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童年寒暑假的時候,總有一部神魔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伴隨著我們,那就是《西遊記》。
猴哥本領強,且嫉惡如仇,又富有智慧,加上六爺出色的演技,孫悟空這個形象深入了我們的內心。
不過,最近熱播的網劇《隱秘的角落》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你選擇相信童話還是現實?
然而,透過真實的《西遊記》,你會發現這句心靈拷問還有更進一步的空間,應該這樣說:「你願意相信童話還是現實?」
86版《西遊記》裡,孫悟空除了稱自己為「齊天大聖」,對外還經常說自己是「美猴王」 。
六老師的演技也確實接近完美,受他影響的觀眾們在看到《西遊降魔篇》中黃渤扮演的孫悟空,忍不住要吐槽一下。
但原著中描述的孫悟空的確長相不怎麼樣。
比如烏雞國寶林寺的僧人是這樣描述孫悟空的:真箇生得醜陋:七高八低孤拐臉,兩隻黃眼睛,一個磕額頭;獠牙往外生,就象屬螃蟹的,肉在裡面,骨在外面。
如此看來,《西遊降魔篇》中的孫悟空才更接近真實形象。
不止如此,孫悟空在原著中也不是英雄蓋世,他的性格也有兩面性,就是所謂的善時成佛與成仙,惡時披毛並帶角。
更有甚者,他還很好色。
比如小說第四十二回,孫悟空鬥不過紅孩兒,飛到南海普陀山向觀音菩薩求助:
菩薩坐定道:「悟空……待要著善財龍女與你同去,你卻又不是好心,專一隻會騙人。你見我這龍女貌美,淨瓶又是個寶物,你假若騙了去,卻那有工夫又來尋你?
行者道:「可憐!菩薩這等多心,我弟子自秉沙門,一向不幹那樣事了。
敢情坑蒙拐騙的事您出家之前沒少幹啊!
可能有人會問,出現了這麼一段話,但是《西遊記》通篇卻沒有孫悟空近女色的情節。
這就要說到,《西遊記》的文本歷史沿革。
在最早的文本中,猴哥化身為白衣秀才,一路上給唐僧講各種段子和八卦,還吹噓當年偷過西王母瑤池的蟠桃。
這唐僧就纏著猴哥,去給他偷幾個嘗嘗。
猴哥說當年偷桃被發現,受了很重的處罰,到現在還心有餘悸,總之不敢去。
但是唐僧就是不依不饒,一路碎碎念,到底逼得猴行者上去偷了三枚,方才作罷……
到了元末楊景賢的《西遊記平話》雜劇,猴哥的表現更加不堪。
這猴哥強迫火輪金鼎國的公主做壓寨夫人,為了討老婆的歡心,潛入天庭盜走王母仙衣、銀絲長春帽和蟠桃一百顆,要為心愛的公主夫人舉辦一場天下無雙的仙衣會。
寵妻狂魔的行徑激怒了天庭一眾萬年單身狗,李天王率領哪吒、楊戩等天將討伐花果山。
劇中的猴哥全然沒有齊天大聖的神通,嚇得躲進巢穴不敢出戰,任由天將搜山檢海,結果危難關頭卻被心愛的金鼎公主出賣,終於戰敗被擒。
在被處決的時候,觀音菩薩出現求情,把他壓在花果山,等待取經人。
在取經路上,路過女兒國,唐僧倒是很有定力,孫悟空卻差點失身,這還不算,孫悟空還調戲鐵扇公主,妥妥一個色猴。
吳承恩在寫《西遊記》的時候,肯定是感覺沿用之前情節與明朝官方的主流思想衝突,有所刪減,加上要美化孫悟空這個角色,所以把這些情節刪掉了。
可是,一個小疏忽,還是讓我們看到了原本的孫悟空是什麼樣子。
同樣,86版《西遊記》裡馬德華老師演得豬八戒好吃懶做,但頗有喜感。
但《西遊降魔篇》的豬八戒變身後就有點恐怖了。
看看原著描寫:「碓嘴初長三尺零,獠牙觜出賽銀燈。一雙圓眼光如電,兩耳-扇風唿唿聲。腦後鬃長排鐵箭,渾身皮...」
仍舊是,《西遊降魔篇》的豬八戒更符合原著。
按照我們的以往看法,豬八戒是調戲嫦娥下凡後,錯投豬胎才成了那幅模樣,真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密宗信仰中,有個摩利支天菩薩,他的形象是坐在七頭豬拉的車上,佛教傳入中土後,與道教融合,衍生了鬥姆元君的形象。
