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拍「走心」廣告了

2021-01-09 界面新聞

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梁將軍

近幾年,為了觸發大眾情感,「走心」廣告越來越多,然後很多廣告只是表面走心,形式上依舊老套,並未真正的打動消費者。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贏得人心的目的是完成品牌的「心理預售」,而不是讓用戶感動。廣告不是要單純地給消費者留個好印象,而是要留下一個消費契機。

如果你問我:「如何做好一場品牌campaign?」我沒法給出一個標準答案。

但如果你問我:「如何才能搞砸一場品牌campaign?」,我會真誠地告訴你:「去拍一個走心廣告片吧!你會把搞砸的機率提高到80%以上。」

大約在2013年開始,國內一些優秀的廣告片驚豔了廣告界,加上泰國故事片廣告的風靡,把廣告拍成一個感動人心的故事,成了廣告主和廣告人之間的默許操作。

除了掏消費者腰包之外,品牌們還特別熱衷於掏空消費者的眼淚。

7年後的今天,「走心」廣告片已經泛濫成災。

今天,我想特別鄭重地和大家說:別拍「走心」廣告了!

理由如下:

走心很重要,「形式」更重要

如果我說「走心」廣告不行了,可能很多不服——B站的《後浪》、快手的《看見·奧利給》不是前段剛刷完屏嗎?

我再精確一下我的用詞,我是說「以走心為追求的廣告片不行了」,如果你以為,你的廣告踩中大眾情緒就能走俏,那麼你會非常失望。

我認為,B站的《後浪》、快手的《看見·奧利給》之所以可以成功,原因並不僅僅是他們「走心」,而是它們在表達形式上的創新——它們都是「演講」,而不是故事片。

而今年,同樣用「演講」形式做廣告的品牌還有兩個:一個是小米10周年時期,雷軍的演講《一往無前》,一個是清北網校聯手羅永浩的演講《人生不止一次高考》。

這兩個案例雖然沒有刷屏,但在今年眾多的品牌campaign中,也算是優等生。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好創意,只是發現了新的表達形式。表達形式的創新,可以產生新的傳播勢能。

比如:大家記不記得《中國有嘻哈》第一季播出時,廣告圈就刮來了一股嘻哈風,你的品牌不找來一個rapper、押幾個韻腳,就不夠Real。

當時跟風的品牌有:支付寶、摩拜、護舒寶、麥當勞、炫邁奔馳、阿迪、Chipotle、唯品會、雲南白藥、淘寶、京東、農夫山泉、百事、哈啤、江小白、微信、搜狗翻譯、NB、Nike、小米、魅藍……以及國務院!

這股嘻哈風如夏天的雷雨、微博熱搜、你的減肥計劃一樣,熱烈又短暫。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朋友圈裡已經很少有人轉發H5廣告了。H5這種形式,曾經一度是campaign的標配,一些小型創意熱店更是以H5作為壓箱底手藝,甚至有些工作室、自媒體就是圍繞H5來創業的。

不論是嘻哈還是H5,它們都是內容的一種表達形式,而任何一種表達形式,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只不過這種周期有的長、有的短。

好創意,不僅可以是內容上的創造,也可以是形式上的紅利。

發現全新的表達形式,或者在新形式尚未衰退期之前,充分享受它的紅利,這是廣告流行的秘密之一。

很多人覺得創意不可模仿,模仿者死。但是快手的《看見·奧利給》明顯模仿B站的《後浪》,它一樣刷屏了。創意不是不可模仿,只要「新鮮勁還沒過」,模仿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我看一下這麼多年來,廣告上的形式創新。

