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道中衰」是乾隆帝造成的?這種說法有依據麼?

2021-01-19 古今通史

嘉道中衰的原因,尤其在嘉慶身上還真落不下幾筆,很多事他無法扭轉,都是乾隆帝的「遺產」,高不高興都得接著,當時的清廷雖不至積重難返,但也是頹勢盡顯,嘉慶也無力回天。

嘉道中衰的起點要追溯到乾隆帝主政的中後期,由康熙帝親政起至乾隆中期,是大清鼎盛時期,雖然反清運動貫穿大清始終,但毫無疑問,在這段時間內反抗是最少的,也是最不激烈的一段時期,究其原因無非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追求並不高,至少沒有大規模戰亂,不至流離失所,最好還能吃飽穿暖也就夠了,當然,要說全民脫貧那就有點為難這個封建政權了,畢竟扶貧工作現在也在搞。

嘉道中衰的前期背景

康熙帝執政時期,無論是否受災,都執意多次免稅,最高一次性給地方上免了20多年稅金,這也是其聰明的一面,全稅照收的話,一個是群眾根本給不起,二是必定要造反,後來永不加賦更是進一步減輕了社會底層民眾經濟上的負擔,以最快的速度擺脫戰爭陰霾,恢復生產,恢復經濟,如此種種,都是同一個目的,鞏固封建統治,天下平才能統治久,當然,也不能說他完全沒有惠民的意願。

缺陷在於寬仁過甚,一般貪腐,尤其是熟人貪腐根本不當回事,比如曹寅,即便曹寅死了,康熙帝還能讓李煦兼職鹽政為曹家彌補虧空,從二十三萬兩到上百萬兩是常虧常補,常補常虧成了常態,康熙也不以為意,百般叮囑曹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您看,還帶主動報信的。

縱容李煦貪汙保下曹家,就連心腹大臣噶裡彈劾曹寅也被康熙帝壓了下來,並且解釋,意思就是都是我花的,你不用查,其實曹家的貪腐哪裡騙得過康熙。至於佟國綱和佟國維就更別提了,康熙帝根本管不了,跟皇帝使性子也沒事,外戚嘛,都是一家,康熙帝對他們也是縱容過頭。

到了雍正帝繼位,勵精圖治,嗑藥只是死因的一部分,照他這麼幹,肯定會減損壽命的,連基本的睡眠都保證不了,攤丁入畝和耗羨歸公包括養廉銀制度是雍正帝的功績,至於後來這些制度的形同虛設那和他沒啥關係,政策是要視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下文有相應講述),一個政策管百年那不可能,與時俱進嘛,只能說乾隆的調整不到位,到嘉慶時期就更沒法控制了。

雍正帝大刀闊斧的整飭吏治,去除弊政,朝堂上下都知道這位皇帝的脾氣,各方面都有所收斂,別說窮奢極侈了,裝修不夠低調就有倒黴的可能,相對康熙時期,朝堂清明不少,亂世用重典,手腕夠鐵,挨罵也夠多,即便歸天,還有人不放過他,諸如呂四娘等等傳說都是恨他的人們刻意編的,但是如果沒有雍正,清廷的穩定性會大打折扣。

到了乾隆帝這裡,在他的執政期間,有一個轉折點,就像改了性子一樣,前期他效仿的是康熙,因為乾隆對雍正那一套是看不上眼的,執政初期遵循康熙的足跡,一路免稅,比康熙一生免稅金額還多,但是到了富察氏病逝後,乾隆脾氣大變,後半輩子這手段比雍正有過之而無不及,皇后喪禮期間朝堂大臣包括滿族大員,倒黴者無數,逮著下手就是奔死去的,禮部差點被抹成白板,皇子也給嚇死了,富察氏的死對其後期執政影響比較大,年歲大的那些年,腦子也不好使了,說的話嘉慶聽著懵圈,只有和珅聽得懂,充當翻譯,晚年錯誤不少。

