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2月19日,央視《新春走基層》特別節目《決勝貧困——來自扶貧一線的報導》,選取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直播點,以記者在現場的方式,報導各地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託,因地制宜,攻堅克難,打好脫貧攻堅戰。竹山縣柳林鄉是湖北省唯一一個入選的報導點,央視記者來到柳林鄉公祖村,探訪十堰駐村女幹部、漢江師範學院副教授金梅,報導了她5年來在精準扶貧中的擔當與作為。為進一步宣傳好金梅的扶貧事跡,縣新聞辦記者近期再次深入採訪,今日竹山報、網、微媒體平臺將持續宣傳金梅感人故事,以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在扶貧攻堅戰場上繼續勇於擔當、奉獻力量。敬請關注!
今天
我們來看看
金梅扶貧故事系列之二
貧困百姓的貼心人
「金老師,稀客、稀客,快到屋裡坐。」「老輩子,您的孫兒喬雲去上學了吧,這500元是漢江師範學院給他的助學金,讓他好好學習啊。」3月4日,金梅來到三河片區入戶走訪,看望慰問貧困戶程用心的孫子喬雲。
原來,19歲的喬雲去年身患結核病,在家休學半年。金梅在走訪過程中得知此事後,多次上門看望慰問,並鼓勵其好好學習。這是金梅駐村幫扶關心關愛貧困百姓的一個縮影。
「陶衛紅,你眼睛現在沒啥問題了吧。」一到陶衛紅家,金梅就詢問其病情,得知陶衛紅左眼視力已經恢復到2.5了,非常高興。
2013年,公祖村4組村民陶衛紅突然覺得左眼不舒服,看東西模模糊糊,在市東風總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左眼角膜脫落。由於沒有經濟能力治療,也無法儘快得到新的角膜移植,陶衛紅只得回家休養。2014年,陶衛紅因病致貧被納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金梅駐村幫扶後,到陶衛紅家走訪了解情況,與漢江師範學院相關領導協商,並多次到東風總醫院對接,終於在去年為陶衛紅對接到適合他的眼角膜。「多虧金老師幫忙,我才能這麼快就能找到適配的角膜,並且在醫院做手術一分錢沒花。」陶衛紅滿臉笑容地說,「現在眼睛也恢復的差不多了,我準備種植12畝菸葉,爭取早日脫貧致富。」
「好好保護眼睛,騎摩託車的時候更要小心,不然剛剛做完手術的眼睛會有影響。」走訪完後,金梅一直不放心,多次囑咐。「陶衛紅是這個家的頂梁柱,只有他能夠正常下地幹活,這個家才有希望,才能早日擺脫貧困。」金梅說。
「那個山頭上住的就是王紅關家,是三河片區最偏遠的地方,海拔1430米。」金梅指著公祖村村民王紅關原先居住的地方說。這天恰逢天下大雪,王紅關家道路崎嶇,不能實地走訪,只能遠遠地向記者介紹。
王紅關一家3口,妻子劉明香患有老年痴呆,兒子王青林也是單身漢。更不幸的是王紅關於2018年2月過世,享年64歲。現在,王青林與母親已搬遷入住到羅家河壩集中安置點居住,生活有了很大轉變。「以前,王紅關一家住在上頂山,道路不通、吃水不便,又加上一家3口智力低下,生活過得十分拮据。」金梅說。
2016年冬天,我縣普降大雪,公祖村三河片區氣溫降至零下18攝氏度。由於王紅關家特殊,金梅顧不得路滑危險,從十堰驅車到村,準備與駐村的工作隊員一起拿著兩床被子,去王紅關家走訪看望,但是山陡路滑根本上去,這可讓金梅急的團團轉。「下暴雪這兩天是我過得最忐忑的兩天,生怕他家出問題。天氣剛剛好轉,我就抱著被子爬了上去,心急火燎的到他家發現,王紅關一家都沒有什麼問題,才放下懸著的心。」金梅說,「我還是小的時候被凍傷過,沒想到那年天那麼冷,臉都凍壞了。但是,只要老百姓沒有被凍傷凍壞,我的工作就算沒失職。」
「我今天回十堰,有沒有什麼東西帶給你兒子熊飛,我幫你帶下去給他。」3月1日下午,金梅專程來到公祖村羅家河壩集中安置點的熊正萬家詢問。
47歲的熊正萬早年頭顱受傷不能幹重活,妻子李進梅智力低,21歲的兒子熊飛在漢江師範學院上大一,5歲的小女兒熊吉婧寄宿在學校上幼兒園。由於家裡沒有勞動力,一家人生活過得很困難。去年3月,金梅到貧困戶熊正萬家走訪時,發現熊飛在家沒有到學校上學。「熊飛馬上就要高考了,怎麼還在家玩了?」金梅很疑惑。經過詢問得知,熊飛得了中耳炎,膿都把耳朵堵住了,上課聽不見老師講課,因此萌發了休學的念頭。金梅趕緊把熊飛帶到村裡的衛生所去檢查,並給他做思想工作,讓其好好學習。
為了讓熊飛早日康復回校上學,金梅隔幾天就打電話給他,叮囑他按時吃藥。在金梅的幫助和勸導下,熊飛在家休養一個星期就返校學習,並於當年考取漢江師範學院。在熊飛上大學時,金梅親自陪同其到學校報導,並為熊飛購置生活用品,篤定了熊飛上學的決心。「熊飛在漢江師範學院就讀,一方面可以繼續學習深造,另一面也方便我們更好地幫助引導他。」金梅說,「我也是農村窮苦出身,我深知只有讀書才有出路,熊飛就是熊正萬一家的希望,只要他好好學習,未來一定能過上更好地生活。」
採訪手記:如果說讓整村貧困戶擺脫貧困是脫貧攻堅的「顯績」,那麼脫貧攻堅中錘鍊了愛農民、懂農村的幹部隊伍則可說是「潛績」。以什麼樣的心態看待駐村扶貧,以什麼樣的情懷去幫助貧困戶,決定著駐村幫扶幹部的工作姿態和狀態。金梅將駐村幫扶當成一次關心關愛貧困戶的機會,將貧困戶當親人、當孩子。正如她說,人生的道路很長,收穫總比付出多。
編輯:靜靜
作者:盧波
來源:今日竹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