1. 廣告可以是音樂MV

很多品牌籤約歌手時,都經常邀請歌手為自己的品牌做一首主題曲。

比如,我早年服務銀鷺時,當年銀鷺的代言人是林俊傑,林俊傑就圍繞銀鷺花生牛奶「真材實料」這個產品賣點,做了一首很紅的廣告歌,叫《真材實料的我》。

2. 廣告可以是舞蹈

街舞類節目就參考《中國有嘻哈》的操作方法,讓Dancer用肢體語言去展現品牌精神。

比如,《熱血街舞團》裡,蘇戀雅就用Voguing折手舞為vivo、百事可樂、海飛絲等品牌演繹品牌理念。

3. 廣告可以是魔術

百雀羚就找《美國達人秀》出道的華人魔術師蔡威澤,在雙11期間推出魔法禮盒。

相聲、魔術、評書、小品、朗誦、交響樂、街舞、說唱、歌曲MV、脫口秀、演講、晚會……

事實上,即便是同樣的廣告訴求,以上這些內容形式,每變換一種就可以變成一個新鮮的創意。關鍵是,我們要敏銳地洞察到,還有哪種新形式、新表達是我們沒有利用過的。

其實不光是廣告,很多的內容創新,也都是「形式的變體」。比如,我們以小說為例,網絡小說近幾年冒出來一種新體裁,叫做「對話體小說」,它們長這樣:

這種小說幾乎沒有環境和心理描寫,就是用人物對話來推動情節發展。而且,用戶在APP上可以「邊點邊讀」,如果你在讀一本恐怖懸疑類的對話體小說,邊點邊讀的模式會非常「帶感」。

很多人,就是把自己和朋友的聊天改一下,就成了一篇小說了。於是,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湧現了很多小學生!可以說,這種小說的出現,徹底把文學的門檻削平了。

電視劇的市場也一樣,有些電視劇的流行,本質上是形式上的勝利,而不是單單內容的勝利。

比如,提到高考、孩子教育類的電視劇,國內的觀眾只會想到《小歡喜》這類型的電視劇。但是韓國卻把孩子高考這種教育題材的家庭劇,拍成了心理懸疑片。

這部韓國電視劇叫《天空之城》,我個人很喜歡看,大家可以去網上搜搜資源。

再比如,前段時間大火的《想見你》,這部片其實是典型的小清新愛情,但是當俗套的愛情+燒腦般的推理,片子就有了迷一樣的魅力。

形式創新是如此重要,但是目前市場面上,99%的品牌廣告片都在脫離「形式」去做內容。

大部分「走心廣告片」都在3-5分鐘,用一個人物故事去傳遞品牌精神。3-5分鐘的這個時長,就非常尷尬。

不論買貼片還是投信息流,媒體都不支持3-5分鐘的廣告片(除特殊形式外)。大部分推廣,讓用戶在外層看15秒的廣告,到落地頁上看完整的廣告片,這就流失了大部分用戶。

所以,3-5分鐘品牌廣告片,一般只都用「內容位」、「編輯位」做推廣,但3-5分鐘的情感短片,也與媒體上的內容消費習慣相違背。

長視頻平臺上,我們一般在愛奇藝騰訊上看30分鐘以上的電視劇、電影、綜藝,而很少會點短視頻;在短視頻平臺上,抖音快手這類的平臺雖然叫「短視頻」,其實更精準的表達是「小視頻」,用戶一般看的片子都在幾十秒。

微信視頻號剛起步,時長也限定在1分鐘以內。3-5分鐘的視頻,一般是借用圖文介紹,插入視頻內容來做推廣。

其他幾個主流媒體裡,只有微博網紅、西瓜視頻上的PGC、B站的UP主,是傾向於3-5分鐘的短視頻的創作和傳播的。但B站的文化不適合情感短片,西瓜視頻尚未成氣候,一般作為輔助推廣平臺,只有微博略微契合一些。