滿清十幾萬人入主中原,能安穩下來不會沒有原因,有血腥的一面,也有從善如流的一面,一切為穩定統治服務,如果一味以血腥手段管理國家,那大清怕是早亡了,這點多爾袞看得比較清楚,至於原因:

一是君主極(集)權做到了歷代封建社會的極致,不會被任何人任何事和諸多條條框框所掣肘。

二是鼓勵耕種、開荒,糾正順治朝急功近利的弊政,發展生產力,減輕人民負擔,受到底層支持,而所謂的支持嘛,不造反就算是支持了。

三是拉攏人心玩的輕車熟路,比如祭拜朱元璋和朱棣,順應社會發展需要和迎合特定階層利益。比如示好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士大夫階層和士紳群體。

尤其康乾時期,學習知上進,工作知努力,政務處理能力還不錯。

......

總結來說:

康熙時期雖然經濟轉暖,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吏治的敗壞,官員們無貪不歡,上下其手,往往越窮的地方耗羨越高,官員們手裡有了錢,自然要賄賂上級,上級收了錢,自然要照顧下級,一時間成了溫馨融洽恩愛的大家庭樣子,還好雍正大力整肅,這才有所收斂,到了乾隆中期,國力、經濟都達到清代頂峰,但是保持的時間不夠長久,到達巔峰隨即急轉而下。

「嘉道中衰」的原因

嘉道中衰的說法,有始無終,因為影響深遠,終點就是大清國滅,而談起起點我們就不得不把乾隆帝再次抻出來,他沒有做好表率作用,蔣介石不穿袖子,全國軍政要員爭相模仿,乾隆帝花錢如流水宗室覺羅、京官督撫們也有樣學樣。你自己窮奢極侈,讓官員勒緊褲腰帶搞廉政,這不人道。

這慄子很沉重,話說乾隆帝為太后過六十大壽,京師大慶,排場很大,從西華門一直到西直門,十多裡都是花團錦簇,燈盞無數,七寶蓮座,交相輝映,記事簿就是一個戲臺,至於戲種,南腔北調都有,無論你那方人士都能找到合適的戲種戲目,幾十步就是一個戲臺,最關鍵的是「各地督撫之貢物,爭奇鬥巧」,官員們爭相進獻,問題是諸多寶貝都哪兒來的呢,大多民脂民膏,貪腐而來,單靠羞人的工資是討不了皇帝歡心的。

「廣東所構翡翠亭,廣二、三丈,全以孔雀尾作屋瓦。」這還讓我想起了歷史上的奇石啊,生辰綱啊一大堆東西,看來也不遠了。

這還都是小錢,乾隆仿康熙六度南巡,而「供億之侈,驛騷之繁,轉十倍於康熙之時。」這點提一句就完,大家都知道。

從乾隆起,奢侈浪費,追求享受,這在雍正帝死後不久,再次蔚然成風了。

亦如乾隆看不慣雍正的執政手段,顒琰也看不慣乾隆,但是乾隆活著的時候不敢說,他在說下面這句話的時候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吏制開始敗壞的麼?

「首先責己,厲行節儉,永杜貢獻。諸大吏受任既重,養廉又優,貢獻之費已除,權門之索又絕,必應清白乃心,為國宣力。然而風氣未移,俗態猶故,時有在朕前借端嘗試,巧言利國,實皆利己,似此者不一而足。」

嘉慶帝當然知道乾隆所受百官「貢獻」不是好來的,所以以身作則,永遠杜絕這種政治獻金,可是減輕官員負擔了,官員們該好好盡力為國了吧,然而風氣未改······

驕奢淫逸帶來吏制的敗壞

比如大名人洪亮吉曾經這樣評價:士大夫基層漸漸地都不知廉恥了。連知識分子帶官員一起罵了。

到了嘉慶道光年間,貪腐的重災區就是分管河道的官吏,可稱驕奢淫逸之最,某些方面連皇帝都望塵莫及,可見肆無忌憚到什麼程度,比如河督請客,殺了五十頭豬,只取背部一小塊肉,其餘不做利用,全部扔掉。為了一盤炒駝峰,要殺三四峰駱駝。

