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對面採菱角的大姐過來一下啊……」
「來咯!」
菱塘
隨著一聲吆喝,正在千畝蕩菱塘中央採菱的六位菱農應聲駛近岸邊。9月18日上午,「身邊的美好·紅船聖地小康路」長三角新全媒聯合採風團隊來到千畝蕩的一處菱塘旁觀菱。千畝蕩菱塘幽幽,菱葉田田,清風微雨拂過,湖面泛起一片漣漪。
採菱的菱農
菱農們坐在一米長、半米寬的橢圓形菱桶中,身穿碎花上衣,頭戴同款碎花帽,挽起或紅或藍的護袖,套著灰白色的手套,以手為槳,以目為鏡,輕輕柔柔地撥開眼前的菱葉。「刷」地一下,菱葉上的露珠迅速散落,蹦入湖中,消失不見。與此同時,湖面被輕易地撕開了一道飄著浮萍的小徑,躲在菱葉下的湖水這才羞答答地露出了本來的面目。
南湖菱
菱農的雙手在湖中上下翻動,與菱角捉迷藏。若是發現藏在菱葉根莖部的南湖「元寶菱」,果斷一把揪住、掐莖、摘取,再扔進隨行的網兜,動作一氣呵成。「看著個頭大,青綠色的,就是熟了。」採菱角的大姐捋了捋湖面的浮萍,亮開嗓子笑道。
捧起菱角的菱農
張海生
「這已經是第五波採菱啦。」據菱塘主張海生介紹,這片菱地佔地80畝,從無人機鳥瞰全貌,儼然是一隻大型「南湖菱」。「種菱,是做半年,吃半年。」張海生說,六月份選種,七月份等成熟,八月開採,一直採到十月底霜降。「為了保持菱角新鮮,每次按照訂單量採摘,要多少,採多少。」張海生頗為自豪道,「為了確保早市的菱新鮮,我們更多的是在晚上採。」
「中國菱鄉」
「南湖菱是我們嘉興的一大特色,有800多年的歷史」。油車港農技中心副主任吳桂榮介紹,南湖菱與常見菱角不同,呈「圓角」,菱果青背白肚、翠綠皮薄、肉白細嫩、汁多甜脆。作為「中國菱鄉」的油車港,平均畝產1500-2000市斤,產值2400噸-3200噸,每畝收入3000元左右。
此外,為進一步唱響嘉興南湖菱品牌,加大南湖菱資源的保護力度,油車港鎮修建了南湖菱(元寶菱)文化展示館,成立了南湖菱文化研究開發中心,每年還舉辦南湖菱文化節,目前已成功舉辦6屆。
「目前我們正在探索菱角的深加工產品,推動地方特色旅遊文化發展和旅遊產品開發。」吳桂榮說。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錢霜霜 徐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