所以,3-5分鐘的情感廣告片,看似是個短視頻,其實主要推廣陣地卻並非短視頻平臺,而是兩大社交平臺微博+微信,大部分的視頻平臺根本沒有這種短片發酵的土壤。

「走心廣告片」的泛濫,是對廣告市場的誤導。

但有些品牌反而適合拍「走心廣告片」——比如,百度在高考期間做了一支廣告片《願你不必百度,也能找到答案》,我覺得就比較貼切。

創意決定了內容的傳播力,但形式卻可以決定內容的傳播面。

廣告主追捧「走心廣告片」,是因為走心廣告片成功過、輝煌過,他們是刷屏案例裡的常客。但我是想說的是:很多走心廣告片刷屏,「走心」也只是表象。

走心是表象,規模才是真相

我在自己的私域流量裡,問過讀者一個問題:「為什麼《三十而已》比《二十不惑》更火?」

這兩個片子都是檸萌影業,製作水準相當,演員卡司差距也不大,為什麼《三十而已》是一部現象級電視劇,而《二十不惑》只是一部優秀的電視劇?

讓《三十而已》成為現象級作品的不是三位女主演、也不是女人三十的話題,而是一個叫林有有的女人。自從這個女人上線之後,《三十而已》才真正破圈,讓全網女同胞在屏幕後,「雲手撕」綠茶婊。

有些網店居然上架了「陪罵林有有」服務,10元一小時,號稱「沒罵爽不要錢」。

讓《三十而已》出圈的不是女性的年齡焦慮,而是「小三」這個千古話題。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點比另一些點,更容易引發大家關注。

比如說,我們聊「區塊鏈」,這個話題天然就是窄的,無論多精彩的內容都沒法引起全面討論;如果我們聊「美容護膚」,大家立刻就覺得和自己有關係了。

但「美容護膚」這個話題點也有問題:它比較普通,似乎提不起興致去討論它;但如果把美容護膚換成「整容」,立刻就更能引起更大的討論熱情。

剛才我提到了三個話題點,「區塊鏈」、「美容護膚」、「整容」。

「區塊鏈」有焦點但是太狹窄;

「美容護膚」夠大眾但是又太過普通;

「整容」這個點似乎天然就有更大的傳播能量。

所以,一個好廣告或者一個好內容,它首先具備的是「話題規模」。

話題有規模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橫向、一個縱向。

話題的縱向:要尖銳,可以快速激發人們的討論興趣;

話題的橫向:要廣泛,能讓更多的人覺得和自己有關係。

而橫縱相乘,便是一個話題能波及的面積,話題的規模決定了受眾的規模。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談論創意好不好,其實比更創意更重要的是:這個內容本身的「話題規模」夠不夠。

就像同樣是做微博運營,90%的品牌都是不可能贏過杜蕾斯的,因為性這件事天然就有話題規模——不僅是話題規模,品牌的「推廣規模」也是廣告能否出位的關鍵。

B站的《後浪》是今年的現象級案例,但大部分人只討論創意的好壞,很少有人調查背後的推廣資源。

這就相當於一個人當上了美國總統,你只討論他的領導才能,而不去看的家庭出身、學歷背景、人際關係、智囊團隊,你的判斷肯定是片面的。

我們先細數一下,當時《後浪》的推廣資源(這個統計摘自公眾號「胸小無腦」)。

這張圖其實也有遺漏,但已經可以代表這波campaign的基本盤。B站的這波推廣,最大特點是聯動了很多有份量的政務類媒體,比如說CCTV、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公安部新聞宣傳局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推廣資源是在《新聞聯播》前播出《後浪》。這種待遇再不是花了大錢,再不是打通了To G關係。

以上這些資源,總共要多少錢?

全部花銷我也不知道,但可以給大家報個小料:B站的三部曲,《後浪》、《入海》、《喜相逢》,三條片子朋友圈廣告大約總計花了300萬。

而且大家別忘了,B站自己也是媒體啊,以上這些推廣還不包括B站自己的站內資源和自媒體資源。

《後浪》之所以能破圈,背後的燃料要遠比大家想像的充裕。

「推廣規模」很重要,它的重要不在於製造了更大的曝光,而是這個規模會影響內容的自傳播。

舉個大家都經歷過的例子:為什麼一到雙11,大家都會自發地去買東西?即便原本你根本沒有購物計劃,但還是買了一些,只是因為便宜嗎?