陝西糧道官員:

「每次皆戲兩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窩燒烤,中席亦魚翅海參。西安活魚難得,每大魚一尾,值錢四、五千文。……其他如白鱔、鹿尾,皆貴重難得之物,亦必設法購求。」

乾隆帝時期,國家鼎盛,一切都不以為意,但這和是否有錢沒有關係,關鍵是造成了吏制的敗壞,當年雍正帝整飭吏制何其艱難。乾隆帝的做派,宗室覺羅,王公大臣,各地將校,地主鄉紳,都爭相效仿,最關鍵是的官員也都這樣,統治基礎就必定開始鬆動,因為官員本身並不能創造價值,而他能輕車熟路搞來真金白銀的路數,自然是要面對基層百姓下手,沒聽說過哪個官員把各地鄉紳都刮破產的。

從嘉慶和道光時期的文獻來看,他倆都真的盡力了,能力有限只是一方面,積重難返,貪腐意識固化才是主因,雖然想矯正官員的陋習種種,然而為時已晚,根深蒂固。一切政令實施依靠皇帝、官員的執行,吏治腐敗,國家離滅亡就不遠了。

官員奢侈腐化,貪汙成性,國家稅收及經濟負擔再次轉向最底層民眾,官紳們亦如前明,非常善於轉移負擔,加上天災人禍,不但國力下降,還激化階級矛盾,造反的人越來越多。

官員很冤枉?

知道我幹活,不知道我挨餓。官員的腐敗不僅僅是簡單上行下效,我再舉一個沉重的慄子,耗羨歸公解決了官員們的收入問題,但是前文講過,一切政策都要視環境改變而加以調整,但是根本沒有這個過程,嘉道期間,官員們是什麼情況呢?

攤捐過重,強制扣光官員們的養廉銀(尤以州縣官員)用於公務費用,造成雍正帝的養廉銀制度徹底報廢形同虛設。而官員的「底薪」很低,又回到了水深火熱的日子(和明朝一樣,未必就比要飯好多少),問題是極多官員並不想水深火熱,怎麼辦呢,只能朝群眾下手了。

很多人評價嘉慶帝是個一事無成甚至是個無能皇帝,其實所謂的嘉慶控場只是假象,架不住官員們利用信息不對稱欺上瞞下,從吏治到河工他什麼都管,他也不是個不了了之有頭無尾的人,但是碰到的困難實在是他難以解決的,要怪就怪乾隆吧,到他這一代就調整不過來了,就更別提道光了。

軍務廢弛

乾隆帝不無辜麼?他接手政權後,從朝堂到軍務都是有一定了解的,我們來看看,就在他剛剛繼位的時候說過什麼。

乾隆:和平安逸的日子過得太久,八旗人口也漸漸增加,漸漸地奢侈靡費(這就是皇太極所擔心的,也是他多次給予崇禎帝談和機會的原因,同化加奢靡),如果讓八旗去外省當官,所收來的稅金,當時就順著自己的性子給花了,當兵的呢,就知道漂亮衣服和美味珍饈,浪蕩又浪費成風,現在某些旗人怎麼窮的?都是這原因。

註:前期厚養,但是後期因為清廷也缺錢,而旗人吃喝玩樂慣了,幾百年下來沒什麼生存能力,只能改租地為賣地,或者典押,失去了僅有的土地,當然就只能受窮了。

到不了嘉慶年間,就軍務廢弛了,嘉慶曾隨乾隆閱兵,所見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這都是養尊處優的結果,「平時未嘗遠出城郭,一旦負槍荷戈,走山路數十裡,汗淫淫下,喘息不寧。」嘉慶親政後也無從改變什麼了,一切都已經成了定局。

尤其是廚子刺殺事件,更顯示出了,就連皇帝的近侍也都不堪重用,所謂的大內高手被個廚子連捅三刀,這還是五個打人家一個的圍毆場面。

土地兼併

和大明王朝一樣,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官紳們就是二地主,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很多農民無地可種,比如琦善,自己佔地256萬畝。至於督撫級別的,家裡有幾萬畝地很正常。