七頭豬代表著北鬥七星,這中間最亮的那一顆叫做天蓬星,這就是豬八戒。
豬八戒當上了天蓬元帥,這是一種高升,再也不用像他的六個兄弟那樣做著卑微的工作了。
但誰曾想,他被貶下凡,當了取經僧。
豬八戒反覆強調自己是下凡投錯胎變成豬的,但是形象變了這麼多,天庭的神仙依舊認得他。
而且他自己也說:「巨口獠牙神力大,玉帝升我天蓬帥」,「巨口獠牙」出賣了他,實際上是本他來就是頭「豬」。
極力掩飾,說明豬八戒對於這種出身很自卑。
這恐怕也是他處處和孫悟空作對的原因吧。
他有過天蓬元帥的輝煌,又有過取經僧的落寞,天庭回不去了,老上司摩利支天處也回不去了。
他反覆想撂挑子,可是人生旅途不會給你重來的機會。
或許,他會羨慕他那六個兄弟,工作卑微但穩定,如果想到此,不知道他還會不會賣力表現,去當天蓬元帥。
這就好比如今的年輕人,在體制內感覺死氣沉沉,沒有前途;脫離了體制直面社會的殘酷競爭後,又覺得體制的安逸不是一無是處。
人到晚年,總會後悔一些事情,所以人的一生需要至少堅持一件事情。
唐僧就是如此,取經路上,他的態度最為堅定。
可他的表現還是讓我們大跌眼鏡。
在「四聖試禪心」的一回中,面對著驪山老母等四聖要師徒四人入贅的要求,唐僧如果一心向佛,那直接拒絕好了。
但他卻說了一句:「悟空,你在這裡罷。」
什麼意思,想留下來,但是又不好意思留下來,讓大徒弟去探路。
當驪山老母說師徒四人留下了,三個徒弟配三個閨女,自己配唐僧的時候,唐僧的拒絕就更有意思了。
用他這個童男子帥哥配四十五歲半老不老的寡婦,而三個醜八怪徒弟配三個美貌的黃花閨女, 他能答應嗎?
師徒四人互相推搡,輪到豬八戒的時候,他說了一句實在話,「胡說,胡說!大家都有此心,獨拿老豬出醜。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餓鬼。那個不要如此?都這們扭扭捏捏的拿班兒,把好事都弄得裂了」。
沙和尚也道:「你看師父說的話。弟子蒙菩薩勸化,受了戒行,等候師父。自蒙師父收了我,又承教誨,跟著師父還不上兩月,更不曾進得半分功果,怎敢圖此富貴!寧死也要往西天去,決不幹此欺心之事。」
拿出觀音菩薩壓唐僧,分量很重。
但從此後,唐僧對三個徒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安排孫悟空打頭陣,孫悟空推脫,所以跟領導不是一條心,所以時不時唐僧就要敲打孫悟空;
豬八戒雖然出洋相了,但畢竟為整個團隊尤其是唐僧扛了雷,所以唐僧日後百般袒護豬八戒;
沙和尚拿出菩薩壓唐僧,壞了唐僧的好事,唐僧從此不敢再小看了這個沙僧, 他肯定會懷疑沙僧是菩薩特意安排來監督他的, 所以一路上對這個沙僧總是不冷不熱。
由此可見,《西遊記》絕不是那麼單純,不過是在大家的心中,都希望法力高強的孫悟空有更威武的形象,憨態可掬的豬八戒看起來不那麼兇惡,老實人沙僧的話中沒那麼多玄機,唐僧雖然笨卻有一往無前的堅持。
這一切,都是我們想寄託美好的願望,《西遊記》也成了一部「成人童話」。
其實就《西遊記》的本身而言,宣揚的並不是真善美,而是修心與自我完善。
所有人都是如此,一開始純真如白紙,到遇見各種誘惑,自己性格的小毛病也隨時有爆發的可能,通過努力修行達到最終的不忘初心,回歸本我。
每一個看似渾然天成的童話背後,都有社會現實的磨礪。
相信童話,就要做好被現實錘鍊的準備;相信現實,也希望你在人生路上對童話抱有溫情。
點擊「閱讀原文」,馬上開啟探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