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道中衰的原因,尤其在嘉慶身上還真落不下幾筆,很多事他無法扭轉,都是乾隆帝的「遺產」,高不高興都得接著,當時的清廷雖不至積重難返,但也是頹勢盡顯,嘉慶也無力回天。
嘉道中衰的起點要追溯到乾隆帝主政的中後期,由康熙帝親政起至乾隆中期,是大清鼎盛時期,雖然反清運動貫穿大清始終,但毫無疑問,在這段時間內反抗是最少的,也是最不激烈的一段時期,究其原因無非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追求並不高,至少沒有大規模戰亂,不至流離失所,最好還能吃飽穿暖也就夠了,當然,要說全民脫貧那就有點為難這個封建政權了,畢竟扶貧工作現在也在搞。
嘉道中衰的前期背景
康熙帝執政時期,無論是否受災,都執意多次免稅,最高一次性給地方上免了20多年稅金,這也是其聰明的一面,全稅照收的話,一個是群眾根本給不起,二是必定要造反,後來永不加賦更是進一步減輕了社會底層民眾經濟上的負擔,以最快的速度擺脫戰爭陰霾,恢復生產,恢復經濟,如此種種,都是同一個目的,鞏固封建統治,天下平才能統治久,當然,也不能說他完全沒有惠民的意願。
缺陷在於寬仁過甚,一般貪腐,尤其是熟人貪腐根本不當回事,比如曹寅,即便曹寅死了,康熙帝還能讓李煦兼職鹽政為曹家彌補虧空,從二十三萬兩到上百萬兩是常虧常補,常補常虧成了常態,康熙也不以為意,百般叮囑曹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您看,還帶主動報信的。
縱容李煦貪汙保下曹家,就連心腹大臣噶裡彈劾曹寅也被康熙帝壓了下來,並且解釋,意思就是都是我花的,你不用查,其實曹家的貪腐哪裡騙得過康熙。至於佟國綱和佟國維就更別提了,康熙帝根本管不了,跟皇帝使性子也沒事,外戚嘛,都是一家,康熙帝對他們也是縱容過頭。
到了雍正帝繼位,勵精圖治,嗑藥只是死因的一部分,照他這麼幹,肯定會減損壽命的,連基本的睡眠都保證不了,攤丁入畝和耗羨歸公包括養廉銀制度是雍正帝的功績,至於後來這些制度的形同虛設那和他沒啥關係,政策是要視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下文有相應講述),一個政策管百年那不可能,與時俱進嘛,只能說乾隆的調整不到位,到嘉慶時期就更沒法控制了。
雍正帝大刀闊斧的整飭吏治,去除弊政,朝堂上下都知道這位皇帝的脾氣,各方面都有所收斂,別說窮奢極侈了,裝修不夠低調就有倒黴的可能,相對康熙時期,朝堂清明不少,亂世用重典,手腕夠鐵,挨罵也夠多,即便歸天,還有人不放過他,諸如呂四娘等等傳說都是恨他的人們刻意編的,但是如果沒有雍正,清廷的穩定性會大打折扣。
到了乾隆帝這裡,在他的執政期間,有一個轉折點,就像改了性子一樣,前期他效仿的是康熙,因為乾隆對雍正那一套是看不上眼的,執政初期遵循康熙的足跡,一路免稅,比康熙一生免稅金額還多,但是到了富察氏病逝後,乾隆脾氣大變,後半輩子這手段比雍正有過之而無不及,皇后喪禮期間朝堂大臣包括滿族大員,倒黴者無數,逮著下手就是奔死去的,禮部差點被抹成白板,皇子也給嚇死了,富察氏的死對其後期執政影響比較大,年歲大的那些年,腦子也不好使了,說的話嘉慶聽著懵圈,只有和珅聽得懂,充當翻譯,晚年錯誤不少。
滿清十幾萬人入主中原,能安穩下來不會沒有原因,有血腥的一面,也有從善如流的一面,一切為穩定統治服務,如果一味以血腥手段管理國家,那大清怕是早亡了,這點多爾袞看得比較清楚,至於原因:
一是君主極(集)權做到了歷代封建社會的極致,不會被任何人任何事和諸多條條框框所掣肘。
二是鼓勵耕種、開荒,糾正順治朝急功近利的弊政,發展生產力,減輕人民負擔,受到底層支持,而所謂的支持嘛,不造反就算是支持了。
三是拉攏人心玩的輕車熟路,比如祭拜朱元璋和朱棣,順應社會發展需要和迎合特定階層利益。比如示好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士大夫階層和士紳群體。
尤其康乾時期,學習知上進,工作知努力,政務處理能力還不錯。
......