便宜只是買買買發生的基本條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當所有人都在買買買時,你的消費決策成本降低了。

人的大腦永遠在追求「省力」,我們的大部分習慣行為,都是因為這件事不費腦子才養成的。比如說,很多人回到家都會攤在沙發上,隨手打開電視。或者無聊時打開抖音刷一會,因為看電視和刷抖音都是不費腦子的行為。

雙11就營造了一個不費腦子的消費環境,你無需再思考這個時候買東西是對是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你照著做就行了。

和雙11類似的消費環境還有直播購物,本來你進去只是想聽李佳琦喊一句OMG,但沒想到看著看著就下單了2管口紅。因為直播購物一樣營造了一種大家都在搶購的氣氛,你會不知不覺受影響。

同樣的道理,當你打開朋友圈,發現很多朋友都在轉發《後浪》,你也會不知不覺地被大家感染,莫名其妙地跟風轉發一下。

很多創意之所以不刷屏,不是創意不好,就是錢沒花夠。只有錢花夠了,有了一定的「推廣規模」,才能形成爆炸性的自傳播。

「走心」是內容的表象,內容的「話題規模」和「推廣規模」才是流行的真相。

不要做情感溝通,要做「情感消費」

剛才我一直在批判「走心」,現在我來批判一下「廣告片」。

我們在第一章聊過,其實3-5分鐘的廣告片,是不容易在當下的視頻媒體裡傳播的,但為什麼大家還紛紛飛蛾撲火呢?

一個原因是,故事片是最容易表達品牌理念的載體。我想給別人講個道理,最簡單的思路就是虛構一個故事當例子。

另一個原因是:這麼多年來,廣告公司一直拿視頻作為創意的表達載體。廣告公司「賣稿」,核心賣的就是幾張海報和一支片子。沒有這些看得見的產出,廣告公司也很難明碼標價地收費。

在當下的媒介環境裡,客戶和廣告公司都必須壯士斷腕,找到更多元的創意表達方式。

尤其是5G之後,萬物互聯,每一種物體都將變成一個媒體,廣告創意不能固守在殘破的舊戰場,我們要打破「一個創意主題+一支TVC+幾張海報」的教條,建立新的王國。

未來的廣告創意,應該從情感溝通,過度到情感消費上。

我第一次去日本時,發現日本大街上找不到垃圾桶。但是我去便利店購物時,即便只買一瓶水,售貨員也會給我一個塑膠袋,日本人都把垃圾裝進塑膠袋,帶回家分類處理。

日本每年消耗的塑膠袋大約有450億個,是一個白色垃圾生產大國!

最近,日本便利店連鎖品牌羅森,為了響應日本政府的環保倡議,推出了一款「文學塑膠袋」,希望藉此提高塑膠袋的使用率。

塑膠袋上印的是短篇小說,出自日本的幾個人氣作家,吉本芭娜娜、筒井康隆和伊坂幸太郎;這幾篇小說都以「物」為主題,希望讀者反思物品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我們想一下,如果羅森的這個brief,落入俗套的創意表達,該怎麼做?

當然是拍一個走心的廣告片啊!

找一個知名導演,拍一個羅森店裡發生的、和塑膠袋有關的故事。

比如溫情片,貧困的媽媽用塑膠袋為孩子做親子手藝課,打敗了同班級的小朋友。

比如腦洞片,未來塑膠袋成災,變成塑料惡魔,突襲羅森店。

比如愛情片,男女主人公因為塑膠袋而相識,一次性的塑膠袋成了愛情的永久信物。

但不論這些廣告片多麼精彩,廣告片都無法觸達所有進羅森店使用塑膠袋的人。

——但「文學塑膠袋」卻可以做到。

類似「文學塑膠袋」這種品牌活動,並不是好在它的創意,而是好在它突破了傳統的創意載體。它讓品牌不止對消費者做情感按摩,而是把創意轉化成產品上的消費,實實在在改變消費者的行為。

