贊。
惠山寺始建於南北朝,香火旺盛。無錫的標誌性建築錫山龍光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是古鎮一景。唐代陸羽品宜茗者,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之得名。惠麓一帶林茂石壑,泉水豐富,素有九龍十三泉之稱美譽。
唐、宋惠山寺石經幢聳立古鎮中心。始建於北宋金蓮橋、唐聽松石床在古鎮中重要位子。明洪武初年600餘年古銀杏,400餘年古玉蘭,古香樟,根深葉茂。
歷史上,「書聖」王羲之、「畫聖」顧愷之、「樂聖」華彥鈞(阿炳)曾在梁溪生活或定居,區域內湧現了薛福成、秦邦憲、張聞天、陸定一、錢鍾書、顧毓琇、王選等一大批知名人物。
薛福成故居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為中國清末著名思想家、外交家、政論家、文學家和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的大型官僚宅第。
參考資料:《無錫志》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