田地大多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拿到手的,通過放貸收回來那算文明的,直接搶也就搶了,就是吃相難看點而已,地主人數佔比很小,但是卻佔據了一半甚至一半多的土地,窮人怎麼活呢,只能原地打工,趕上天災,頭腦靈活點的還知道早跑早活命,智商感人的就真的只能在原地等死了。

土地不只是求生的生產資料,它還是階級矛盾的爆發點,隨著流民越來越多,即便很多人闖關東到了東北,原來全力保護的「龍興之地」,大量漢民湧入,乾隆也說不出什麼來了,沒法管,沒有活路才去那個年代的苦寒之地,已經活不下去了,再加限制那就是官逼民反結果。

而到了嘉慶帝就更加悲催,因為人口的暴增,幾乎所有能開墾的土地都被佔用了,甚至有流民去深山野嶺去開墾荒地,這些被逼顛沛流離的流民們多到什麼程度呢,他們開墾荒地的行為,引發多省水土流失,上遊開地,下遊治水,因為水土流失堰塞河道,所以下遊就遭了秧,古人也沒咱們想的那麼落後,官員也好,學者也罷,都研究明白了,但就是沒法改,流民沒地可種,荒山野嶺即便有官員能管,難不成讓他停手直接餓死麼,所以即便嘉慶因為水患不斷氣急敗壞下了五道諭旨,卻也收效甚微,這四個字也是對嘉慶一朝的評價,但最大的責任卻不在他。

總結

出於篇幅考慮,對其他各項影響做個簡單敘述和總結。

一個王朝的弊病和滅亡總是充斥著方方面面種種原因,一個個腦滿腸肥撐得不要不要的,他會去造反?起義軍問題,這對清廷的打擊是完全無法忽略的,比如白蓮教,乾隆沒死的時候就開始造反了,比如真理教等等,剿滅這幾股起義軍需要軍費,多少錢呢,二萬萬,2億,整整兩個小目標,清廷財政上更加虛弱。

比如天災方面和人口暴增引發的生態災難,嘉道期間的天災絲·毫·不·比·小·冰·期·差,甚至可以說更嚴重,明末有的天災嘉道期間都有,而且還夾雜著人為因素,4億人口對資源不僅僅是需求,不僅僅是掠奪,更多的是一種破壞,稍微平整些的山都被種上了玉米,但這作物不把地,水土流失太嚴重,嘉道時期森林面積的減少是從古至今最嚴重的時代,絕對不會有之一,流民們為了生存,瘋狂的在全國各地尋找耕地,貴州在那年月本來都沒人愛去,到了後來雲貴都開滿了地,中國的幾大山區,但凡能叫上名的全是流民開荒,即便這樣能解決耕地問題麼?還是不能,二百載「土滿人滿」是全國現象,無論多偏僻的地方都擋不住流民的腳步。到了這個時期,什麼攤丁入畝永不加賦統統都是空談了。

經濟方面,論嚴重性,以道光為最,關稅並沒怎麼減少,但是因為鴉片的原因,順差搞成了逆差,大量白銀流向國外,素有新大陸貴金屬最終流向地之稱的中國,因為鴉片,經濟再次受到嚴重打擊。道光帝的目的不是什麼禁菸,而是止住白銀流失。

嘉道只是惡果的延續,真正的起因還是在乾隆統治後期,甚至可以說,所謂的康乾盛世在乾隆後期就已經虛名化了,成為官僚們歌功頌德的美好口號,尤其是吏制的腐敗,直接造成民不聊生,歷史如此的相像。