這就是我說的,創意要從情感溝通,過度到「情感消費」。

把創意落實到消費層面,宜家才是這方面的常客。宜家的很多個創意活動,都是以宜家的產品為核心去發散的,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廣告層面。

比如:疫情期間,宜家就製造了兩個引發消費的創意。

居家隔離時,全球人民都被憋得「五脊六獸」。於是,以色列宜家將電子產品目錄做成了小遊戲,幫大家殺時間。

你可以幫檯燈找到它的家:

也可以給IKEA的logo塗色:

五子棋、找找茬、連線配對、給物品填色……這些我們兒時常玩的遊戲,都以家居用品作為道具,等疫情結束後,整天看產品目錄的遊戲玩主們,是不是更有消費的可能性啦?

疫情期間,出門旅遊成了最大的奢望。杜拜宜家就上架了一系列「假裝在度假」的大禮包,每款禮包都以旅行勝地為主題,裡面是一組旅行城市特色的家居用品。

你可以假裝在土耳其:

也可以假裝在東京LL:

「假裝在度假」大禮包就不單是一次情感溝通,而是將創意落地在產品上,通過製造旅行場景來帶動消費欲望。

「品牌要建立形象、品牌要和消費者做情感溝通、品牌要謀求產品之外的價值感……」這些說法常常給市場人一種誤導,以為好的品牌、有追求的品牌就該像Nike一樣,靠不停地製造故事廣告贏得人心。

但我們不要忘了,贏得人心的目的是完成品牌的「心理預售」,而不是讓用戶感動。我們不是要單純地給消費者留個好印象,而是要留下一個消費契機。

廣告是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語言,但同時也是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障礙。

因為消費者要先看到廣告,才能產生購買慾望。所謂的「情感消費」,就是儘量抹掉廣告這個中間商,把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對話,落實到產品上、服務上、體驗上,直接促成消費。

