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丨028 作者丨江錦熙
一部聚焦女性群像的熱播劇《三十而已》,貢獻了這個夏天至少一半以上的話題。
《三十而已》這部劇講述了顧佳、王漫妮、鍾曉芹三個三十歲的女人在都市生活中的各種人生境遇。
而其中關於「顧佳」的討論尤為熱烈,相關話題不斷登上微博熱搜。
在顧佳身上有很多出圈的橋段。
不過,最為出圈的應該是「貴婦標配愛馬仕」
劇中顧佳和老公的煙花公司瀕臨破產,為了救公司,顧佳絞盡腦汁打入「太太圈」想要拿到煙花業務,於是在王太太的邀請下,顧佳背著香奈兒包,陪同王太太出席「太太圈聚會」。因為價值6萬多的香奈兒包太「不上檔次」,在其他太太的朋友圈中慘遭P掉。(香奶奶看完:怪難受的,是我不配)
於是,便有了下面這張刷爆各種微信群、朋友圈、微博各種社交軟體的照片。
在劇中,女人的奢侈品包,不僅僅是用那麼簡單,而是身份、地位、階層的象徵物,能充當圈層入場券。
於是有人便說,站到「太太圈」的C位不需要「乘風破浪」,只要手拿一隻愛馬仕喜馬拉雅Birkin。
劇中的李太太就以180萬的喜馬拉雅鉑金包佔據合影「C位」。
看著劇中的「貴婦標配愛馬仕」,潮學君想起了唐代的「高官標配金魚袋。」
(看到「金魚袋」腦海中是不是浮現出各種「魚「筆袋)
(當然不是)
首先,讓我們來區分下幾個概念
唐代的高官要佩帶「魚符」;
裝魚符的袋子叫做「魚袋」;
袋子上用金來裝飾叫做「金魚袋」;
《長安十二時辰》第1集中,焦遂身上佩帶這個就是「金魚袋」。
要了解魚袋,我們要先了解魚符以及魚符與魚袋之間的關係。
符又稱符信、符契,在我國古代的政治、軍事體系中,符信制度發揮著重要作用,無論是命官遣使還是調遣軍隊,都會授之以符或節,以此作為憑證。唐代的魚符制度就是在沿襲前朝符信制度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而魚符並非始創於唐代,《隋書·高祖紀》載:「開皇九年,頒木魚符於總管刺吏雌一雄一,」「十年,冬十月甲子,頒木魚符於京師官五品以上,」「十五年,五月丁亥,制京官五品以上佩銅魚符,」可見,魚符制度始於隋文帝時期,且魚符的質地由初期的木質發展為後期的銅質。唐高祖避其祖李虎名諱,唐代並沒有推行虎符制,而是用魚符製取而代之,魚符的形狀是鯉魚,以「鯉」喻「李」,是寓意天下的一種標誌。魚符在唐代總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功能性較強的銅魚符,另一類是裝飾作用明顯的隨身魚符,與「魚袋」密切相關的是隨身魚符。《唐六典·符寶郎》載:「隨身魚符,所以明貴賤,應徵召」。隨身魚符刻有官員姓名,而且質地會根據佩戴者身份的不同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盛裝魚符的魚袋裝飾也不相同。(能夠使用這種特殊的「身份證」的,都是官員。)在唐代官員的品階高低,只要看一下其佩帶的魚袋就可一目了然。這就是所謂「明貴賤」之義。隨身魚符也分左右, 授予官員的只是右魚。皇帝如有徵召,則頒下左魚,與右魚相勘合者,證明確係天子徵召,官員便須應召入內。這就是所謂「應徵召」之義。我們知道與現代的製作工藝相比,古代的製作工藝是十分粗糙的,不像現在,很多東西都非常容易「複製」,這種製作工藝帶來的差異性,使魚符擁有不可複製性、獨一無二的特點,具有防止他人偽冒高級官員的作用。隨身魚符「佩以為飾」的特點,使得它與魚袋形成了密切的關係。在唐代,隨身魚符最初為銅質 ,開元七年 ( 719) ,改成太子為玉質 ,親王為金質 ,其餘官員仍為銅質。盛裝魚符的魚袋 ,三品以上官員及嗣王、郡王以上 ,皆以黃金裝飾 ,謂之金魚袋 ;五品以上官員以白銀裝飾 ,謂之銀魚袋。六品以下官員不佩魚。不過,隨身魚符曾在武則天天授元年 (690)「變身」,武則天將隨身魚符改為龜形,魚袋也改為龜袋。久視元年 ( 700) ,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龜袋 ,用金飾 ,四品銀飾 ,五品銅飾。唐代詩人李商隱在《為有》一詩中初次使用「金龜婿」來代稱做官的丈夫,便來源於此。魚袋制度作為唐代章服制度中的組成部分,經過一系列的發展演變,在唐睿宗時期發展為「紫金魚袋」、「銀緋魚袋。」(紫、緋 ,都是指服色,與唐代的服飾制度有關。「紫金魚袋」大概就是帶鑽扣款的喜馬拉雅鉑金包吧!)作為唐宋章服制度中的代表,魚符與魚袋經歷了由初具規模到爭相競逐,甚至還出現了「借紫」、「借緋」(低品級官員外出做使臣時,可申請臨時借用比自身高一等的章服)的現象,由嚴格的等級限制到逐漸遍布朝堂,最後因為賞賜過盛、逐漸泛濫,最終被棄於章服制度之外,退出歷史舞臺。其實,魚袋實際上只是一個小荷包。但在封建社會,這不僅僅是一種佩飾,更是體現出了等級制度。小小的魚袋,成為了身份的象徵。但這種象徵物並不是萬能的,想要成事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能力、資源、財力、魅力。劇中顧佳硬是在公司欠著外債、房子抵押給銀行的情況下,勉強買了一個限量版愛馬仕包包擠進「太太圈」,但是即使有了這個「敲門磚」也融不進「太太圈」,最終雙商極高的顧佳,在接手茶廠這裡翻了車,退出所謂的「太太圈」。最後潮學君想說的是:沒有相應的能力和地位,也沒辦法佩戴上「金魚袋」。即使背上限量版愛馬仕包包,也融不進不屬於自己的圈子。腳踏實地,提升自己的實力,努力取得屬於自己的東西才更為重要。參考文獻:
[1]杜文玉.唐代的魚符與魚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7(07):35-36.
[2]王佳. 唐代魚袋制度研究[D].暨南大學,2012.
[3]陳常娟.淺析中國古代箱包發展史[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