民不聊生的初級階段就是湧入偏僻之地繼續求生,湧入東北而不顧清廷的禁令,單只寧古塔這流放之地就湧入了多少流民,但凡有些辦法,誰去那種地方。

第二階段就是官逼民反,自乾隆晚期到大清覆滅,造反的聲音此起彼伏,即便沒有外國列強,大清也命不久矣,嘉道時期清廷各方面的弱化,其實就是一個必然規律,他們只是延續過程中的一環,一切弊病在所謂盛事並不如何顯眼,但到了他們這裡正趕上所有指標的跌落,所有嚴重後果漸漸浮出水平,清朝開始積弱,直到鴉片戰爭,中華百年屈辱史拉開帷幕。政權更迭,歷史上此起彼伏本是常態,就好像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封建王朝也是如此。

相關焦點

  • 「嘉道中衰」中的嘉慶帝:勤奮的好人,死因不明的平庸天子
    「嘉道中衰」上承「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爭」,「嘉道」指的是嘉慶和道光。嘉慶帝是一位勤政的皇帝,終其一朝,都在孜孜不倦地處理政務。1如果嘉慶是以前朝代的皇帝,他是個合格的好皇帝;但是嘉慶處在「數千年位於之變局」的時代,他在位時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
  • 從康乾盛世到嘉道中衰,這急劇轉變,老乾隆有著不可推卸責任
    事實上,並非所有人都認可康乾盛世的說法,不少人認為康乾盛世不過是笑話,更是賦予了「紅薯盛世」的新名稱。所謂紅薯盛世便是因為,乾隆後期大多數民眾以紅薯為主食,乾隆引以為傲的盛世估計在外人看來不過是今日之印度罷了。
  • 「嘉道中衰」,是嘉慶帝的平庸無能?還是逆流時代的悲哀
    相處情感:「嘉道中衰」,是嘉慶帝的平庸無能?還是逆流時代的悲哀很多人對於嘉慶皇帝的觀感,其實都不怎麼好,都覺得他十分倒黴,身為皇帝,遭遇過多次刺殺,最後還被雷劈死。乾隆禪位給他,但是事實上卻是乾隆一直掌權直至去世,而後大清王朝由盛轉衰。作為皇帝,雖然勤政親為,但是民間依然大小起義不斷。好不容易處死了國之巨貪和珅,結果他在位期間是清朝貪汙腐敗最盛行的時代。
  • 老人說「十鼠九苦」,生娃要避開「鼠年」,這種說法有依據嗎?
    以前的時候家裡面有孩子出生,老人都會比較在乎「屬相」,認為有的屬相命好,有的屬相以後日子比較苦。儘管已經是2020年了,但是還是有些人對此有一定的信服,甚至孩子結婚前,詢問對方屬相查看下姻緣。2020年是鼠年,有的老人就說「十鼠九苦」, 生娃要避開「鼠年」,這種說法是否有依據呢?老家鄰居今年喜得小孫女,本來是全家歡樂的事情,可是鄰居在和街裡朋友聊天的時候,忍不住嘆氣說鼠年生的不好。
  • 「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
    因為這種讀法,「衰」甚至被改成了「摧」或「催」。灰韻中有「縗」,此字可以通「衰」。「衰(縗)」若讀作cuī,或直接換成「摧」或「催」,與首句的「回(今音讀作huí)」押韻。但問題在於,「縗」專指喪服,不能用來形容「鬢毛」,「摧」或「催」又難以解釋得通。而且絕句的格律是第二、四句必須押韻,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而「cuī」這個音與「來(lái)」不押韻。
  • 十年生六子,乾隆帝最寵愛的女人,稱讚她常用這兩個字
    愛,分多種,有敬愛,有寵愛。孝賢皇后出身高貴,節儉勤勉,「珠翠等飾,未嘗佩戴,惟插通草絨織等花」,乾隆帝對她的評價是「侍孝聖憲皇后,恪盡婦職」(《嘯亭續錄》),「皇后一生之淑德」(《清列朝后妃傳稿》),只是說她能持家,守婦道,有淑德,並未表露出男女之愛,只能算是敬愛。若論寵愛,乾隆帝最心儀的對象是孝儀皇后魏佳氏。不過,這個皇后封號是在她死後被乾隆帝追冊的,魏佳氏生前沒有做過一天皇后。
  • 「鬢毛衰」詩案:「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