總結來說:
康熙時期雖然經濟轉暖,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吏治的敗壞,官員們無貪不歡,上下其手,往往越窮的地方耗羨越高,官員們手裡有了錢,自然要賄賂上級,上級收了錢,自然要照顧下級,一時間成了溫馨融洽恩愛的大家庭樣子,還好雍正大力整肅,這才有所收斂,到了乾隆中期,國力、經濟都達到清代頂峰,但是保持的時間不夠長久,到達巔峰隨即急轉而下。
「嘉道中衰」的原因
嘉道中衰的說法,有始無終,因為影響深遠,終點就是大清國滅,而談起起點我們就不得不把乾隆帝再次抻出來,他沒有做好表率作用,蔣介石不穿袖子,全國軍政要員爭相模仿,乾隆帝花錢如流水宗室覺羅、京官督撫們也有樣學樣。你自己窮奢極侈,讓官員勒緊褲腰帶搞廉政,這不人道。
這慄子很沉重,話說乾隆帝為太后過六十大壽,京師大慶,排場很大,從西華門一直到西直門,十多裡都是花團錦簇,燈盞無數,七寶蓮座,交相輝映,記事簿就是一個戲臺,至於戲種,南腔北調都有,無論你那方人士都能找到合適的戲種戲目,幾十步就是一個戲臺,最關鍵的是「各地督撫之貢物,爭奇鬥巧」,官員們爭相進獻,問題是諸多寶貝都哪兒來的呢,大多民脂民膏,貪腐而來,單靠羞人的工資是討不了皇帝歡心的。
「廣東所構翡翠亭,廣二、三丈,全以孔雀尾作屋瓦。」這還讓我想起了歷史上的奇石啊,生辰綱啊一大堆東西,看來也不遠了。
這還都是小錢,乾隆仿康熙六度南巡,而「供億之侈,驛騷之繁,轉十倍於康熙之時。」這點提一句就完,大家都知道。
從乾隆起,奢侈浪費,追求享受,這在雍正帝死後不久,再次蔚然成風了。
亦如乾隆看不慣雍正的執政手段,顒琰也看不慣乾隆,但是乾隆活著的時候不敢說,他在說下面這句話的時候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吏制開始敗壞的麼?
「首先責己,厲行節儉,永杜貢獻。諸大吏受任既重,養廉又優,貢獻之費已除,權門之索又絕,必應清白乃心,為國宣力。然而風氣未移,俗態猶故,時有在朕前借端嘗試,巧言利國,實皆利己,似此者不一而足。」
嘉慶帝當然知道乾隆所受百官「貢獻」不是好來的,所以以身作則,永遠杜絕這種政治獻金,可是減輕官員負擔了,官員們該好好盡力為國了吧,然而風氣未改······
驕奢淫逸帶來吏制的敗壞
比如大名人洪亮吉曾經這樣評價:士大夫基層漸漸地都不知廉恥了。連知識分子帶官員一起罵了。
到了嘉慶道光年間,貪腐的重災區就是分管河道的官吏,可稱驕奢淫逸之最,某些方面連皇帝都望塵莫及,可見肆無忌憚到什麼程度,比如河督請客,殺了五十頭豬,只取背部一小塊肉,其餘不做利用,全部扔掉。為了一盤炒駝峰,要殺三四峰駱駝。
陝西糧道官員:
「每次皆戲兩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窩燒烤,中席亦魚翅海參。西安活魚難得,每大魚一尾,值錢四、五千文。……其他如白鱔、鹿尾,皆貴重難得之物,亦必設法購求。」
乾隆帝時期,國家鼎盛,一切都不以為意,但這和是否有錢沒有關係,關鍵是造成了吏制的敗壞,當年雍正帝整飭吏制何其艱難。乾隆帝的做派,宗室覺羅,王公大臣,各地將校,地主鄉紳,都爭相效仿,最關鍵是的官員也都這樣,統治基礎就必定開始鬆動,因為官員本身並不能創造價值,而他能輕車熟路搞來真金白銀的路數,自然是要面對基層百姓下手,沒聽說過哪個官員把各地鄉紳都刮破產的。
從嘉慶和道光時期的文獻來看,他倆都真的盡力了,能力有限只是一方面,積重難返,貪腐意識固化才是主因,雖然想矯正官員的陋習種種,然而為時已晚,根深蒂固。一切政令實施依靠皇帝、官員的執行,吏治腐敗,國家離滅亡就不遠了。
官員奢侈腐化,貪汙成性,國家稅收及經濟負擔再次轉向最底層民眾,官紳們亦如前明,非常善於轉移負擔,加上天災人禍,不但國力下降,還激化階級矛盾,造反的人越來越多。
官員很冤枉?
