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一段時間,我國部分地區觀測到了非常壯觀的日環食天文現象,我國能夠觀測到環食帶的位置,從西藏向東經西南、華南等地區,但環食帶的寬度這次非常窄,僅有21公裡,在此範圍之外的附近地區只能看到日偏食。而此次日環食與以往的不同之處,在於食分非常大,即在環食帶上觀看,太陽被遮擋住的面積佔比非常大,幾乎達到99%以上,僅留下一條金邊,因此也被稱為「金邊日食」。據科學家們推測,預計下一次出現日環食得等到2030年,而且每次日環食所能觀測到的地區又都不盡相同,再加上如果天公不作美,陰雨和多雲天氣也很難如願進行觀測,所以能夠親眼目睹到日食現象實屬不易。
目前無論是日食還是月食,不但成為天文學界重點關注的天文現象,很多天文愛好者也對此趨之若鶩。不過,在漫長的歷史上,特別是日食一直以來都和天災與人禍聯繫在一起,認為發生日食一定會有不好的徵兆在等待降臨人間。之所以古人會將日食與災禍放在一塊聯想,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比較落後,人們對宇宙的認知程度幾乎為零,甚至連地球本身的特徵及運行規律都無從知曉。
與此同時,人們對大自然懷著非常極大的敬畏之心,對於太陽和月亮等這些巨大天體具有強烈的崇拜意識,如果它們從地球上看來被遮擋住了,那麼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無異於上天將他們的保護神從身邊「抽走」,潛意思裡認為是天神將要懲罰世人。而且在古代,自然災害和地質災害頻發,人們又將發生日食的年份與這些天災聯繫到一塊,更加驗證了這種思維邏輯,久而久之,日食之後將有不祥之事就形成了思維慣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對太空觀測技術的不斷進步,世人對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過程逐漸豁然開朗,無非就是三顆星體相互位置變化,當達到三點一線時,所引發的光影問題,即太陽的光線被月球遮擋從地球上看就形成了日食,太陽的光線被地球遮擋從地球上看不到月球反射的太陽光線就形成了月食,僅此而已。
以日食為例,根據太陽光線被月球遮擋的程度,我們把日食劃分為日全食、日環食和日偏食三種形態。如果月球把太陽光全部遮住,在地球正對著的區域正好處於本影區,則在這個區域內一點太陽光都看不到,看到的就是日全食。如果在地球上的本影區之外,則只能看到部分太陽被月球遮擋的情況,我們看到的就是日偏食。而日環食的發生條件較為苛刻,處於太陽和地球之間的月球,除了要處在日地連線上之外,還需要距離地球相對較遠的位置才有可能實現,在此情況下,地球上正對著月球的部分區域剛好位於偽本影區,在這裡看到的只是太陽外圍的一部分,呈現的就是日環食。
如果我們再細深究一下日食的形成過程,可以發現一個更加有趣的事實,那就是從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陽,它們的視直徑幾乎相等,因為太陽的直徑大小約是月球的400倍,而日地距離與地月距離之間的比值也約為400倍,這也就使得月球有一定的機率可以完全遮擋住太陽光。而至於何時會發生日食,則取決於太陽、地球和月球相互之間的相對位置,特別是月球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當月球的位置處於黃道面(地球公轉軌道平面)與白道面(月球公轉軌道平面)交點的一定界限之內時,比如18度左右就可能會發生日食,出現這一機率的時間只能是農曆初一。據科學家們測算,地球上同一地點能夠觀測到日食的機率,大約為每300年一次。
無論是日食還是月食,它們都是宇宙中的天體在運行過程中,由於所呈現出的位置排列的特殊性,引發光線的直接遮擋或者反射光線遮擋造成的,是客觀存在的一種天文現象。這一點,與太陽系幾大行星之間的位置關係不同所呈現的三星連珠、四星連珠、五星連珠等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發生的機率有大有小,並不會與地球上的各種自然現象和災難等有絲毫的聯繫。
不過,由於日食和月食都是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連成一線所產生的現象,那麼對地球來說有一點相對明顯的影響,那就是潮汐力有所增大。無論是月球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還是地球處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只要三者連成一線,那麼在太陽和月球對地球的萬有引力影響之下,地球上的海水所受到的「拉扯」作用,就要比平時大一些,從而使得海水隆起和回落的程度更大,因此潮漲和潮落的強度更強。
所以,在日食或者月食發生時,所引起的地球潮汐被稱為「大潮」,此時會加重風暴潮的發生概率,當與強降水同時發生時可能會引發海水倒灌、近海土地侵蝕和鹹化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