    因為這種讀法,「衰」甚至被改成了「摧」或「催」。灰韻中有「縗」,此字可以通「衰」。「衰(縗)」若讀作cuī,或直接換成「摧」或「催」,與首句的「回(今音讀作huí)」押韻。但問題在於,「縗」專指喪服,不能用來形容「鬢毛」,「摧」或「催」又難以解釋得通。而且絕句的格律是第二、四句必須押韻,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而「cuī」這個音與「來(lái)」不押韻。
  • 民間說法是否有依據?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過這樣的現象,有的人的腳趾是與眾不同的,他們的小拇指的指甲非常小,甚至殘缺不全。而在很多地區也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有人認為小腳指甲殘缺的人其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族人,這個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 女人臀部大好生養,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科學性!
    新年有很多相親宴會,男方父母都很注意女方屁股的大小,因為民間傳屁股大好生養。那么女人為什麼屁股大好生養?屁股大好生養有沒有科學依據呢?下面為您介紹女人為什麼屁股大好生養,看看吧。
  • 看看乾隆帝和他媳婦們的畫像,真是夫妻相啊!
    乾隆帝人們常說,夫妻在一塊生活久了,會越來越像對方。乾隆帝和他的媳婦們,不知道是不是也是這樣。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不精,成為雍正帝、乾隆帝時宮廷繪畫的代表人物。
  • 乾隆帝婉嬪,無子無寵常年被扣工資,卻活得通透,高壽而終
    乾隆帝是一個多情天子,在他43位有名號的后妃中,有三位皇后、五位皇貴妃和五位貴妃、六位妃,在皇帝的家庭中,妃嬪位號的高低與她們的受寵程度和家世息息相關。如果一位女子,既受寵家世又高,那麼她的位分一定低不了,可是在乾隆帝的后妃中有一位女子,她家世低、不受寵更沒有生育,也不像慶恭皇貴妃那樣得以撫養永琰、穎貴妃得以撫養永璘,可就是這樣一位女子竟然成為了乾隆帝後宮中最後一位貴妃,從排序第八到排序第一,她用了六十多年。
  • 歷史上乾隆帝真正的身世大揭密
    一、詩明誕生地乾隆帝認為自己出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東北,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裡是雍親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爺府。乾隆帝登基後,把父親雍正的畫像供奉在雍和宮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經,他在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雍和宮祭拜。乾隆帝曾多次以詩表明自己生在雍和宮。一次他到雍和宮瞻仰祭拜後,做詩說:「來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
  • 老師嗓子嘶啞,衰衰送啞語大全,這種糗事該宣傳,還是不說出去
    導語:各位童鞋有沒有被嗓子嘶啞而困擾過?當你面對嗓子嘶啞說不出話之後,你是不是都不知道該如何跟人溝通?衰衰看到老師嗓子嘶啞,竟送給他一本啞語大全,這是什麼意思?就讓我們在文章中尋找答案吧。老師嗓子嘶啞,衰衰送啞語大全,這種糗事該宣傳,還是不說出去老師講課一直都是在說話,時間一長就有可能造成嗓子嘶啞,說話不利索還疼的受不了,一般情況下老師都會忍住繼續教育我們,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對於老師的倔強,都會送來一些治療嗓子的物品,衰衰為了能證明自己真心為老師好,竟送給老師一本啞語大全,大家看到瞬間都迷茫了,也不意思當面揭穿衰衰,這種事情決定權不在衰衰手裡,畢竟大家的嘴誰也管不住