知道我幹活,不知道我挨餓。官員的腐敗不僅僅是簡單上行下效,我再舉一個沉重的慄子,耗羨歸公解決了官員們的收入問題,但是前文講過,一切政策都要視環境改變而加以調整,但是根本沒有這個過程,嘉道期間,官員們是什麼情況呢?
攤捐過重,強制扣光官員們的養廉銀(尤以州縣官員)用於公務費用,造成雍正帝的養廉銀制度徹底報廢形同虛設。而官員的「底薪」很低,又回到了水深火熱的日子(和明朝一樣,未必就比要飯好多少),問題是極多官員並不想水深火熱,怎麼辦呢,只能朝群眾下手了。
很多人評價嘉慶帝是個一事無成甚至是個無能皇帝,其實所謂的嘉慶控場只是假象,架不住官員們利用信息不對稱欺上瞞下,從吏治到河工他什麼都管,他也不是個不了了之有頭無尾的人,但是碰到的困難實在是他難以解決的,要怪就怪乾隆吧,到他這一代就調整不過來了,就更別提道光了。
軍務廢弛
乾隆帝不無辜麼?他接手政權後,從朝堂到軍務都是有一定了解的,我們來看看,就在他剛剛繼位的時候說過什麼。
乾隆:和平安逸的日子過得太久,八旗人口也漸漸增加,漸漸地奢侈靡費(這就是皇太極所擔心的,也是他多次給予崇禎帝談和機會的原因,同化加奢靡),如果讓八旗去外省當官,所收來的稅金,當時就順著自己的性子給花了,當兵的呢,就知道漂亮衣服和美味珍饈,浪蕩又浪費成風,現在某些旗人怎麼窮的?都是這原因。
註:前期厚養,但是後期因為清廷也缺錢,而旗人吃喝玩樂慣了,幾百年下來沒什麼生存能力,只能改租地為賣地,或者典押,失去了僅有的土地,當然就只能受窮了。
到不了嘉慶年間,就軍務廢弛了,嘉慶曾隨乾隆閱兵,所見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這都是養尊處優的結果,「平時未嘗遠出城郭,一旦負槍荷戈,走山路數十裡,汗淫淫下,喘息不寧。」嘉慶親政後也無從改變什麼了,一切都已經成了定局。
尤其是廚子刺殺事件,更顯示出了,就連皇帝的近侍也都不堪重用,所謂的大內高手被個廚子連捅三刀,這還是五個打人家一個的圍毆場面。
土地兼併
和大明王朝一樣,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官紳們就是二地主,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很多農民無地可種,比如琦善,自己佔地256萬畝。至於督撫級別的,家裡有幾萬畝地很正常。
田地大多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拿到手的,通過放貸收回來那算文明的,直接搶也就搶了,就是吃相難看點而已,地主人數佔比很小,但是卻佔據了一半甚至一半多的土地,窮人怎麼活呢,只能原地打工,趕上天災,頭腦靈活點的還知道早跑早活命,智商感人的就真的只能在原地等死了。
土地不只是求生的生產資料,它還是階級矛盾的爆發點,隨著流民越來越多,即便很多人闖關東到了東北,原來全力保護的「龍興之地」,大量漢民湧入,乾隆也說不出什麼來了,沒法管,沒有活路才去那個年代的苦寒之地,已經活不下去了,再加限制那就是官逼民反結果。