總結一下

重申一下我的觀點:僅以走心為目的的廣告片,都該被封殺。

走心很重要,發現新的表達形式更重要;走心是表象,內容的話題規模和推廣規模才是真相;廣告不是要做情感上溝通,而是要引發情感上的消費。

相關焦點

  • 別再拍「走心」廣告了
    ,我會真誠地告訴你:「去拍一個走心廣告片吧!你會把搞砸的機率提高到80%以上。」大約在2013年開始,國內一些優秀的廣告片驚豔了廣告界,加上泰國故事片廣告的風靡,把廣告拍成一個感動人心的故事,成了廣告主和廣告人之間的默許操作。除了掏消費者腰包之外,品牌們還特別熱衷於掏空消費者的眼淚。7年後的今天,「走心」廣告片已經泛濫成災。
  • QQ音樂「S製造」上線走心新作,Uu深情演繹《別再對我好》
    橘色系女孩Uu加入S製作之後,第二支歌曲《別再對我好》於近日在QQ音樂獨家上線。Uu以克制細膩的嗓音,演繹對昔日戀人割而不舍的情感,新作一上線即引發大批網友的共鳴,紛紛在評論區留言致敬「那些年的前任」。
  • 2019十大「影片級」廣告,好作品會發光!
    作者 | 王琦(品牌案例精選主筆)來源 | 品牌案例精選(ID:Brand2016)不知不覺,2019已經接近尾聲,今年廣告圈出現了一個新現象,就是出現了很多「影片級」質感廣告。不少品牌不惜斥巨資拍攝電影級的廣告大片,使得廣告向著電影標準看齊。
  • 年末感人走心廣告-《回家的路》
    歌詞文案:我還不明白為什麼你離開了我沒有你的電話  沒有一封信我每天晚上在這裡  那裡也不想去可是我好愛你我覺得我會離不開你可惜我丟了你慢慢我的眼淚留下來回家  回家我需要你回家  回家馬上來我的身邊別再哭
  • 《川流》:一部真正的「電影+廣告」
    而回到決定要拍赤壁的故事這個創作議題上,怎麼做到顛覆和出新,勝加和導演張大鵬一起找到了「平民英雄」這個視角。翻看過去的電影和電視劇,在拍三國題材時,鏡頭習慣對準的,無一不是那些馳騁疆場、風雲際會的英雄與梟雄。
  • 王家衛拍的這些廣告比電影還精彩!
    成名導演拍廣告,都是順理成章的事,畢竟有的導演本身就自帶流量,大衛芬奇拍完《紙牌屋》順手給GAP拍了秋裝上市的廣告片,他本來就是拍廣告的。近了說,哪怕舉著個酒杯說「老百姓說好才叫好」,不掌鏡,露個相,來錢快。
  • 華航形象廣告「旅行帶給你的紀念品」獲釜山廣告節三大獎
    圖:華航2019年全新品牌形象廣告「#旅行帶給你的紀念品」佳績頻傳。   臺灣中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irlines Ltd.,簡稱「華航」)2019年全新品牌形象廣告「#旅行帶給你的紀念品」,自6月14日起於網絡 YouTube 頻道及 Facebook 粉絲專頁首播後,隨即引發網路高度共鳴、並進熱搜排行榜,截至目前已逾 900 萬觀看人次,及獲國際知名媒體青睞;繼榮登美國權威行銷媒體《廣告周刊》 (Adweek) 每日最吸睛廣告 (AD OF THE DAY)後,再獲亞洲最大廣告盛會韓國釜山廣告節(AD Stars)三大獎項殊榮
  • 「這些廣告太上頭了」——買量手遊的「連續劇」時代要來了
    在前述怒抽「苟策劃」這集廣告片的最後,「未完待續」的字幕淡入淡出。這一信息,一來告訴看客們,「真假山海經」的故事還沒結束;二來,也向我們揭示了一點:「連續劇」已然成為典型買量手遊,持續輸出廣告創意的思路與手法。連套路固化的山海經手遊,都開始嘗試劇集廣告後,其他品類的遊戲,會不會針對這一新的的創意博弈點,展開行動呢?
  • 擼片廣告比電影拍的還走心!
    各種小粉燈裝點美麗世界再點上一炷香,基本上是一個早熟的空巢老人。你們是感覺對了我就嗨,我是感覺不對了,就躺下。然而正當我準備在泡麵+辣條+偽平安果真紅富士的包圍下,度過平安夜的時候,平時我常用的「小眾」網站搜索記錄,再一次擁抱了我——國外最大的小嗨片視頻網站Porn hub的聖誕節廣告,居然在今年清新的像個清純小婊砸
  • 活了幾十年,第一次聽說「4/4拍一般第4拍是重拍」?!
