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百餘年的康乾盛世,被譽為最後一個盛世,然而事實上背後卻隱藏著一觸即發的危機,衰敗態勢使得清廷一下子就成了破爛不堪的代名詞。事實上,並非所有人都認可康乾盛世的說法,不少人認為康乾盛世不過是笑話,更是賦予了「紅薯盛世」的新名稱。
所謂紅薯盛世便是因為,乾隆後期大多數民眾以紅薯為主食,乾隆引以為傲的盛世估計在外人看來不過是今日之印度罷了。
急劇轉變
由盛而衰乃歷史的正常態勢,然而這卻是循序漸進而非突然間的轉變,這在歷史上是正常規律,然而康乾盛世與嘉道中衰卻是緊隨其後的,給了清廷一個重大的打擊。嘉道中衰自然是指嘉慶與道光年間的衰退,而實際上這兩人都稱得上勤勤懇懇,只不過衰敗態勢已然種下,況且此二人才智魄力也相對的缺乏。
早些年,不少人認為嘉慶乃清廷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或者說是「罪魁禍首」,顯然這種說法不大準確。嘉慶雖說平庸,但卻不是敗家貨,客觀來說,嘉慶應當是個「平庸的好人」,然而此刻清廷需要的是「偉大人物」。
嘉慶時期,對於吏治的整治使得清廷短暫脫離了腐朽,而隨後的道光更是衣服需要打補丁的節儉人家,可以說情形應當要優越於乾隆後期的。然而,或許有時平庸就是一種錯,這一時期的清廷到了歷史的轉折期,錯過了就只好被動接受,而代價便是「挨打」。
嘉慶真真切切掌控清廷之時,雖說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收入,收穫了價值超全國財政收入15年的總和,但這筆驚人財富依舊拯救不了清廷這艘破船。更何況,查抄和珅所獲乃合計所得,很大一部分是無法兌現或一下子無人接受的古玩字畫奇珍異寶,因此起到的作用要比想像的小。
嘉慶實際在位21年,這期間隱患已然顯現,達到了「官無不貪,吏無不惡」的地步,而地方社會也有著不少了動亂、八旗子弟陷入了生計問題、白銀的流失體質的下降,都是這一時期的重大問題,但顯然嘉慶並沒有將一系列事件放在心上,或者說還看不出事態的嚴重性。
道光以後,內憂外患更是到了擺上公堂討論的地步,雖說道光頗有整治想法,並且切實落實,但無奈資質平平起色甚微。另一方面,嘉道時期,西方正處於各方興起的時期,蒸汽時代使得列強有了驚人的生產力,一個守舊另一個革新,差距自然逐漸縮短,緊接著清廷便被遠遠甩在後頭。
老乾隆在此間的作用
嘉道二人的平庸自然是難以追趕時代的緣由之一,但這源頭還應該在老乾隆身上找,乾隆五十八年英國馬嘎爾尼使團的來訪與受挫便可見一斑。在自詡「十全老人」的乾隆看來,大清盛世無須與蠻夷交流,這份固守自然有著常年處於「巔峰」的緣由,但對於先進的西方技巧缺乏的機敏造就了隱患。
當然,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也許我們也會固守高姿態,然而老乾隆在揮霍方面的天賦也是清廷由盛轉衰的緣故之一。康乾積聚下來的龐大家底,大概被乾隆耗光,一生風流、好大喜功,隨後留給清廷的只有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結語:
嘉慶、道光二人的平庸自然是清廷無法延續興盛的緣由,而東西方正處於特殊的時期,歷史重擔缺乏扛旗人物自然導致了悲劇。另一方面,老乾隆應當為此番衰敗負責,畢竟將盛世玩剩「空殼子」的便是乾隆,內憂外患終究使得清廷走向了崩塌。