而到了嘉慶帝就更加悲催,因為人口的暴增,幾乎所有能開墾的土地都被佔用了,甚至有流民去深山野嶺去開墾荒地,這些被逼顛沛流離的流民們多到什麼程度呢,他們開墾荒地的行為,引發多省水土流失,上遊開地,下遊治水,因為水土流失堰塞河道,所以下遊就遭了秧,古人也沒咱們想的那麼落後,官員也好,學者也罷,都研究明白了,但就是沒法改,流民沒地可種,荒山野嶺即便有官員能管,難不成讓他停手直接餓死麼,所以即便嘉慶因為水患不斷氣急敗壞下了五道諭旨,卻也收效甚微,這四個字也是對嘉慶一朝的評價,但最大的責任卻不在他。
總結
出於篇幅考慮,對其他各項影響做個簡單敘述和總結。
一個王朝的弊病和滅亡總是充斥著方方面面種種原因,一個個腦滿腸肥撐得不要不要的,他會去造反?起義軍問題,這對清廷的打擊是完全無法忽略的,比如白蓮教,乾隆沒死的時候就開始造反了,比如真理教等等,剿滅這幾股起義軍需要軍費,多少錢呢,二萬萬,2億,整整兩個小目標,清廷財政上更加虛弱。
比如天災方面和人口暴增引發的生態災難,嘉道期間的天災絲·毫·不·比·小·冰·期·差,甚至可以說更嚴重,明末有的天災嘉道期間都有,而且還夾雜著人為因素,4億人口對資源不僅僅是需求,不僅僅是掠奪,更多的是一種破壞,稍微平整些的山都被種上了玉米,但這作物不把地,水土流失太嚴重,嘉道時期森林面積的減少是從古至今最嚴重的時代,絕對不會有之一,流民們為了生存,瘋狂的在全國各地尋找耕地,貴州在那年月本來都沒人愛去,到了後來雲貴都開滿了地,中國的幾大山區,但凡能叫上名的全是流民開荒,即便這樣能解決耕地問題麼?還是不能,二百載「土滿人滿」是全國現象,無論多偏僻的地方都擋不住流民的腳步。到了這個時期,什麼攤丁入畝永不加賦統統都是空談了。
經濟方面,論嚴重性,以道光為最,關稅並沒怎麼減少,但是因為鴉片的原因,順差搞成了逆差,大量白銀流向國外,素有新大陸貴金屬最終流向地之稱的中國,因為鴉片,經濟再次受到嚴重打擊。道光帝的目的不是什麼禁菸,而是止住白銀流失。
嘉道只是惡果的延續,真正的起因還是在乾隆統治後期,甚至可以說,所謂的康乾盛世在乾隆後期就已經虛名化了,成為官僚們歌功頌德的美好口號,尤其是吏制的腐敗,直接造成民不聊生,歷史如此的相像。
民不聊生的初級階段就是湧入偏僻之地繼續求生,湧入東北而不顧清廷的禁令,單只寧古塔這流放之地就湧入了多少流民,但凡有些辦法,誰去那種地方。
第二階段就是官逼民反,自乾隆晚期到大清覆滅,造反的聲音此起彼伏,即便沒有外國列強,大清也命不久矣,嘉道時期清廷各方面的弱化,其實就是一個必然規律,他們只是延續過程中的一環,一切弊病在所謂盛事並不如何顯眼,但到了他們這裡正趕上所有指標的跌落,所有嚴重後果漸漸浮出水平,清朝開始積弱,直到鴉片戰爭,中華百年屈辱史拉開帷幕。政權更迭,歷史上此起彼伏本是常態,就好像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封建王朝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