    ↓但我沒想到,他讓活了幾十年的我第一次聽說了「4/4拍的一般第4拍是重拍」。我不太能理解這是什麼情況?因為一般來說古典音樂4/4拍是第1、第3拍重拍,現在的流行音樂很多以第2、第4拍為重拍,至於第四拍為重拍的音樂,其實不是特別多。後來經過留言區指出,這位老師經過一番學習,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在微博上做了說明。
  • 「喜鵲造字」ㄨ「拍照片的麥仔記」| 在三八節,靠尬聊打開了他們嬌羞的內心
    ♪ 據說老讀者已經戴上了耳機 ♪(這首曲子已同步收錄進「拍照片的麥仔記」的網易雲音樂歌單)
  • 鄭子誠8年前舊作「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突然爆紅,內地手遊邀拍廣告
    「Sorry,有錢真是了不起,不過我想他不會明白這個意境。」
  • 網易,是家廣告公司!
    有網友看到這支廣告後忍不住感嘆:「原來網易是一家電影製作公司!」但縱觀網易這兩年的刷屏營銷作品,狂人覺得,網易可能不是電影製作公司,而是一家廣告公司!魔性招聘神曲去年7月份,網易為了招賢納士在網易雲音樂上發布了一支魔性的招聘廣告。
  • 整形廣告看板以罩「杯」開玩笑 高中生怒喊拆
    河濱縣(Riverside County)一家整形中心廣告看板以罩「杯」開玩笑,不料一名高中女生笑不出來,在網路發起抗議叫拆,整形醫師也接到死亡威脅電話。雷紐恩斯整形中心(Renuance Cosmetic Surgery Center )老闆艾欽柏格醫師(Dr.
  • 廣告是催淚好還是搞怪好,大家怎麼看?
    腦X金跟黃XX檔就是不斷用高頻率的廣告轟炸來博取眼球,讓這產品深入人心,然後賣出去。產品到底有沒有效用?!產品大老闆史玉X自個兒都說了,「你覺得他有效,他就有效。」但這廣告,咱頂多說他俗,再後來看到的蟻X神,真能夠在「俗」之前再加個「低」字了,而且這種廣告還能上電視了,當年也是對廣告監管單位足夠服氣了。
  • 打廣告收費數千萬卻說是「自己花錢買的」!
    近日有網友發現明星造型師韓惠妍和Davichi成員姜珉炅在個人YouTube頻道的影片中,以「自己花錢買的」、「自己的日常」名義介紹物品,實際上卻是拿了廣告商的贊助做宣傳。韓惠妍的YouTube帳號有86萬粉絲,做過不少分享好物的「自己花錢買的(내돈내산)」系列,強調是自己花錢買的、用了很久覺得很好所以推薦給大家,但部份影片中的物品其實是拿了數千萬韓元廣告費,卻沒有按照規定標明廣告成分,甚至在影片中親口說「和廣告無關」,因而遭到指責愚弄觀眾。
  • 全智賢再登廣告天后吸金逾9千萬,吳業坤曬「全裸照」嚇壞網友
    咪就系全城競猜邊個系無綫劇《致命復活》嘅「BIG BOSS」蘿!劇中郭晉安(安仔)喺越南畀人綁架足足十年,綁架生活苦不堪言,安仔要生食青蛙同蛇嚟維生,獲救後仲發現老婆萬綺雯改嫁左,真系慘絕人環!原來安仔咁「慘慘豬」,背後有一個(抑或系多個)「BIG BOSS」策劃,而「BIG BOSS」嘅身份都開始浮面,難怪一班觀眾晚晚都緊貼劇情,用金精火眼去睇「邊個系人,邊個系鬼」!
  • 韓國「最喜愛廣告代言人」調查出爐,孔劉第三,最喜歡她!
    韓國放送廣告振興公社在11月13日至17日之間,隨機找來全國1000名年齡介於20至59歲的韓國民眾進行「最喜愛廣告代言人」民調,結果顯示國民好感度極高的IU以高達8.3%的得票率拔得頭籌,成為韓國消費者心中的最佳廣告代言人,而緊追在後的則是獲得7.4%民眾支持的「滑冰女王」金妍兒
  • 陳澤耀武漢拍公益廣告 年後新電影「Miss Andy」開機
    來自馬來西亞新晉影帝小生,也是唱跳組合《東於哲》成員之一的陳澤耀(阿哲),日前低調抵達大陸武漢拍攝一支[放下手機 發現身邊的美]公益廣告, 2分半的影片已在網上發布,這支廣告內容訴說智慧手機問世後,人們的時間視線全在手機屏幕,低頭已成一種習慣,影片將身處同一座城市裡一對彼此不認識的年輕男女,彼此在公交車上、電梯間、宴會樓同一時間不斷相遇,卻因低頭看手機因而一再錯過,直到某天兩人因手機沒電在街角凝聽街頭表演者演唱
  • 15個應該會讓排版人員被大家唾棄的「超失敗廣告排版」
    上面廣告:「抗癌並非不是沒有希望,我就是活生生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