  • 乾隆帝最長壽的妃子,遭受冷落,熬死皇帝,活到九十二
    期間,乾隆帝熬死了絕大多數兒子,后妃也是熬了一茬又一茬。等乾隆帝駕崩的時候,十七個兒子僅存四個;健在的有封號的后妃也寥寥無幾,侍奉乾隆帝近七十年的婉妃陳氏就是其中一個。陳氏入宮很早,雍正帝在世的時候,陳氏就進入乾隆帝舊時藩邸,開始侍奉時為皇四子的乾隆帝。不過,此時乾隆帝早已與嫡妻富察氏婚配,陳氏身份低賤,只是一名普通的侍妾,在藩邸中連半個主子都輪不上。
  • 有人說通過鍛鍊之後甲狀腺結節消失了,這種說法正確麼?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有人說通過鍛鍊之後甲狀腺結節消失了,這種說法正確麼?」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疾病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就目前,尚不能完全弄清楚甲狀腺結節的發病機制及發病原因。這真是讓人腦殼疼的一件事,不過有記載及證明說甲狀腺結節的發病因素與環境,體質,遺傳可能有一定的關係。那麼咱們說甲狀腺結節是在甲狀腺內異常凸起的腫塊,就像河流中有淤堵的情況出現,導致河流不通暢,甲狀腺結節的滋生也會導致甲狀腺有病變。在早期的時候,甲狀腺結節患者是沒有任何的感覺的。
  • 奇妙傳言背後和珅受乾隆帝寵信的真相
    ,可是母親一見之下再三逼問,弘曆只好說出,弘曆的母親便處置了貴妃,弘曆十分痛心因為自己的過錯造成了貴妃的死,於是在她的脖子上按上一道紅印,以做來世見證,當乾隆帝遇到和珅時,竟發現他的脖子上有一道紅色胎記,十分驚愕,他認為和珅是貴妃的轉世,於是想要補償當年過錯,格外重視、重用和珅。
  • 在乾隆帝的「盛世」夢裡,為何容不下別人打臉? | 循跡曉講
    所以,隨著這種「巨嬰」型的皇帝活得越久,大清官場上「多磕頭,少說話」的風氣就越嚴重。那麼,乾隆帝如何操作的呢?而這個雄霸東亞的帝國更是在他愛新覺羅·弘曆的統治下堯風舜雨、海清河晏,大清的子民不知道有多幸福。所以,偶然有一點小災情是情有可原的,但這麼多人不要命攔駕,誇大其詞的告御狀,顯然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官場鬥爭,這幫「刁民」肯定受人指使,通過這種「衝塔」玩命的方式抹黑帝國的地方治理,進而來扳倒政敵。
  • 清朝嘉道年間的河工捐納
    尤其嘉道以降,清朝國家財政漸趨緊張,捐納遂成為河務用銀的重要來源。  捐納又名捐貲,是官府通過授予民眾虛銜或實官銓選資格等權利以換取民眾一定數額銀錢的行為,其主要目的是籌集錢糧應對急需。捐納按其目的可分為軍需、河工、賑災、營田四種類型,其中河工捐納專為應對黃河治理而開設。
  • 愉妃地位不低,乾隆帝又看中永琪,為什麼她沒有畫像流傳下來?
    《心寫治平圖》概況在乾隆帝的19位高階嬪妃(妃和妃以上)中有11位嬪妃被錄入《心寫治平圖》,其中順貴人是乾隆帝中晚期的妃嬪,時為順妃,不知何原因被降為貴人,但畫像仍然被保留了下來。—《清乾隆朝實錄》首先,愉妃是乾隆帝的潛邸舊人,初封海常在,又封海貴人,誕育皇五子永琪後被封為愉嬪,乾隆十年晉封愉妃,而且此時愉妃是妃位之次,慧賢皇貴妃去世後,她的地位僅次於皇后、嫻貴妃、純貴妃、嘉妃。同為早期高階嬪妃,嘉妃的畫像都錄入了《心寫治平圖》,為何愉妃卻沒有錄入呢?
  • 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
    為了判斷出肚子裡胎兒的性別,孕期的各種徵兆都變成了判斷依據,像孕期口味、孕肚形狀,甚至還有人從媽媽的顏值入手,說「漂亮的媽媽越容易生女兒,而不漂亮的媽媽則容易生男孩」,那麼這樣的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呢?越是長得漂亮的女性,越容易生女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